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易达信息科技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依依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年就业形势太难了,但有一个积极的信号
新闻中心
今年就业形势太难了,但有一个积极的信号
发布时间:2024-12-03        浏览次数:5        返回列表

【采访、编辑/观察者网 张红日】

今年就业形势太难了,但有一个积极的信号

每年春夏之交都号称是“史上最难就业季”,今年有哪些不一样的形势?

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去年增长82万。除此之外,还叠加着一些企业的裁员、优化清退出来的失业人员再就业。

眼下,如何更加促进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青年就业,迫在眉睫。而相较于从前一线、大厂、高薪、自由职业等求职诉求,现在他们正在向“求稳”转变。

“要对未来有信心”,上海大学经济学向宽虎老师用自己企业调研的经历告诉观察者网,疫情放开以后,经济复苏比想象中要慢一些,但是到了6月份,能明显感受到制造业的恢复,下半年一定会进入新的台阶。而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为我们带来了非常积极的信号。

本文采访的样本中,有求职大潮中的年轻人、企业招聘方、大学老师。

考研考博、宇宙尽头的编制、卷大厂、灵活摆摊……他们或许不具有典型性,却是今年特殊大环境下的缩影,仅供读者朋友们参考和讨论。

6月30日,“2023年北京地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图为招聘现场的AI模拟面试。(图自IC Photo)

“两年前我们选择读研,毕业季发现竞争更激烈了……”

作为今年毕业的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我能够清晰感受到,从疫情开始到现在,就业市场的逐年严峻。

2021年时我本科毕业,那时大家对就业市场充满迷茫,但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有一个简单的逻辑非常流行:疫情封控导致经济不稳定,就业岗位少。等疫情结束后,经济慢慢恢复,就业会相对改善。在这样的背景和期待下,高校研究生又大量扩招,因此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都选择读研深造,在我印象中大概占了我那一届毕业生的一半左右。

在读研的选择中,出国与考研的比例又各占一半。国内高校方面,在国关领域的传统强校,如北大、人大、复旦等,都是考研的热门选择;在海外高校方面,美国仍然是优选,但这几年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学制相对较短、费用相对较低的国家也非常热门。在就读方向方面,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研读政治学相关专业,也有许多同学出于切实的考虑,跨专业选考新闻、教育、法律、商科等其他专业。

在直接就业的国政毕业生中,考公、考编也是非常普遍的选择。在经济不明朗的情势下,“求稳”成为我身边很多同学的选择。当然,政治学类专业本身与公务员的许多岗位需求适配性也较高,能够学以致用也是大家作出选择的一大考量。同时,国内国政专业的课程安排一般涉猎较广,除去政治学课程外,往往也涉及历史、经济、哲学、商业、人力资源等课程等,因此在就业选择上给予了毕业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学术或研究路径。

教育机构分析专业前景 视频截图

今年,我研究生毕业,就业情势却并不像两年前本科毕业时大家普遍期待的那样乐观。相反,竞争更加激烈了。内卷、HC(Head Count, 留用转正名额),这些词语被大家挂在嘴边,时常念叨。在就业难、文科就业更难的大背景下,在向企业求职的同时,许多文科生选择继续深造,或考公考编,或自行创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业方向也五花八门,整体而言,在择业方向上没有体现出专业的限制。

正在实习的我又在重新考虑,要不要再继续读书……

坦白说,国政就业是典型“文科无用论”的偏见体现,几乎很少有岗位会专门提出对国际政治专业的需求。作为国政专业的毕业生,有时我们也会自嘲“空学了一身屠龙之术”。当今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见证历史——但是从务实的角度而言,选择专研学术研究的同学毕竟是少数,更多毕业生们选择低头走好脚下的路。但是,专业的培养带给我们更深远的影响,独立思考、批判反思、从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是终身的宝藏。

借由王尔德的话,愿每一位国政专业的同学,都永远作“仰望星空的人”。

“冷门专业也不再冷门了”

我是2022年本科毕业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考研、考编都经历过,今年考的县文旅局里事业编制预备上岸。

