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简单心理
(ID:jdxl2000)
什么是「活着的感觉」?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 Rollo May 说:「如我所是」。意为:我了解自己,我感受自己的存在。我追求与价值观相一致的、发自内心热爱的生活,而与外界标准无关。
但这几年我发现,这种体验好像越来越少了。
豆瓣上有个问题叫《如何摆脱人生停滞感》,网友描述说「感觉看不到方向,过着一种平静又绝望的生活,似曾空虚又停滞,还满怀焦虑,浑浑噩噩在度日」。
当它能够说中人们的普遍感受时,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如果我陷入了僵化的生活,感觉不到任何意义,该如何摆脱这种感受?
我们邀请微博上最受欢迎的心理咨询师之一@崔庆龙聊了聊这个问题。他告诉我们:
「想要打破生活停滞感,你需要先选定一个锚点」。
崔庆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IAPSP 国际自体心理学学会会员。主要聚焦当代自体心理学和依恋心理学方向,持续研究母婴互动(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及临床心理治疗间的理论和实践关系。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内心热爱」?
1.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你如何定义活着(alive)?
崔庆龙:心理学经常提到「活力感」,或是「唤起体验(arousal)」。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身心状态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样子,它是一种有动力、有方向、有反馈的生存体验。
2. 很多人说:上学时讨厌读书,长大后讨厌上班。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总是「这也不喜欢,那也不喜欢」。然而当他真的什么都不干,同样会产生强烈的无所事事、空虚、浪费生命的感觉。为什么会「不知道喜欢什么,只知道讨厌什么」?
崔庆龙:人是很难对「讨厌」这种感觉脱敏的,我们可以忍受痛苦,但很难适应厌恶。在自体心理学家 Lichtenberg 的动机系统理论中,厌恶反应(Aversive Reaction)是人类生存的强大保障机制,它是我们对外部环境,包括心理环境的中存在的威胁的预警装置。也就是说,我们永远都需要知道自己讨厌什么。
喜欢什么,则是一种由「本真自我」发起的情感冲动。当一个人的这部分被遮蔽了太久,做了太多自己不情愿的事、成全了太多他人的期望后,ta 就和自己的「本真自我」疏离了,因为这部分「本真自我」从来没有机会被使用。
所以关系学派提出了「非我(not-me)」的概念,它代表一种被解离掉的经验。我有时候问一个人,你上一次感觉到快乐是什么时候?对方要想很久,这很不可思议。人怎么会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怎么会感觉不到快乐?
因为感受快乐的部分进入到「非我」区域,它没有机会被使用。
我想起自体心理学里所说的「自恋被挟持」,意思是我们因为让别人满足了,我们才能满足,我们的成就和骄傲被人劫持了,被人拿去作为自己的勋章,我们则变成了幕后那个看着别人在讲台上领奖的人。
所以这个关系被颠倒了,这个结构被固化下来后,就成了罗杰斯所说的价值条件化(Conditions of Worth)。就像有的人只能做正事,稍微闲下来,或者做一点娱乐相关的事情就焦虑不安、自我谴责。
Ta 必须要一直干「有用」的事。因为有用的事,意味着我们正在把自己的价值贡献出去,虽然这样不能得到最直接的快乐,但避免了内在的批评。
这也对应了你前面说的「这也不喜欢,那也不喜欢」,因为那本就不是为了自己的情感冲动所做的事情。
但如果什么事都不干,也会产生无所事事,浪费生命的感觉,这是因为这种经验在过去会被评价为「不务正业」「不上进」,它内化着一个评价者。
(图/《瑞克和莫蒂》)
3. 在「下沉」年代里面找到活力是否更困难?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一个人找到自己的能力?
崔庆龙: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讲,今天的年轻人所面对的都是一种真实的困境。
社会环境已经彻底改变,消费下降,就业供需失衡,年轻人的价值、能力和个人抱负没有足够大的施展空间。一个人一开始选择的方向就可能不是基于自己「想要」而去实践的方向。Ta 们选择的空间变小了。
人在外部环境变得不确定性时,会优先考虑保全,做保守的选择,而那些保守的选择往往又不是我们发自内心喜欢的。
尤其是,当所有的人都参与到这个系统中时,彼此之间就会变成一种存量竞争。同样一个工作岗位,别人干了,你就没机会了。很多人考公考编,其实就是一种安全策略,大家都想冲进那个安全屋里,但是里面的空间又很有限。
当所有人都在追求安全感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动机系统里「探索和胜任」的那部分经验没有机会被使用,我们感受价值、体验自我独特性的部分也没有被启用。这些经验本身就不是为了找自己,而是为了先让自己安稳下来。
这也让我想起了依恋心理学中的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 Situation),当孩子感觉到有作为安全基地(Secure base)的养育者兜底的时候,才会启动探索功能。这也是为什么以前很多人愿意拼搏,敢于试错,因为社会系统里有着这样的冗余,有足够大的虚拟内存,有 restart(大不了重新开始)的功能。
也就是说,当人可以体验到足够安全,且冒险成本又不那么大,挑战未知的快乐是远远高于保守策略的。
你说,人活着不就是为了体验快乐?哪怕先苦后甜都行,有这样一个盼头都可以。希望感是最重要的,它同时又能关联和唤起一个人的雄心抱负,这是真正的自我才能发起的东西。
但很多人也想到,这个卷可能是没有尽头的,从年轻卷到 35 岁,还要防着中年危机,防着以后身体老了、病了。一旦卷起来,它持续的时间很长,投资回报率太低。很多人一旦看清楚这个游戏的性质,ta 就不玩了。
4. 另一方面,社会上提供人性化工作方式的公司几近稀少。现代人普遍感觉在工作中被困住。人们造梗说「上班是结婚的平替」;工作时「精神离职」,下班后才能开启真正的生活,但这种「真正的生活」往往又以报复性补偿收场。
崔庆龙:我觉得这是事实。你可以把这种工作体验理解成一种「情绪剥夺」。
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望得到不满足,它被当下的社会语境和过去的传统观念复杂化成了一个人们不太想碰的东西。其次,上班也不是我们热衷的事情,这等于是你在用一个自己排斥的事代替另一个自己排斥的事,毫无体验感可言,真正的需求也不能生发出来。
这些报复性的补偿,就像是我们脱离了工具人的角色后对自己的安抚。无论是吃吃吃、买买买,还是刷刷刷,还有那些重口味视频,猎奇的段子,因为那时候人在精神上已经饥肠辘辘,只对这种心理上的「暴饮暴食」有感,对延迟满足耐受不能。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新的一年,怎样打破“生活停滞感”?】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lanlanwork.gawce.com/quote/7434.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阁恬下移动站 http://lanlanwork.gawce.com/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