今年9月5日-9月6日,2022北京大学全球金融论坛在南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低碳时代的金融与科技挑战:机遇与出路”。来自海内外学界、政界和金融界的三百余位北京大学金融校友和嘉宾齐聚南京,就该主题以及科创投资、数字经济、碳中和、共同富裕等社会焦点和热点,展开深度剖析和热烈讨论。
在9月5日的“碳中和与绿色金融新机遇”主题论坛中,鼎力可持续数字科技CEO王德全发表了以《金融机构如何评价和管理投资组合的气候风险》为题的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稿件,欢迎阅读转发。
全文共6046字,预计阅读时长20分钟左右。
《金融机构如何评价
和管理投资组合的气候风险》
王德全
鼎力可持续数字科技CEO
非常感谢主办方提供给我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ESG和可持续投资的话题。我先从自己讲起,我在北大是学法律的,后来做了很多年资本市场方面的律师。为什么开始转行做ESG了?我认为我本人的业务转型也是与时俱进、跟着时代走。
我从美国回来之后的法律服务,基本上一直服务资管行业。很快发现在最近几年资管行业走出去,或者境外资本走进来时大家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特别是2016年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中国的A股被包括MSCI在内的几家国际评级机构纳入新兴市场指数,这个叫“入摩”,有人认为可以和“入世”相提并论。入摩之后,很多全球的长线资本开始配置中国。这些长线资本包括养老金、企业年金、险资、和主权基金等。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今天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资本的机构化。资本的机构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的。如果看欧洲、北美发达资本市场,会发现大量的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这些少数人都是非常专业的机构管理人。
如果我们简单回顾资本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最早企业家是自己出钱,自己创立企业,而且企业的形式多数是个体所有或者是合伙企业。之后,慢慢有了有限责任公司,这种企业形式把企业的出资方和管理人、所有者和经营者进行了适当的权力划分。再往后发展,到六七十年代,出资方也进一步细化出现了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即投资组合管理人。这些资产管理人利用各种配置来投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再往后发展就是出资人也进一步专业化和机构化,也就是养老金、主权基金、企业年金和保险。这些长线机构资金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追求稳定回报、追求可持续。也就是我们社保基金秉承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
所以养老金等机构资金本身的性质非常保守,他们追求的不是暴利,而是可持续的、能够服务于自己的宗旨的长期价值。如果养老金在投资过程中追求暴利,不顾社会影响,以牺牲环境、企业员工或者是其他社会利益为代价,那么最终养老金就会违背存在的意义。
我们在创立鼎力的时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服务资产所有者,也就是整个金融线条最上游的资本提供方。道理很简单:跟着钱走! 在欧美市场,包括气候变化、双碳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就是资本,其推动力被证明大于政策的推动力。
2017年,我在香港创立了鼎力公司,目标是服务于国际投资机构。因此我们第一时间加入了所有ESG和可持续相关的国际组织。2017年,我参加 PRI 组织的ESG论坛时,中国的资管机构只有华夏基金一家是PRI签署方。而到今天,中国内地市场公募基金、一级市场基金、服务机构已经有超过100家加入了PRI。PRI是很重要的国际组织,特别是对于资管行业。PRI是联合国旗下的、投资人驱动的负责任投资倡议。PRI原则有六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ESG投资。
负责任投资与影响力投资有一点不同,我认为很值得强调。负责任投资或ESG投资是名正言顺、大张旗鼓的追求回报的,不以牺牲回报为前提的。国内有些投资机构讲到ESG投资就很紧张,是不是搞ESG就不能投白酒,或者不能投传统能源了?对我们的投资策略、流程是不是有很大的冲击?是不是要牺牲回报?其实,负责任投资或者ESG投资并非如此。很多实证研究都说明,从中长期来看,企业和投资组合的ESG表现和回报是成正相关的。ESG基金因为充分考虑了可持续因素,在抗风险能力方面尤其表现突出。
欧洲、北美的资金配置中国时,会选取最好的基金管理人。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回报并不是投资人最关心的,投资人很在意中台、后台的风险控制。是不是今年拿了25%、明年50%的回报,但后年爆雷了,这是投资人特别在意的问题。因此,一定要理解投资人的出发点。
鼎力支持资管、金融机构整个ESG投资的能力建设,从正确的理念导入到制度流程政策的起草,再到方法论评价体系建立,提供全流程的ESG和可持续投资方案,并提供全面的ESG数据支持。
