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努力并付出牺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究竟如何应对疫情对经济金融的冲击?如何稳妥开展复工复产?如何实现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何在疫情后提高相关领域的公共治理能力?复旦专家和校外学者们争分夺秒著成《经济战“疫”: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与对策》一书,提供复工复产复市建议,为加强公共管理和应急体系制度建设、完善特大型城市治理建言。
一、如何让货币资金流动起来?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对全球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三大股指连续多次熔断,道指创下了30多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国际油价一度崩跌超30%,美国WTI原油价格更是接近了20美元一桶的低点。美债、黄金、日元以及瑞郎等避险资产也一反常态出现暴跌和震荡,全球恐慌指数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高。
中国股市春节后首个交易日A股全线重挫,沪、深股指分别大跌7.7%和8.4%,创2015年8月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但很快回升,继而出现震荡和下跌,虽然幅度远没有美股剧烈,但是资金还是存在避险倾向,从股市转移到债市,导致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
可见,此次由新冠肺炎疫情引致的突发性公共卫生风险不可避免带来了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资本市场的暴跌和震荡又加剧了人们对全球经济衰退的预期。
事实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资本市场中资金的需求产生了极大冲击。疫情导致的复工延迟,一方面使得在复工之前,企业无法正常运营以获得收入,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支付的租金、偿还贷款本息、员工工资和“五险一金”却是刚性的,商业银行出于自身风险管控的考虑还存在着抽贷、断贷的可能,这客观上加重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和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因而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必然相应增加,形成对资本市场中资金需求的冲击。
自疫情发生以来,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恢复的政策。然而,在我们施行各种支持疫后经济恢复的金融政策时,不仅要考虑短期的效果,也要考虑其长期的目标。经济需要信心,市场需要预期,自然也需要足够量的投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再搞“大水漫灌”,不能再投向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化工业行业以及大城市的房地产业,而是要长期定位、精准投资与定向支持。
1.借疫情之机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我国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资源配置失衡的主要表现,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在此次疫情中受影响最大的也是中小企业,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因此,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不仅仅是短期应急,更是要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
一方面,银行要继续针对中小企业用好专项再贷款政策,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作用,比如普惠性的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以及定向降准,发挥LPR改革引导贷款实际利率下降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大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措施的落实,为中小企业能够获得长期资金支持提供合理通道。最近资本市场一系列改革举措诸如修订证券法、全面推行注册制以及出台再融资、转板上市、创投减持等新规,都将使得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上市、退市、转板、融资变得更为便利,压缩了套利投机的空间,有利于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科创企业。
2.继续加大网上支付、移动支付以及第三方支付建设,进一步提升线上支付、结算甚至融资的便利性
网上银行和移动支付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在疫情期间,既减少了集聚和外出,又减少了纸币、硬币的使用,从而也就减少了疫情传播途径。第三方支付也可以发挥网上结算、降低支付成本、促进消费冲动、提供消费信贷等功能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说,第三方支付平台成就了我国电商的快速发展,也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第三方支付还可以发挥其信息和技术优势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提供更加灵活、门槛更低、成本更低的融资服务。
3.完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型智能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中国的高铁、高速公路、机场建设已经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全国已经构建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目前的交通网络以主干道为主,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向更多的城市、向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更广更深延伸,辅之以农村道路建设,形成全国现代交通“大动脉”和“毛细血管”全覆盖。同时,要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向新型智能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转型,比如无人驾驶、共享汽车等智慧低碳交通系统,智能储能、充电加氢、分布式能源等智能微网系统,配套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的城市基础设施等,这些新型基础设施具有正外部性、技术先进、债务可持续等优点,兼具短期刺激和长期可持续投资的功能,应视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新范畴和下一阶段的投资重点。
4.按照能够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高标准,彻底补全医疗软硬件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
此次疫情过后,必须加大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确保未来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从容应对。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大中小城市和城乡资源配置失衡是目前亟须弥补的两大不足。因此,我国未来应该修建更多的医院,无论是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还是中小城市的各级医院和医疗机构,都亟须增加和补全软硬件短板。当然,这需要增加高素质的医师和医护人员。各个城市还需要完善常规医院和医疗机构之外的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和传染病防治应急系统。这种投资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还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
二、如何让数据流畅起来?还需要做什么?
近年来,我国的数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已经达到31.2万亿元,占GDP比重高达34.8%。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的消费服务业、制造业等都带来极大的影响,但是在此期间,我国的数字经济却获得极大的发展,并成为疫情期间维持消费、助推线上办公的重要力量。在疫情防控期,游戏、在线阅读、视频等线上内容的数字经济消费需求激增,在线购物、办公、医疗和线上教育都得到了大范围推广。据了解,高校推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和翻转课堂受制于线上教学的短板一直进展不大,这次也因为疫情期间的网上开课而一下子得到了普及和推广,学生线上线下同时学习、线上提问,教师线上施教和解答,体验全新,效果不错。同时,各种线上会议、视频公开课、跨校跨国视频音频研讨会也都相继开展,线上教学科研工作正常开启。相信此次疫情过后,有些商业模式、办公模式、教学科研模式将出现全新改变。
1.把数字经济全力打造成未来产业
数字经济的核心动力是数字技术创新,核心生产要素是数据,包括5G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中心这些经济中最具创新性、最富有活力的元素,它们也都属于新型基础设施的范畴,是刺激短期经济增长与推动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以5G技术为例,预计中国总体对5G技术的直接投资达1.2万亿元,投资周期可能超过8年。5G产业链及其赋能产业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工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农业等,将会催生出数十万亿元的投资。政府除了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投入力度之外,还要支持数字经济创业,培养数字经济人才,推动数字经济就业,充分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政府可以加大对数字经济创业的支持力度,除了在财政和金融上给予政策扶持,还可以建立特殊的数字经济创新扶持基金,同时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数字经济领域,增强资本市场对数字经济创新创业的支持。
2.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就业
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增长了20.9%,同时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同比增长11.5%,显著高于全国整体就业规模增速,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因此,可以以促进就业为主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并同步推进产业结构的数字化转型和劳动者数字技能的提升,培养更多的数字人才。此次疫情在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数据要素市场化的迫切需要。既要不断完善数据市场交易机制,又要强化数据的保护与管理,明确数据监管规则,不断健全数据交易法律法规。
节选自《经济战“疫”: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经济战“疫”: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陈诗一 主编 定价:86 元 ISBN:978-7-309-14950-0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疫情过后,如何应对经济发展的挑战?40位大咖学者“把脉”】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lanlanwork.gawce.com/quote/10111.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阁恬下移动站 http://lanlanwork.gawce.com/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