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低估攒股,(https://xueqiu.com/1911588736/127276758)
转:
一 销售收入舞弊和粉饰的预瞥信号:
1) 应收账款的增幅明显高于收入的增幅;(应收账款比例大于一个数值前提下)
2) 计提巨额的坏账准备:上市公司如果计提了巨额的坏账准备,可能意味着其收人确认政策极端不稳健或在以前年度确认了不实的销售收人。
例如,ST1997—2001年的销售收人合计7.98亿元,但该公司在2001年却对应收账款计提了 12.81亿元的坏账准备(其中9.79亿元为应收关联方的坏账准备),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余额髙达16.07亿元,占过去5 年销售收人的201% , 表明该公司不仅通过关联交易操纵收入,而且其收入确认政策极端不稳健。又如,济南轻骑2002年度计提了 11.11亿元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占该公司过去5 年46.9亿元销售收人的24%,同样表明该公司的收入确认政策存在严重问题。再如,2002—2004年的销售收人合计为382.65亿元,其中对美国Apex公司的出口销售高达10,71亿美元,2004年该公司对应收Apex公司的账款计提了 25.07亿元的坏账准备,约占对Apex公司销售收入的1/3,表明四川长虹2002—2004年存在着操纵收人的重大嫌疑。
3) 收购日前后毛利率发生大幅波动
上市公司发生收购兼并时,如果收购曰前后的毛利率发生大幅波动,可能意味着上市公司将购买日前的收人推迟至购买日后确认,或者将购买日后的费用提前至购买日前确认。例如,臭名远扬的亿安科技于1999年6 月收购了万燕公司,万燕公司1999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为5.26% , 而下半年则高达25.74%。通过推迟确认收人和提前确认成本,亿安科技如愿以偿地将一部分本应在1999年上半年确认的收人推迟至下半年确认,从而达到规避财政部关于只有并购日后的利润才能纳入收购企业合并报表的规定。
4) 销售收入与生产能力比例失调:
销售收入显然与生产能力密切相关。销售收入容易被虚构,但生产能力却难以被篡改。一些企业在虚构销售收入时,经常会忽略销售收人与生产能力的关系。通过分析企业的生产能力,并与行业数据(如产销率)和市场占有率等信息交叉复核,是发现企业虚构销售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臭名昭著的银广夏在1999和2000年分别虚构了 2.39亿元和7.24亿元的销售收人。《财经》记者通过分析Y 上市公司的生产能力,得出的结论是:该公司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即使24小时运转,全年的产量绝对不会超过20—30吨萃取产品,而该公司声称向德国诚信公司出售1.1亿马克的萃取产品,折合的吨位数远超过100吨。正是发现Y 上市公司的生产能力与销售收入比例严重失调这一重要线索,并通过调查出口报关等数据,《财经》记者才最终揭露了这宗虚构收入的惊天舞弊案。
5) 收人主要来自关联销售
在告别了短缺经济的市场环境下,重要的不是企业能够生产什么,而是企业能够销售什么。换言之,市场实现是检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标准。如果企业的收人主要来自关联交易,尽管也能解决其产品的市场实现问题,但这种市场实现不是企业与独立的当事人通过价值判断和讨价还价达成的,并不能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关联交易确认的销售收人,不仅其可持续性存在不确定因素,.且交易规模和交易价格容易纵。例如,我国的家电行业竞争激烈,价格战硝烟四起,2001—2005年通过将绝大部分的产品销售给其关联公司(这5年对关联公司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8.56% 、99.80%、99.33%、97.65%和97.82%。),不仅轻易地解决了其产品的市场实现,而且免受价格竞争之苦,可谓一举两得。这种高度倚重关联交易的销售模式,为其操纵收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可能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误判青岛海尔在家电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6) 销售收人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呈背离趋势:
提前确认销售收人是上市公司操纵收入的最常见手法,其显著的财务特征是销售收入与经营性现金流量的严重背离。
充分关注销售收入与经营性现金流量的关系及其变动趋势,是发现收入操纵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高估收入或低估费用是利润操作的常见手段:
例如,本来应确认为当期费用的费用挂靠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或者将本应该确认为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资本化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导致的特征是在利润增加或亏损减少的同时,形成大量的“虚拟资产”。
如果发现企业当期“虚拟资产”的增加金额超过利润的增加金额,这通常意味着该企业的盈利质量非常低劣,甚至存在着虚盈实亏的现象。如果发现企业期末的“虚拟资产” 余额超过净资产,这表明除非发生奇迹(如资产剥离、资产重组、资产置换等),否则企业迟早将会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
三、现金流量甄别
通过创造性会计(例如使用激进的会计政策,甚至进行会计利润操纵)而增加的利润并不会带来经营性现金流量的增加。譬如,提前确认收入或虚构收入,尽管会增加利润,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应收账款的增加,而不是经营性现金量的增加。又如,通过虚增期末存货成本而低估当期销售成本,可以虚增毛利和净利润,却不会产生相应的现金流量。此外,将期间费用资本化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或无形资产,也只能产生“纸面富贵”,而不会带来“真金白银”的流人。
无论是季度数据还是年度数据比较,调整后的现金流量对净收益比率呈下降趋势,通常意味着盈利增长快于经营性现金流量的增长。此时,企业很可能在利用创造性会计虚增利润。
反之,经营性现金流量增长速度超过盈利增长速度使得该比率突然增加时,也应引起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警惕,因为这可能表明企业管理层蓄意隐藏利润,进行所谓的收益平滑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