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芷荃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爆发式增长,“未成年人拍举牌视频”逐渐演变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从非洲儿童举牌广告到国内未成年人参与色情擦边内容,这一现象从起初的“创意互动”变成灰色产业链的异化,不仅暴露了平台监管的漏洞,更折射出未成年人保护、商业伦理与网络生态之间的深层矛盾。
“举牌视频”最初以趣味互动形式出现,例如非洲儿童手持中文标语送祝福或打广告,因其形式新颖迅速走红。之后,逐渐形成一条跨国产业链——在非华人以极低成本(如每人几元或零食)雇佣非洲儿童拍摄视频,通过淘宝、抖音等平台以每条百元左右转售,商家与拍摄者获取主要利润,而未成年人仅获得微薄报酬。此类模式很快被本土化,演变为更隐蔽的灰色交易。例如,国内未成年人被诱导在隐私部位书写定制内容,或通过“胸举”“私举”等软色情动作牟利,单次收费仅需3-30元。
这一类视频拍摄门槛低,未成年人因心智不成熟、缺乏技能,受利益驱动的未成年人容易被“快速赚钱”吸引,成为产业链末端的工具。这类擦边视频虽然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禁止利用未成年人进行有害表演的规定,但却常以“趣味视频”为名规避监管,从单纯广告到色情擦边,从业者通过“黑话”、变体词和规避性动作(如标注“穿打底裤”)躲避平台审核,而且平台审核标准模糊,导致违法内容长期泛滥。同时未成年参与者因年龄限制,即便涉及违法,也会因为刑事责任年龄门槛(14周岁以下不负刑责)难以追责,更多依赖监护人的民事赔偿,并且这些视频的传播还可能涉嫌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与名誉权,但在后期的维权中,维权成本十分高昂。
未成年人“举牌”参与擦边视频暴露出家庭监护缺失与社会的监管不足,部分未成年人因缺乏关爱与教育,将身体物化作为生存手段。“举牌视频”的流行反映了社会对猎奇与低俗内容的畸形追捧,擦边内容迎合了部分群体的非法“性化”审美,将未成年人身体商品化,传递“捷径致富”的畸形价值观。
由此可见,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需要对未成年人加强关爱和教育,联合多方进行“清朗”行动,首先要明确法律边界与执法力度,将“原生广告”纳入统一监管框架,明确“趣味视频”中商业推广的广告属性,杜绝概念偷换,对未履行监护职责导致未成年人参与违法活动的家庭,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行政处罚。其次是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可以利用AI识别变体词、敏感动作,建立未成年人内容创作者数据库,限制未成年人参与高风险活动,电商平台需下架违规“举牌”商品,对屡次违规账号实施永久封禁。最后要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学校与社区加强性教育、法治教育,帮助未成年人识别网络风险;设立心理辅导站,矫正扭曲价值观;同时鼓励网民举报违规内容,媒体加大宣传健康的审美、批判将身体资本化的畸形文化的宣传力度。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在技术狂飙中守护未成年人的未来】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lanlanwork.gawce.com/quote/11242.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阁恬下移动站 http://lanlanwork.gawce.com/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