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裸心会还是批斗会?
裸心会源自阿里,这个大家都知道,比如流传甚广的阿里历史上有名的三次裸心会,这些故事来源于当事人或旁观者的叙述和回忆。(详情自行百度)
假设这些故事为真,在我看来,这些更像是针对一个人的“批斗会”,比如对卫哲和陆兆禧的裸心会,就是不让领导说话,只让员工轮番上台批评领导,只能说领导做的不好的地方,还不许领导反驳,过程中没有对话与交流,这是哪门子的“裸心会”?
换作是你,你愿意坐在台上一动不动,被60个员工轮流上台批判3个小时,不能反驳不能回嘴,打落牙齿往肚里咽?
可能有些勇者想尝试一下这样的“裸心会”,我可一点都不想,如果是我在台上,被那么多人轮流批斗,估计想死的心都有了,第二天还要我面带微笑,领导大家继续前进?
这些所谓的“裸心会”的故事,被传播的人各取所需,重新建构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再说给你听,你就一笑而过,不必当真。
以上提到的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裸心会,这些故事中所描述的批斗会形式的“裸心会”,我并不建议大家去学习和模仿。
为啥?
首先,并不是行业领导者的做法,比如阿里或其他大厂的做法就一定是正确的,你公司规模大就天然正确?
而且上面提到的裸心会形式,也不是阿里的全部实践,阿里有那么多非常好的,更人性化的裸心会形式,你不去学,为啥偏要学批斗会?你要知道,这几次所谓的裸心会,都是在阿里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召开的,在当时有效的动作,拿到现在用,尚能饭否?
当然,如果你的老板像马云一样天马行空,如果你们和阿里一样也是强文化驱动的公司,如果其他的办法都试过了,那也许可以尝试一下“批斗会”哈,不过我觉得你可以先去问问卫哲或陆兆禧,听听他们的感受,再作定夺吧。
其次,对于世间的理论与方法,清华大学赵南元教授提出过一个有趣的二分法:自用型理论与宣传型理论。企业的实际决策和行动是由自用型理论指导的;而宣传型理论则是在自用型理论指导下专门用来对别人宣讲以达成其真实目的,正所谓在野谈民主,在朝讲集中。
在一个事件发生之后,比如前面提到的阿里裸心会,当事各方会出于各种目的,重新定义或诠释成对自己最有利的解读。也就是说,你看到的可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样子,或是被过滤和装扮之后的样子,不一定是事情原本的模样。
咱们学习中,遇到新观点新方法时要时刻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砖家”,不要因为是某个大厂、某位专家、大咖的讲述就信以为真。
去伪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简单的方法,是系统性学习,而不是通过看一篇文章或者一个视频就以为学会了。
把一套理论或方法背后的底层逻辑搞清楚,它靠什么支撑?
即使这些做法在当时是正确的,那它们适用的边界是什么?
有没有反例?
就我们这篇文章而言,什么样的“裸心会”是咱们可以学习、掌握、复制,并可以应用在自己的团队和工作场景中呢?
比如下面这些场景:
互联网公司发展太快,每年大量新进员工如何融入公司?新老文化的碰撞怎么处理?这些可以通过裸心会的形式来解决或改善吗?
传统行业的高管融合可以采用裸心会的形式吗?如果可以,适用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如果不行,有哪些替代的方式可以考虑?
外企可以采用裸心会的方式来作团队融合吗?如果可以,应用的边界在哪里?
以前没有采用裸心会的外企,发展得也不错,团队融合也做得很好,是否一定要借用裸心会来作团队沟通对话呢?
当然,对于这些话题,回答是肯定的,这些场景是可以应用的,但每一次裸心会的设计都不太一样,都会根据目的、对象、场景、时机等来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具体怎么操作,我们后面慢慢展开。
我们认为,裸心会是以真诚为核心,信息的交换和互相的加持,以赋予对方力量为前提,不是催泪会,更不是批斗会,是共识共创的坦诚沟通,也是相互检视的真心话大冒险,更是彼此内心深处灵魂的触碰。
写到这里,咱先重申一下啊,裸心会不是万能的,我可不希望它像“领导力”这样的大词,变得泛化和模糊。“领导力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这不是我们的期待。
不神话,也不泛化“裸心会”,像裸心会这样的企业管理实践和方法,它诞生于中国本土企业,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顽强生长,需要我们呵护它,完善它。
关于裸心会的定义和概念,请参见前一篇文章《裸心会的1个模型2个维度3个关键时刻》,不再赘述。
二、裸心会为啥受欢迎?
