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杨太太的成长日记(ID: Proverbs_31)
我用ChatGPT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用了以后就重度依赖,每个月心甘情愿付钱的那种。
可以说,没有ChatGPT,我不会那么快考出Bar(美国的律师证),AI在这个中间对我帮助很大。
虽然让ChatGPT直接做美国律考的题目,它是几乎永远做不对的,而且它错的还和我错得一样。
但是只要告诉它正确答案,它就会告诉我,这个正确答案的逻辑是什么——非常有助于我的理解。
我感觉AI真的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我觉得AI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学习的门槛变低了,现在这个世界,真的是只要你想学,你就能学好。
问题是,你想学吗?你真的想学吗?
英文有个词叫“motivation”,翻译成中文就是学习动力,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
我感觉我们缺乏的不是学习的能力,也不是脑子不够用,而是说是不是真的有那个学习热情想把这件事学好。
以前我爸妈说我学东西都是“三分钟热度”。
但三分钟热度有啥不好呢,学一下,觉得不喜欢,及早放弃,有什么问题呢?
人真的遇见自己喜欢的事,自然而然,就会坚持不懈,就会点点滴滴学着的。
所以我会觉得,找到motivation,下定决心,甚至比开始做什么要更重要。
AI带来的另外一个变化,就是初级职位的可替代度变得非常高了。
原来让助理打草稿几个小时的内容,现在AI当场就给你了。
但我会觉得,高级职位的可替代度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越来越不可替代。
因为现在有AI助力,大家的学习的速度都加快了,原来需要学5年的手艺,现在学3年就行了。
那如果一位专家在一个领域深耕10年,他和其他人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所以我没有觉得AI会带来多少职业危机,做人简单点,选一条自己喜欢的赛道,认真往下走就对了。
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我原本也会让孩子做做数学课外题的补充。
但是在复习考Bar的过程中,我发现过去那种刷题的学习方法效率极低——所以打那以后,我就让孩子们把这些东西都停一停。
我自己小时候的学习都是被人推着走的,学习的科目,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框架都是被设计过的。
自己只要今天的课听懂就好了。我小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在学的东西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单元学完下个单元学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学期的课和下个学期的课有什么关联。
但我后来的学习经历让我发现,有一个学习的“大画面感”对我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自己小时候,是完全没有时间画这种图的。
那时候如果一下午无所事事,哪怕大人不说,我自己都感觉很内疚。
想要好好学习却总是静不下心,那种学习中的感觉时间不够用了的浮躁心情,一直到近两年才有大改观。
现在所有的文章都在说AI带来的变革,给人的焦虑和压迫感,就好像一分钟也不能喘息,跟不上就要被时代甩走了。
但我反而希望我的孩子们也可以停一停,想一想,自己到底想要学什么,自己在学的到底是什么。
听起来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我相信在AI时代,让孩子们先搞清楚自己的学习动机,主动学习带来的后劲,才是不可估量的。
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其实也是在为他们未来更好地利用AI工具打下基础。
我先生也和我分享了他使用ai的感受:
我使用AI的感受是,怎么向AI提问是一个大学问。
这其实是我们中式学习的一个弱点。
我们以前都是被灌输式的被动学习,老师说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不需要我们提问,老师就已经全都安排好了——这门课怎么学,接下来要学什么,都不需要我们自己来思考。
但是如果你要依靠AI来学习,就需要知道自己学习的方向。
比如你让AI教你一个知识点以后,接下来你想学什么,你还是要继续给AI进一步的指令,所以“想学”反而是重点。
AI的另一个特点是,过去我们用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作用主要是收集信息,但信息的筛选还是由我们自己来完成的。
但是现在用AI,它来分析信息,它直接给一个答案——但若你没有思考能力,就无法判断它的答案到底是不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