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山东师大报》将于11月5日迎来她70岁生日的消息后,我的内心十分激动,与她相关的许多美好回忆也如电影放映般,一帧帧、一幕幕在脑海中不断涌现。
我与《山东师大报》结缘于2002年,那时我已读大三。就读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入大学后先是很自卑,因为阅读的书少、文学功底薄弱,一度对所学专业失去了信心。后来,在逼着自己读了一百多本文学名著后,我又转向了另一极端——自负,疯狂写稿并向各大报刊投稿。当时的我固执地认为要发表文章就得发表在大报大刊,而且对自己写的文章超级自信。不成想连投的上百篇稿件石沉大海,这促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定位自己了。
大三上学期,班里有位同学在《山东师大报》上发表了一首诗歌,成为班里第一个在校报公开发表作品的人。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此前,对于送到宿舍的《山东师大报》,我是很少翻阅的。得知同学发表作品的当天,我回到宿舍后赶紧找来那期报纸仔细阅读起来。看完文艺副刊版的每一篇文章后,我突然眼前一亮,“我也可以把之前投出去的稿子往校报投投试试!”说干就干,第二天,我就挑了一篇自认为很适合校报风格的稿子投了过去,结果一周后没有消息,两周后还是没有动静。我有点沉不住气了,又换了一篇,结果依旧。连投5篇都没中,又临近期末了,我便只好暂时搁笔,将精力集中投入到期末考试复习上。
大三下学期开学不久,我们就迎来了为期1个多月的教育实习。期间,我全身心地扑在如何教好课上,努力跟那帮调皮的初二学生打成一片,并逐渐赢得了他们的好感和信任。在实习的最后一堂课上,我把一首酝酿了10多天的诗作为分别礼物送给他们。那天,一向吵闹的课堂变得出奇的安静。好多学生边在笔记本上抄我写的诗,边抹眼泪。回到学校,我突然就有了一股写作的冲动,当晚便去图书馆一口气写完了将近2000字的稿子《最后一课》。第二天,去打字室打出纸质版后,我接着投到校报投稿箱。投完稿,我如释重负,却也有些惴惴不安,毕竟稿子很长,从占的版面看刊发几率不大,而我在内心里又把这第6次投稿赋予了特殊意义——再不采用,以后就不往校报投稿了!
幸运的是,我跟《山东师大报》最终有缘,这篇投稿在下一期报纸第3版几乎全文刊发。当在学生记者团的师弟将那期校报和稿费送到宿舍时,我激动不已——处女作发表的感觉是如此美妙而又难以言表。后来,我有幸跟时任3版责任编辑的周淑兰老师聊到这篇文章,她感慨地说:“这篇稿子我印象太深刻了,因为我也有类似跟学生告别的经历,看了稿子后引发了我的同感,差一点跟着流泪……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才是好文章!”
第一篇文章发表后,我似乎突然开了窍,不再去写假大空的题材,而是努力去写细节,去表达真情实感。不到半年,我就在《山东师大报》上陆续发表了4篇文章。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广泛阅读,时不时练笔并陆续发表文章的那段时光是那样充实。遗憾的是考研失败,我不得不加入找工作的大军。在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上,有几家出版社招聘编辑,我交上简历后,招聘人员对我发表过文章比较认可,但对我没有报社实习经历不太满意,让我等面试通知。作为一名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我个人联系外边报社去实习,难度很大。因此在2004年大四第二学期一开学,我就产生了到山东师大报社实习的想法。那时,我跟报社老师们都不熟悉,只好硬着头皮去找时任社长的孙景浩老师。我吞吞吐吐地把想去实习的意思表达了出来,孙老师听后很和蔼地说:“你就是国军同学啊,经常看到你在咱校报上发文章,这下跟本人对上号了。你文章写得不错,你来实习我们热烈欢迎!”原以为很难的事,没想到这么顺利。从那天开始,我正式成为了山东师大报社的一名实习生。