有一个问题,不知你想过没有,裸心会又不是啥新事物,10多年前阿里就一直在用,波澜不惊的,为啥近几年又火起来了啊?
我想,除了媒体的炒作,以及阿里企业成功所带来的光环效应之外,可能有两点更深层的原因:
第一,时代的变迁在加快,以前是10年一代,现在是5年一代,甚至3年一代,这导致代际/群体沟通障碍的加剧,阻却了团队融合与情感交流。
在不同代际或群体的相处中,尤其是团队之中年龄跨度较大的,你会发现,彼此理解的差距会大到难以想象的地步,比如:
当然,这是个网络段子,用来形容代际之间的沟通差异,博君一笑。
而现实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借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本是亲近之心,偏生疏远之意”,用来形容当下代际之间或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状态,也恰如其分。
尤其在互联网等领域,业务变化、竞争加剧、成长提速、都会让人无所适从,从而造成更多的沟通困局与阻碍。
我们本心怀靠近之意,却有意无意地,在彼此之间,划出一道深深的鸿沟。
需要有更多办法来打破僵局,创造沟通新局面。
裸心会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第二个原因,是数字化交流简化了人类的情感表达,却令信任更难建立。
在互联网中成长的90后、00后,自带时代烙印,习惯了字符的传递,生疏于面对面表达。因为数字化环境,重构了他们的话语体系,以及表达习惯。同时,因为迁徙、求学、工作等原因,年轻人与不同代际/群体的相处,往往磕磕绊绊。生疏的关系,亲密的缺失,令沟通障碍更深。
现在的小伙伴们,包括我在内,基本是24小时手机不离手,虽然沟通更便捷、交流更顺畅,但数字化产品,却将一切情感,简化为字符、数字、表情包......
这种快捷与简化,令效率更高,却令亲密和信任更少。
而裸心会,它的参与者,是人。人是复杂的、立体的、情感流动的生命。只有与生命深度连接,人们才能感知到真实的存在与信任!
年轻人渴望数据的增长,在数字化时代里乘风破浪。其实他们也渴望人与人的信任与连接。
我们看到,一些95后,00后的小伙伴们,是个性的、灵动的,但与60/70/80后等不同的群体相处,却可能令人屡屡受挫。不懂如何交流,也不懂如何示好。一旦进入自己的世界,又充满不安、焦虑和自我贬损。
年轻人在社交上的拧巴可见一斑。
我想靠近,却不知如何靠近。我想关心,却不懂如何关心。
困境就此造成。
外在的表达工具,内在的表达习惯;
都在撕裂不同代际不同群体的亲近与信任感。
这些困境,也是裸心会越来越多地被企业及各类群体所接受的重要原因。
不管哪种交流形式,人与人相处的最初,当然是尴尬的。但你会发现,不论何时何地,有一种相处方式,始终是法宝:看见数据、字符之后真实的彼此。
裸心会,以诚相待,将自己打开。
彼此接纳与关怀,连接就开始发生。
随着自然流动的心流,人与人之间感情日深。
疏离的,变得亲密。
陌生的,变得熟稔。
孤独无依的,变得有了伴,有了归属。
先听个小故事吧,Mia讲述的故事:
我之前有个同事,她在工作中特别善于把自己的责任撇得清清楚楚,而且对于利益非常计较。
所以,我觉得她特别自私,在合作过一次之后,我就尽量避开跟她合作。
但在一次团建活动之后,我改变了对她的印象。
她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她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中,是依靠别人的捐赠和帮助得以完成学业,这让她极度缺乏安全感。
也正因如此,她在工作中特别谨慎,倾向于把自己的责任和利益确认得清清楚楚。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别人眼中非常自私的她,却一直在慷慨资助山区的孩子完成学业,因为她想要把她接收到的爱传递下去。
听完她的故事之后,我特别震撼。
在后来跟她的合作中,我特别理解她想要把利益和责任分清楚的诉求,努力地配合她区分清楚。
我意外地发现,了解对方的经历后,我们的沟通障碍减少了,合作效率得到了提升。
所以,不要轻易对别人进行简单的评判,然后贴上标签。
每个人都是多面的,这些标签会阻碍我们看到一个更真实的对方。
在故事中倾听,在故事中理解,这就是裸心会的方向,对话的意义。人与人,从不是孤岛,你我心手相接,就会成为大陆。而这种连接的关键,就是看见与关怀。