再从企业端来看,我们跟着资本走,从资金端、资管端、自然传导到资产端,也就是到被投企业层面。从资金端到资产端是一个链条,金融机构只是一个赋能杠杆,最终可持续发展主要落实在企业端。所以,企业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把问题上升的战略层面。因为投资人,作为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其对企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企业负责ESG人员很多设置在战略部门,有得甚至是董秘办或CFO负责。博时、银华、大成这些机构在对上市公司企业或者发债主体企业进行评价时,不光关注财务回报,还要对非财务信息进行考核和评价。如果负责人员对评价标准都不甚了解,面对机构调研时会影响对投资方的答复。因此,企业要关注投资人所关注的问题。比如,从发债主体的角度,需要判断项目是否符合央行及发改委的绿债支持目录。而对整个企业来说,界定企业绿还是不绿,ESG表现好还是不好,有一个很复杂的评价体系。
大家可能关注到了最近市场上的一个新闻,特斯拉被标普从可持续发展500的指数中剔除。所以马斯克骂大街,说这是阴谋、是胡闹。其实体现了他对ESG理解的严重不足。简单地认为企业做新能源汽车业务,就可以在ESG上躺赢,必定被认定为绿色。这种对ESG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是很局限的。
我最近跟很多投资人聊起这件事,ESG指数是不是没有标准?当然是有的。我们不能简单的仅从资产的属性判断,比如投ESG就选环保行业,这其中还是有一些数字和定量的的标准的。如果再将社会责任和治理纳入考虑,就会有包括产品质量、员工政策、产品责任、中小股东权利等更多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这个问题需要综合看待。
所以说ESG是有标准的,而且是很严格的。尤其双碳是可以定量的。可持续投资其实是需要落实到数字层面的,而不是简单地从定性的角度看。除了评级方面需要引进国际的方法,我们也需要有数据和软件工具的支撑。
说到ESG/可持续投资推动力,一是资本的驱动,二是政策和法规的驱动。从全球来看,政策法规方面,欧洲是走在最前面的。我曾写文章介绍过2020年出台的《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从两个角度与中国金融机构相关。
第一,金融产品的分类,从浅绿到深绿,这些界定方法都源自于欧盟的SFDR。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和欧盟机构有很多的互动,监管方法论也受到欧盟机构影响,包括《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
第二,在实践中,如果PE、VC是美元基金且有欧洲的LP,就会受制于SFDR。公募基金同样,很多欧洲投资人对中国的固收产品很感兴趣。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监管方面的要求是,SFDR设置了18个定量的指标来要求机构披露ESG信息,而这些都需要具体的数据支持,而不是简单的定性分析。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香港证监会也有新的工作部署。联交所对上市公司有ESG披露要求,这项要求已经实施多年。证监会针对资管机构已经发布两个通函,从2019年到2021年已经进行了升级。目前针对于金融机构的要求非常具体,8月20日已经开始实施。通函规定,资管机构必须管理和披露投资组合层面的气候风险。管理的概念包括量化气候风险的相关性、重大性,计算投资组合的碳足迹并进行披露。香港有很多中资资管机构都在接受鼎力的服务,特别是碳数据。我们与证监会和香港资管机构有很多的互动,欢迎大家关注。
说到国外投资机构、养老金在行动,国内是一样的。我有15年的社保服务经验,今年年底社保将推出ESG投资组合,近几年一直在紧锣密鼓地研究。社保一直讲“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二十几年平均年化收益率百分之八点几,这是非常骄人的成绩。其中,很重要的成功因素要看长线,这也证明ESG投资坚持长线投资是有优势的。
除了社保、政府引导基金,财政部也在支持和推动碳达峰工作,要求各地的政府领导基金要向这方面的倾斜。3月6日,银保监会发布《绿色金融指引》,明确要求在直接投资、间接投资过程中做ESG的调查。以前讲绿色金融多一点,但《绿色金融指引》直接引用环境、社会和治理这样的概念。央企也是如此,之前国资委一直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从去年开始讲ESG。要求央企集团下属上市公司发布ESG的报告,我们鼎力公司也开始为央企在境内外ESG标准对接方面提供服务。
我们前面提到,包括境外机构在内的市场上的其他机构,常常运用自身的方法对市场主体做评价。如果我们完全讲自己的一套社会责任,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最终两套体系,企业会无所适从。所以评价体系要有标准,怎么去坚持自己的标准,怎么形成市场上普遍使用的、特别是外向型企业能在国内国外做一套或者比较接近的标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讲到监管驱动,我本人作为唯一市场第三方代表正在参与基金业协会对2018年发布的《绿色投资指引》的修订工作。可以向大家剧透的是,新政策将会分不同的类型对ESG基金提出要求,规范相应门槛。香港、欧洲市场已经开始进行严格监管,而且在欧洲和北美开始严厉打击漂绿行为。截至目前,中招的都是大资管机构,从高盛到德银下面的DWS,到英国的汇丰银行,还有纽约梅隆银行,因为在表述绿色或者ESG投资产品时有误导行为而被调查、被罚款。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趋势,希望引起我们金融机构的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ESG并非停留在概念层面。而说到概念,也有很多人在讲ESG要有中国特色。市场发展阶段不同,某些指标的设定会有不同。但我认为不能过于强调中国特色。ESG是全球的时代主题,也是政府希望能够和欧洲和美国对话的话题。如果太强调自己的特色或者另起炉灶也是不可取的,将对市场参与方造成困扰。国际的标准我们要关注、学习甚至去影响,这是非常必要的。