刚开始实习时,我以为报社老师会让我打打杂,便主动去干邮寄报纸等编务活。没想到,孙老师却创造机会让我广泛参与了校报的很多工作,不仅让我参与选稿、改稿、校对等,还把中缝的编辑任务也交给我负责。卞奎、刘敬伟、周淑兰、王晓华等编辑老师们也对我很关照,手把手教会了我许多校报编辑知识和技能。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他们自信、从容、耐心、儒雅的言行也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很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竭力做好安排给我的每一项任务。边实习边焦急地等待出版社面试通知的我,迟迟没有接到通知。一天,孙景浩老师接完一个电话后对我说:“国军,有个工作机会我觉得挺适合你,隔壁山东中医药大学校报想招一名去了就能把工作顶起来的编辑,我推荐了你,去试试吧!”正在为工作苦恼的我很是高兴,当天下午就去递了简历。报社老师们得知这一消息后,也都鼓励我多发表文章,让简历的分量更足。看多了投稿,我自己也很受启发,时不时都有写作的灵感和冲动。实习那3个多月,我白天全身心投入工作,晚上就泡在图书馆写稿子,有时一个晚上能写两篇。写得多了,稿子质量也慢慢得以提高。除了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稿,我还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也写起了此前未写过的新闻消息、评论等体裁的稿件。到6月中旬实习结束时,我在校报上已经发表了近20篇文章。到最终应聘选拔时,我那份厚厚的简历成了最大亮点,让我得以从众多应聘者中胜出,来到了现在的工作单位。可以说,没有《山东师大报》这个良好的平台和报社老师们的精心指导,我不可能以本科生的身份获得一个在大学工作的机会。
工作后,我与《山东师大报》的故事还在继续。记得刚工作那年9月,卫生部的一位副部长到我们单位视察,而报社负责人又恰巧出差了,只有我在单位。第一次接受报道任务,就是个大任务,我很有压力。一开始我以为只负责摄影,但考察结束后,校办领导把写新闻稿的任务也安排给了我。没有领导讲话稿,现场记的也不是很全,新闻稿怎么写?我一度很焦急。那天晚上,又是《山东师大报》帮了我!我在办公室发愁时,突然看到了孙老师送我的《师苑撷萃——〈山东师大报〉优秀作品选》,便赶紧拿出来翻阅,幸运的是里边刚好收录了一篇一位副省长到山东师大视察的消息稿。我认真拜读后,又对着自己记的笔记,照葫芦画瓢,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写完了那条消息。第二天上午,单位领导审阅时一次性就通过了该消息。关键时刻,依然是《山东师大报》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增加了信心。
工作中,我不仅写稿跟着《山东师大报》学习,而且借鉴山东师大报社的经验,组建了我们单位的校报学生记者团,并在选拔、培训、管理等方面全面对标。工作之余,我也保持了文学写作的习惯,有时写出了感觉不错的稿子又不方便在自己负责的校报版面上刊发,便投给《山东师大报》,老师们每次收到稿子后都很重视,多篇稿件很快得以发表。
跟《山东师大报》老师们从事了一样的校报工作后,我更为他们作为校报人的那份热爱和坚守而深深感动。他们排版前坚持划版,疫情期间坚持正常报纸出版,对业务精益求精,对学生记者亦师亦友……这不仅在省内高校校报中罕见,而且在全国高校校报中也极具示范和引领作用。
从一名文学青年,到校报实习生,再到校报记者、编辑、副社长,及至担任单位校报主编,一路走来,都离不开《山东师大报》和诸位老师的悉心培养和指导帮助。
在《山东师大报》创刊70周年之际,我为自己能够结缘《山东师大报》而庆幸和自豪。《山东师大报》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也将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感恩有您,一路相伴!
(注:本文作者系我校文学院200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2004年3月至6月在山东师大报社实习,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融媒体中心主任,副编审。)
往期精彩回顾
本文章刊登在《山东师大报》
2022年9月7日总1645期第四版
编辑:杨梓玉
审核:王亚楠 钟文斐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我与我的山东师大报”征文】感恩有您 一路相伴——写在《山东师大报》创刊70周年之际】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lanlanwork.gawce.com/quote/10364.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阁恬下移动站 http://lanlanwork.gawce.com/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