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消费意愿和市场信心稳步回升
中国经济时报:疫情后重启的 旅游 业复苏情况如何?
李仲广:疫情期间 旅游 市场大幅下滑,但 旅游 业持续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上半年国内 旅游 人数达11.68亿人次,同比下降62%,国内 旅游 收入达0.64万亿元,同比下降77%;入境 旅游 人数达732万人次,同比下降90%,国际 旅游 收入达32亿美元,同比下降95%;出境 旅游 人数达813万人次,同比下降90%; 旅游 总收入达0.71万亿元,同比下降78%。上半年 旅游 产业相对稳定, 旅游 企业没有大面积倒闭,员工没有大量流失。 旅游 业在第一季度就从全面停滞转向有序复工,第二季度进入疫后持续振兴通道。2020年上半年,以工商登记为准,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有4.9万家 旅游 企业注销,但同时新增“ 旅游 、旅行、机票、酒店”企业近23万家。当前,我国 旅游 消费意愿和市场信心稳步回升,三季度我国居民出游意愿回升到正常水平,为80.22%。全国 旅游 工作重心正在走向防控型复工新阶段,全力推进文化和 旅游 融合高质量发展,系统谋划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后的 旅游 发展新思路。
全年 旅游 市场呈现W型恢复增长态势。自6月中旬以来,北京、新疆、大连、深圳等地相继出现疫情,导致 旅游 业务受到局部影响。出入境 旅游 市场取决于国际疫情、签证限制、航空开放等条件,从2003年的SARS等 历史 经验来看,预计6―12个月仍将在底部盘整。上述因素导致 旅游 市场复苏进程从“U型”变成“W型”,但是不会因此改变产业持续振兴并在第四季度基本恢复到原来水平的进程。预计2020年下半年国内 旅游 人数达22.58亿人次,同比下降23%,国内 旅游 收入达2.20万亿元,同比下降25%;入境 旅游 人数达2163万人次,同比下降70%,国际 旅游 收入达99.5亿美元,同比下降85%;出境 旅游 人数达2212万人次,同比下降70%; 旅游 总收入达2.54万亿元,同比下降25%。
中国经济时报:从长远来看, 旅游 业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抗风险性?
李仲广:对政府 旅游 主管部门而言,需要不断完善 旅游 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特别是 旅游 经济运行预警系统、 旅游 危机应对机制。在国内外,为了保持 旅游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国和地区宏观决策部门及 旅游 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对 旅游 经济运行的预见性和宏观调控能力。我国自2003年开始定期分析宏观经济形势,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我国 旅游 主管部门将 旅游 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系统列为重点工作,正式参加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并动态制定产业指导政策、加强预警、政府托底、引导产业持续发展。这些基础工作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对 旅游 企业而言,要加强战略管理和制定风险预案。要及时取得经济运行数据与发展环境信息,企业决策的制定才有坚实的现实依据和前瞻性。在市场波动特别是面临重大冲击时,行业协会要开展互助行动,企业要努力自救。此次疫情中,中国 旅游 协会等行业协会和广大 旅游 企业抱团取暖, 旅游 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自救和互助行动,通过多种渠道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实际困难和政策诉求。中国 旅游 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 旅游 专家学者心系行业发展,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了智库智囊作用,为按需施策、对症下药、支持 旅游 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咨询。
亟待建立现代 旅游 治理体系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我国 旅游 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障碍是什么?
李仲广: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且不断变化的 旅游 休闲需求相比, 旅游 供给相对滞后。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 旅游 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带来的 旅游 消费升级与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旅游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市场结构相对失衡。国民 旅游 市场快速增长,出境 旅游 综合效益不高,入境 旅游 市场占比逐年下降;2018年以来出境 旅游 人数和花费已经双双超过入境 旅游 接待人数和入境 旅游 收入,呈现出所谓的“双逆差”现象;农村居民、中西部居民缺乏出游特别是出境 旅游 的条件;休闲度假的需求还未得到有效满足。二是 旅游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在产品创新能力、国际化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资本、 科技 、文创和人才新动能不足,具有世界影响力、有效应对拥堵难题的 旅游 景区偏少。三是 旅游 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显得相对滞后, 旅游 政策的获得感不强。如 旅游 公共服务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旅游 过程中存在不文明现象,欺客、宰客等痼疾难以根除, 旅游 发展中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综合效益等。特别是在当前,加快建立起文化和 旅游 融合新时代的现代 旅游 治理体系尤显迫切。
中国经济时报:在文化与 旅游 融合发展大背景下,如何制约 旅游 业发展的难点问题?
“十四五”时期 旅游 业将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十四五”时期,我国 旅游 业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预计 旅游 消费继续保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出游更加理性、文明。国内四五线城市以及农村 旅游 市场开始兴起, 旅游 需求在继续朝大众化、品质化方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多样化;入境 旅游 有所上升,新兴市场可望有较好表现,来华游客动机更加多元;出境 旅游 保持中高速度增长,出国比重进一步上升,我国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 旅游 客源国的地位。在供给侧,文化、 旅游 、 科技 融合特别是数字文旅业态加快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各种新兴业态在 旅游 产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区域 旅游 发展更加均衡,文化和 旅游 管理体制机制将进一步理顺,公共服务职能更加突出,围绕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对港澳台 旅游 交流合作,围绕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形成 旅游 业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中国经济时报:“十四五”时期,如何精准施策,推动 旅游 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仲广: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指标、主体、路径与方法,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对标国际 旅游 竞争力指数,推进文旅融合、 旅游 强国、 旅游 强省、 旅游 强企战略,“将 旅游 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振兴入境 旅游 和扩大国民 旅游 ,深化 旅游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世界级 旅游 景区,采取“预约、错峰、限流”等数字 科技 提高 旅游 治理现代化和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以乡村 旅游 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以长城、大运河、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方向,结合红色 旅游 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国家 旅游 形象建设与国家形象认同。
“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将迎来全面开放新格局
2023-04-29 08:50 浏览: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