还有两项准则与投资组合相关,一个是TCFD,另一个是PCAF。TCFD由G20发起,20国峰会气候相关的工作由彭博公司来主持。简单来说,TCFD相当于气候披露相关的格式,涉及到从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流程和指标目标四个层面。基金业协会规定的绿色投资披露或年报也和TCFD的架构方向趋同。我们需要这样的框架,否则披露绿色投资或者气候相关的信息时会产生许多不协调。
另外,PCAF起源于荷兰。但从欧洲到北美,PCAF已经成为行业普遍接受的金融机构的投资组合碳测算准则,如同会计准则一样。PCAF与《巴黎协定》相一致的是,将碳排放分为范围一、二、三。其中,范围一、二是运营层面的,也就是直接和间接排放。范围三是价值链层面,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投资组合。如何进行碳排放的测算是PCAF解决的问题。人民银行对于绿色金融的统计数据等也有方法论,与PCAF非常接近。一开始央行方法论与PCAF有不同,但是趋势应该是慢慢趋同的。
另外,科学碳目标倡议也是跟数字量化相关的准则,也就是SBTi。不管碳中和目标是2060年还是2050年,像苹果设定了2030年就实现中和。要实现中和,就需要一个从今天到中和设计一条减排路径,确定每年的减排幅度,这也是每个企业要完成的任务。
那么,是不是到2060年我们自然就实现中和了呢?这个想法很朴实。但现实是,走在前面的机构实现了中和,对于晚一步实现中和的机构来说可能是机会的丧失,也可能意味着竞争中出局。SBTi基本要求是在SBTi组织做出承诺,说明企业目标和《巴黎协定》的一致性。对标1.5℃温升进行规划和设定有雄心的目标,并且在自己的价值链里推动,并且与国际公约挂钩。如果将目标设置为2℃证明企业不够有雄心、减排比较慢。但总之还是要行动,而且是透明的可量化的行动。目前,基本上机构会将自己的目标定在1.5℃,这意味着每年的减排必须超过基线年度排放量的7%以上。
1.5℃怎么计算的?这需要和每天的工作相联系。不管是企业还是金融机构,在加入SBTi之后,每年需要以超过7%的速度减排。从个人到机构,从金融机构到实体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每年的减排,这是欧洲市场特别在意的概念。在我们市场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讲投资了多少绿色的行业、如何为绿色金融做贡献和如何赋能投资企业,但如果大家都只讲贡献,没有人关注实际的减排数据,那么“3060”将无法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也同样无法实现。为客户做贡献、构建生态圈、赋能企业价值链是很好的事情,但如何减碳就需要涉及到科学碳目标,因此要进行实质性披露。如果有些机构不想加入SBTi并按照其要求去设定和披露减碳,但目标设置也需要注重科学性。这也促使金融机构在制定战略和构建产品策略时将减碳考虑在内。
我年初曾和恒生指数的CEO交流过他们的低碳指数产品,她非常骄傲地告诉我恒指低碳指数。这个低碳指数是基于恒生的宽基指数来开发的,整个指数的成分股构成没有做任何调整,只是调整了宽基指数的股票权重,即将碳排放高的股票权重调低。结果显示,整个指数业绩表现没有受影响的前提下,组合碳排放水平降低将近66%,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做法。所以低碳策略并不是说不能投资高碳行业、高排放行业,也不是说简单地抢投绿色资产。绿色资产是有限的,抢投会导致价格过高。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构既要考虑ESG等可持续因素,也要为投资人带来回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开展策略创新、产品创新是要展示真东西,考研硬功夫的。
基于PCAF和SASB,鼎力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碳数据库产品——鼎力碳策™。鼎力碳策™是和鼎力和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向联合国汇报中国的碳排放数据的机构联合开发的碳数据产品。统计发现,目前国内上市公司发布的社会责任/ESG报告,内容是针对广泛的不同的利益相关方的。而且定性信息居多,定量信息严重不足。对投资人来说,特别是对境外投资机构来讲,碳数据等量化信息、气候风险披露和管理、投资组合碳足迹策略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鼎力碳策™的数据库模型采用国际认可的PCAF作为方法论,利用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和经济行为数据,通过从财务数据或者产量与碳排放相关联的官方参数,测算出碳排放数据。数据库得到了市场和香港监管机构的验证和认可,对金融机构管理投资组合碳足迹,计划投资组合碳减排、管理和优化低碳投资策略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
