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蛮荒之地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南方古代是蛮荒之地,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当今成都是超级大都市
早在四千年前的成都平原
就出现过八座古城
这些古城都是谁建造的?
古蜀人如何把蛮荒之地变成了人间乐土?
这些古城为何仅延续数百年便惨遭废弃?
在抽丝剥茧的考古探寻中
神秘古蜀国的轮廓逐渐清晰
跟随《寻古中国·古蜀记》
第二集《悠悠宝墩》
在丰富精美的文物遗存中
了解成都平原古城的兴衰
自1995年开始
在成都市中心100公里范围内
陆续确认了8座史前古城遗址
新津宝墩古城
岷江东岸的郫县古城、温江鱼凫村古城
岷江西岸的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古城和紫竹古城
大邑县的盐店古城和高山古城
高山古城发现最晚却年代最早
这些古城能否揭开古蜀族群来源之谜呢?
高山古城遗址
这座距今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城址
总面积约34.4万平方米
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斜梯形
研究人员对其土壤进行浮选后
发现遗址内水稻比例占90%
与传说中黍、粟等耐寒耐旱作物不同
从小米到大米的主食变化
这一发现带来新的疑问
高山古城的主人
到底是蜀王族人还是另有其人?
2014年前后
高山古城发现88座墓葬和一座人祭坑
由于墓葬浸泡在地下水
4000多年前古蜀人骨架保存完好
有19具人骨却被人为拔除牙齿
拔牙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风俗之一
大多出现在黄河与长江流域部分地区
山川阻隔之下
拔牙风俗为何会出现在成都平原?
在科学分析和技术鉴定帮助下
研究者猜测拔牙是成人仪式或..仪式
按时间顺序将出现拔牙现象的地区连线
一条横贯中华文明的传播链赫然出现
从黄河流域向南传播至长江中下游
再通过江峡流域或人群迁徙进入成都平原
为查清高山古城中居民构成
研究人员对出土人骨进行DNA分析鉴定
他们或是来自黄河上游的“西北人”
或是来自长江中游的“南方人”
存在着不同族源的汇聚与发展
在洪水的长期侵袭和先民迁徙中
距今四千余年的新津宝墩古城
正在慢慢崛起
4500年前宝墩先民种植的一粒稻谷
开启了古蜀文明向前迈进的脚步
宝墩古城是古蜀王的治所吗?
古城内群居先民何以为食
又何以为居?
先民如何与水博弈呢?
古城地下意外发现的一层水平地层
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其淤泥中含有大量铁锰结核
研究者印证该地层曾种植过水稻的判断
检测出水稻植硅体的含量很高
通过对宝墩探方区一系列检测与探究
一整条证据链证明
居住在此的古蜀先民基本掌握水稻耕作技术
水稻田的发现明确宝墩先民主食来源的变化
宝墩古城
是当前我国面积第四大的史前古城
其内外两侧城墙
均呈现25°至40°倾角的不规则梯形
这样的形制如何起到防御功能呢?
宝墩先民利用地形和河流的天然优势
在遗址外城油梗子段的城墙低洼处
设置宽约10余米的壕沟
并将高大的梯形城墙与深挖的壕沟相结合
组成一个防御体系
这样既能抵御西北而来的洪水
也能防止野兽或者外敌的入侵
还或能发挥临时避难所的作用
如此庞大的宝墩古城为何会消失?
考古人员分析古河道内的乌木、墓穴、陶片
推测距今约4000年前
宝墩古城未能逃过洪水多次冲击并被遗弃
但宝墩先民没有灭亡
他们在几百年与水博弈过程中
向成都平原腹地迈进
并逐渐积累了实用的治水经验
其它7座古城如何抵御水患?
如何守卫自己的家园呢?
1997年郫县古城
考古人员发现三种不同类型的建筑
它们是古蜀先民主动适应自然的生存智慧
干栏式建筑是由竹、木架起的双层建筑
使房屋与地面隔离后起到防潮效果
同属宝墩时期的红桥村人工护岸堤
由四道坝体跟三条河道共同组成
梯形结构分层进行夯筑
每一道坝体都有护坡
前两道坝体还加筑了卵石护坡
这样挡疏结合更有利于防水防洪
表示该时期古蜀先民已掌握更科学实用的防洪技术
一整条最新证据链
宝墩文化既有自我创造
也有吸收来自不同区域文明的元素
为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次次与水博弈
一次次重建家园
苦难没有浇灭古蜀先人的意志
反而留下了八座城池
为后人讲述着他们开拓家园的传奇故事
通过成都平原八大古城文物遗存
我们了解到宝墩文化的独特性
实证了古蜀文明融入中华文明的早期进程
期待考古人发掘出更多的实物
及其背后的故事
带我们更深入地感悟辉煌灿烂的古蜀文化
6月11日CCTV-1晚22:30档
《寻古中国·古蜀记》第二集《悠悠宝墩》
让我们踏上沉睡千年的土地
追溯那段神秘绚烂的历史
体验辉煌灿烂的古蜀文化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蛮荒之地(南方古代是蛮荒之地)】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lanlanwork.gawce.com/news/4097.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阁恬下移动站 http://lanlanwork.gawce.com/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