当我们走进真实世界,看见眼前的人,可能错过一两条微信,一两个热搜。但我们会收获真情,真情可抵岁月漫长,真情也可抵御人世的孤独,存在的虚空。裸心会里,有故事在发生……
三、裸心会的设计与应用
好了,关于裸心会的缘起与发展我们先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来聊聊裸心会的设计。以前的文章里也提到了一些技术方法的运用,比如AI欣赏式探询的嵌入,比如完形技术的运用,比如教练技术的应用,比如隐喻故事的运用,比如即兴戏剧的应用,比如欧卡对话在裸心会中的使用等等。
是的,裸心会借助了他们的力量,但裸心会并不等同于他们。
你可以把裸心会看作一类活动的名称,裸心会综合运用这些技术与方法,展开群体交流与对话,它不是心理治疗,不作个案辅导;它也不是经验萃取,问题分析与解决,这些是以解决问题为主。
裸心会是关系导向的,关注人本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你可以把它叫做谈心会,夜谈会、营火会,anyway,你喜欢都可以。
阿里做得最大的贡献,我感觉就是给它起了一个好名字——裸心会,让你一看就知道今晚咱们来干嘛了,不是来聊KPI,也不是聊公司战略,今天就聊聊咱们自己,鲜活灵动的人,敞开心扉,听听大家的故事,看看故事里面的人都经历了哪些喜怒哀乐,成功的时刻也好,痛苦的瞬间也罢,在裸心会里,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聆听,每一个人的付出都值得被看见。
我们说裸心会是群体的对话与交流,其实载体就是这些故事。裸心会由故事的讲述者和引导师共同建构了这个场域。
这些故事的讲述者,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向他人示范如何面对挑战、解决困难,给人以正面、有效的影响。
一场裸心会,是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相遇。
而裸心会的引导师,同样是这个场域重要的共建者。引导师不仅要增进文化敏感度,引导大家了解不同文化领域,并承认差异,尊重参与者的文化;还要贴近讲述者的经验去体验其世界,以温暖的心意传达关怀。引导师不能强加自身文化于讲述者,在表达自己共鸣感受时,仿佛说出对方内心的感受。
同时,我们认为推动裸心会向更深层发展的力量不是逻辑,而是人们把生活事件组织成独特的情节,并赋予其重要性,这种对意义的追求在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些自我叙述使他们具有认同感和连贯性,并允许他们与他人分享经验。
用逻辑来指导的活动,通常是关于战略共创会、目标制定与分解、提高生产率、问题分析与解决等,这些多是以任务为导向的活动,关注点在事情。这些场景中,更多会用到“what ”,“how to do”,等类型的提问方式,重点关注“是什么”和“怎么办”。
这些以任务和问题为导向的提问,称之为“外在型提问”。
在裸心会上,也会聊到事情,但关注点是完全不一样的,引导师的焦点是一个人对这件事情的反应、情绪、意义、内在感受等,侧重点是人。在裸心会场景中,更多会用到“why”,“How are you feeling ”等提问,关注“为什么”。
这些以情感或意义为导向的提问,称之为“内在型提问”。
比如,对一个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你想了解他,通常你会怎么问?
一般的问法是:
这些是外在型的提问,是可见的部分,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不出错”、“不麻烦”、“easy-going”的对话,初识一个人的相见欢,若干小时过后,可能记住的只有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学历背景、房子多大……
而裸心会中更常用的问法则是:
这些都是内在的提问,是不可见的部分,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在裸心会中,我们需要能“产生意义”的对话,能看到“我之所以为我”的精彩故事。
更进一步细分来说,在裸心会中,有三种提问方法可以帮助引导师掌握故事中独特的情节结构和意义主题:
· 外在提问
(描述外在事件或状态,发生了什么事……)
· 内在提问
(侧重内在情绪,那时候有什么经验、情绪?)
