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平副研究员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张鹏老师介绍到,对傅抱石与魏晋风度的研究,涉及到文人心态、二十世纪思想史、图文之间的复杂关系等问题,故而本场讲座将围绕“何为‘魏晋风度’”“傅抱石的‘魏晋风度’”“傅抱石与‘魏晋风度’”三个部分,简要勾勒“魏晋风度”,并对傅抱石其人、其学、其艺,特别是其以魏晋六朝为主题所创作的人物故实画进行分析,探究傅抱石与魏晋风度之间关于人文精神脉络的关系。
张鹏教授讲座课件
在第一部分“何为‘魏晋风度’”中,张鹏老师将“魏晋风度”概括为一个贯通文学、美学、艺术、心灵史、思想史(玄学)的命题,滥觞于汉末、生成于魏晋、成熟于东晋南朝。其意涵随时间层累、不断被赋予时代新义,尤其在宋末、晚明、清末民初等历史节点上被重新阐释并激活。随后,张鹏老师简要介绍了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等相关文章书籍,并借用宗白华先生之话语对“魏晋风度”进行总括式理解:“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张鹏教授讲座课件
在第二部分“傅抱石的‘魏晋风度’”中,张鹏老师指出,傅抱石不仅是一位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学古通今的学者,一位颇具诗心、可将诗意与画意自如转换的文人。傅抱石作为个体生命所体现出来的“魏晋风度”,可用“‘酒’意‘琴’韵”和“‘贫’‘寄’之间”两个词概括。以“超然”“玄心”等为代表的人格美可以认为是对六朝人物风流的总览,但在傅抱石作品中还有更为复杂的寄寓,他既亲近陶渊明式的恬淡与冲默,也憧憬嵇康式的激峻与悲惋,这些情结都或直观或隐晦地存在于他所创造的意象和画境中。
张鹏教授讲座课件
第三部分“傅抱石与‘魏晋风度’”是本次讲座的重点。张鹏老师通过列举傅抱石的大量作品,通过分析画面和题跋内容,并结合相关史料,指出傅抱石的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点及其绘画创作的重要关注点,皆来源于魏晋六朝。首先,张鹏老师将对于傅抱石的个案研究置身于20世纪全民抗战以求民族国家自由独立的大时代中,认为身处乱世的文人们在回望六朝时产生了对往昔的共鸣和情怀的归属,通过“感同身受”共启了六朝研究热潮。进而,张鹏老师指出,傅抱石作为中国画史上创作魏晋六朝名士与魏晋风度题材作品最多的画家,既是受其所处时代的总体氛围及学术文化环境影响,也出于其个人的秉性气质,与六朝明贤怀抱相契,画家自然心仪其言行风度而形诸笔墨。其次,张鹏老师将傅抱石关于“魏晋风度”的学理探究概括为两部分:一是对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及中国早期山水画史的研究。傅抱石对古代画论的整理和研究起步于顾恺之,且其绘画创作,更多地表现在技法上,也多受到顾恺之的学术滋养。特别是傅抱石对于《画云台山记》的精深考索,以朴学方法考订文辞,以情节的流动裁定画面格局并依文绘图,证明了“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不惟可解,并且可画”,将中国山水画史上推至魏晋。其所作《云台山记图卷》三卷也是其本人及其师友思考、研究、讨论《画云台山记》及六朝思想文化的成果汇总结晶,更是魏晋文化不可多得的图像载体。二是以情运理的探求方式。傅抱石凭借对古人“心仪其人、凝而成象”的感悟方式进一步向人性内里推演,将东晋画史研究中的山水画发源问题导向六朝文人的山水情怀与人生美学上,令六朝的遗风流韵、人物故实再次成为被时代关怀并给予现实阐释的学术载体,充满了大时代的巍然投影,蕴藉了丰富的个人心态和情结,体现了傅抱石本人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与自信。
讲座结束后,孔德平副研究员对张鹏老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并对演讲内容进行简要评议。张鹏老师最后针对观众提问作出精彩解答,本次会议圆满结束。
更 多 精 彩 内 容 敬 请 关 注
中国艺术研究院
美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