谈到投资机构对企业ESG表现的评价,有人呼吁监管机构制定统一的评价体系,这个其实是很难的,也是违背市场规律的。比如,针对企业的财务表现,基于企业三张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不同投资机构对一个上市公司的评价和估值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评价是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统一的。但是,财务报表披露哪些信息必须要统一,这样才能让投资人对不同投资标的进行比较和分析。非财务信息可持续发展ESG信息是一样的。
鼎力去年和上交所、深交所、中证指数以及社保做了一个研究课题。课题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支持,屠光绍理事长主持。鼎力团队作为主要执笔方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可持续标准信息披露标准及应用研究——全球趋势与中国实践》一书4月份已经出版,欢迎大家去官网查阅。书中对企业如何披露、按照何种标准披露、哪些信息能够帮助投资人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都有深入的研究。
探讨过金融机构,那么企业如何做?我们除了服务金融机构,另外一个方向是服务企业,特别是外向型的企业。鼎力聚焦在国际供应链中的企业,不光是要面对双碳目标和政策,还有很重要一点是面向供应链下游的客户。如果一个企业的客户里有苹果、联想、麦当劳,而这些机构都依据科学碳目标制定了碳中和目标,并且要求供应商必须配合。这就对国际价值链里的中国企业提出了挑战,要求企业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减碳至特定水平。
以纺织行业为例,如何收集信息、按照国际国内所有标准能够认可和客户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计算,并向监管方、投资人、客户报告,这是企业必须要做好的战略级别的功课,这也是鼎力碳管易™致力于为企业解决的痛点难题。
以上是我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
嘉宾介绍
王德全
王德全博士,鼎力可持续数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王博士是资本市场和可持续发展行业的资深专家。
鼎力可持续数字科技是一家专注于ESG和绿色金融的ESG数据和碳管理SaaS提供商。鼎力为投资机构践行ESG和责任投资提供全方位数据和解决方案。包括对资产所有人和管理人提供责任投资的政策、制度、框架流程、ESG整合、积极股东和尽责管理等全套方案,也包括PRI、香港FMCC、欧盟SFDR等境内外资金方和监管要求的合规和应对。
鼎力的投资人包括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和好买财富等。鼎力客户包括全国社保、博时基金、银华基金、大成基金、中信资本、元禾辰坤、IDG等投资机构。也包括平安、中国移动等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企业。
王博士是中国金融40人论坛创始理事,中国ESG30人专家。他还担任中国基金业协会可持续投资委员会专家,中国保险资管协会ESG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可持续投资委员会副主任,香港董事学会资深会员。王博士拥有北京大学学士学位、哈佛法学院硕士学位、和斯坦福大学金融法学博士学位。
精选视频
*本文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发布的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源自网络的图片与文字内容,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有疑问敬请联系我们。
*本文由北京大学金融校友联合会融媒体平台“燕缘财经”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组织简介
北京大学金融校友联合会(简称“UFAPKU”)成立于2014年5月,是由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副校长)、北京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北大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教授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纽约等六地部分金融校友共同发起成立的北京大学校友会的行业分支组织。
UFAPKU会员主要活跃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南京、成都、西安、苏州、杭州、西宁、郑州、太原、昆明等境内金融发达城市,以及香港、纽约、新加坡、多伦多、伦敦等境外城市。UFAPKU按照创业投资、产业金融、银行保险信托、交易与投资、新金融、投资并购、上市公司、绿色金融、区块链安全、数字经济等10个专业细分领域开展工作。
UFAPKU现有注册会员5400多人,建立了多个维度的会员服务体系。金融校友联合会每年举办“北京大学全球金融论坛”等重要活动,并拥有“燕缘财经”专属融媒体,已成为全球“金融北大人”最重要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