· 反思提问
(意义取向的故事,你认为发生什么事情?你如何解释?拉开距离看那件事的意义)。
外在提问通常在说我们已经知道的,有标准答案的事情。而内在提问会引导我们去说一些以前没有想过,或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故事叙说会让我们越来越清楚自己身上宝贵的是什么。好的提问引领出重要的经验,比高明的答案更能启发人心。
一个会问问题的引导师,心里充满了对人的温暖关怀,自然而然地问出关注内在的提问。
如果用一棵树来表示,“外在型提问”,是我们看到地面上的那棵树,树干、树枝、树叶清晰可见,代表了一种客观事实;而“内在型提问”的位置,则是处在地面下树根的部分,看不见但的确存在,究竟是什么,需要好奇的人去看,去探索。树的支撑,全在于“根”的部分。
在实践中,大家通常的反馈是“外在型提问”比较脸谱化,感觉有距离感,比较僵硬,甚至问过对方五、六遍“家住哪里”,回头还是忘记,下次还会问同样的问题;而“内在型提问”比较个性化,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提问就像扔进水里的小石子,回答者的内心泛起涟漪,一波又一波,不断推进、发展。
当然,在裸心会中,三类提问我们都会涉及到,但内在型提问则显得更为重要,这涉及到你的过去、现在、未来、价值观、目标、动力、生命内容的增减与变化等。
比如:
- 过去到现在,你一直坚守的是什么?(价值观)
- 你会喜欢什么样的自己?(态度,价值观)
- 你曾经做过什么关键性的抉择影响到现在的你?(生命的变化)(How)
- 一个5年不见的朋友会说现在的你与过去有什么不同?(生命的变化)
- 5年后的你,会与现在有什么不同?(生命的变化)
- 如果回到童年,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生命的变化,价值观与在乎)
- 现在,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价值观,变化)
- 童年里,你最欣赏自己或佩服自己的是什么?(自我认同)(价值观)
- 在与父母相处的时候,你喜欢什么样的自己?
- 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你喜欢什么样的自己(自我认同)(价值观)
- 没有小孩的你,会是什么样子?(价值观)(生命内容的增减)(假想)
- 如果你现在不工作,你会是什么样子?(价值观)(生命内容的增减)(假想)
- 未来5年,你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间河流往前走的价值观)
- 现在,你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 不以成败论英雄,你最喜欢你这辈子做了什么?(时间长河中的兴趣,价值观)
- 过去10年(职场生涯中)你最喜欢自己做的选择是什么?
- (时间长河中的兴趣,价值观)
- 5年后的你会对现在的你说什么?(价值观,对话,希望,动力)
在裸心会中,有什么样的问题就会对应什么样的回答。平时自然而然问出的是外在型问题,信息量少,容易尬场,会比较艰难地拖动着对方加入到沟通中。
而相比之下,内在型问题点燃了对方的激情,调动了想象力,信息量自然就会更大,可以聊下去的点也越来越多,聊天的对象主动参与到沟通中,裸心会的沟通也就更加顺利。
另外,外在型的提问感觉好像总是有个隐含的前提,就是你一定要在某个角色身份里,用这个角色身份的视框去思考和回答,答案也容易被用来和他人比较,用“标准”诊断,所以会不由自主地顾虑:“有没有更好的、更合适的答案呢?”
而内在型提问让讲述者不再被角色限制,脱去社会定义的角色外衣之后,就会思考“我是谁?”,“我认识这个我吗?”,“我想如何认识这个我?”
所以,在裸心会的提问设计中,外在型的问题需要有,但保持最低限度就OK了,因为太多外在型的提问,会让对话双方的权力也显得不平等,问话的人像是在审视、考察,被问的人是在汇报、接受评估。
内在型的提问则更像是一位提着一瓶老酒来看望你的心灵好友,双方都带着对生命的谦卑和敬畏,都是生命旅途的同行者。
我们说,以任务为导向的沟通方式就放在工业生产、批量制造、精益运营的情境中吧,与人的互动联结,多采用一些内在关系为导向的提问和对话——引起反思的、没有所谓标准答案的、不急于寻找key driver,让我们回到裸心会中,让讲述者成为自己故事的主人公吧。
《小 结》
在裸心会中,你将亲历五彩斑斓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专家,拥有多元而丰富的故事;当你带着好奇、包容、尊重、欣赏的信念,聆听自己和他人不同的声音,你将从这些故事中预见/遇见崭新的自己,发现其中蕴藏的能量。
在裸心会中, 你将沉浸在故事中,让关系里的沟通从卡住窒碍到流淌自如,你可以和重要的人好好对话,共创渴望的生活。 我们都是活在关系架构之中,也活在语言创造的世界中,沟通表达虽有其限制,但生命潜力无限。 你将看见对话背后的丰富资源,重新改写自己及关系中的主题。
最后,我们期待在裸心会结束后,你可以带走的是,将反思融入生活与关系, 自然而然地悬停、检视与反思,继而创造出温暖的社群与世界;你会发现自我与他人潜在的力量,展开行动,用对话让关系疗愈和发展,为更多人带来希望与改变。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是裸心会,还是“批斗会”? ——从史上最著名的3次裸心会说起】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lanlanwork.gawce.com/quote/8835.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阁恬下移动站 http://lanlanwork.gawce.com/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