对于文博专业学生的毕业方向,以我们班为例,考研考编上岸的同学能占到全班的50%,其他人就业大部分就不再与专业相关了。

还记得大三考研的时候,班里得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考研,到12月底初试时,也能有一半同学参加考试。我们班这么多人选择考研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首先,文博专业属于冷门专业,报名考试的人相对热门专业来说,少太多了,本专业还有竞争优势;其次,考试科目少,基本只有政治、英语和348文博综合,时间充裕,好好准备,上岸几率大;再次,最近有关文博专业的考公考编岗位,大部分需要硕士学历,有提升学历的需求。虽然大家都说,冷门专业考研容易,但随着近几年文博专业的传播程度广泛了,2022年国家线提高到336分,自主划线的一些高校分数线甚至能达到360分。而且,开设文博专业的高校只有五六十所,相对于普通高校,大家心里也都倾向于985和211高校,无形中提升了考研的难度。

我也参加过考研,由于认真准备的时间不多,初试分不高,复试被刷,最终没上岸。不过也不会后悔,考研这段经历值得体验,对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资讯收集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大四毕业后,我没有继续二战考研,而是把目光转向了编制。文博专业对于考编来说,也有许多优势的。根据我搜索收集到的山东省内限制文博专业的岗位信息来看,在一年的全省事业编统考中,基本每个市县都会开设一个文博专业岗位,虽说不多,但要相信学这专业的人也不多。于是我从去年毕业后开始准备事业编笔试,今年年初报名了事业编统考,直到前不久面试通过。

说实话,文博专业的学生,考研考编是最贴近专业的毕业方向,甚至可以说,读完研究生后可能还是要考编制,才能进考古所、博物馆和其他文化单位,专业的就业方向挺固定的。而且,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发财的专业。

但在这四年的大学学习中,我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我们班同学对文博专业的兴趣。能通过系统的课程,来了解、感受我国最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其中,在课堂上讲解文物古迹遗址、学写古文字、自主举办一个博物馆展览和接触文物绘图摄影等等许多课程,都在一步步地增添对专业的热爱。抛开现实因素的话,如果想接触考古,又觉得很难达到考古学专业的要求的话,文博专业可以让你圆梦。近年来大家可以看到,无论是许多文化节目、文化活动的开展,还是博物馆建设的持续向好,都展现出国家对文博事业发展愈加重视。

希望有更多的学生看到、选择到我们专业,通过自己的学习来为国家文博事业添砖加瓦。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图自IC Photo

“学历一般,只能海投简历,多积累实习经验”

我毕业于河北某普通本科软件开发专业,拿到了互联网行业用户增长相关的工作offer。

在校期间,我一共经历过三份实习。其实当我意识到需要积累工作经历的时候,已经有些晚了。由于自己在大一大二期间没有做过什么有价值的项目,大学本身的知名度不够强,简历基本都没有过初筛。我那会明白了大学偷的懒,是真的会在某个时刻给出迎头一击的。

因为疫情,在线教育那两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运营,都在大力扩招,刚好也是这一点的优势,也让我顺利的拿到了某个在线辅导APP的运营部门裂变增长岗位实习机会。这份工作让我理解到增长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实习结束之后,刚好也是暑假,是继续学软件开发,毕业做程序员,还是改行做运营,让我很迷茫。我尝试跟家人、跟前辈们沟通。但是会发现家长更倾向于按部就班式的,比如好好学习专业课,后面好找对口工作,朋友前辈们可能更多的会从现实出发,好就业、能赚钱,是主基调,做什么都可以。

这个时候我的选择是海投,无论找什么实习,好像都能接受。我做了两份简历,一份是软件开发,一份是增长运营。最后被社交软件APP录用,实习了半年;此后我还幸运地拿到了某大厂商业化部门的增长offer,但入职之后,才发现所处的部门是非常边缘业务线。甚至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就大调整了两次。我们增长的岗位,日常工作还会需要带有销售的性质去跟客户沟通。我发现这跟我的想象中的工作不太一样,果断提了离职,放弃大厂光环。

忙完毕设之后,终于有不少的时间空余出来,可以继续看工作的机会了。因为有了相对比较清晰的规划,所以接下来过程就相对简单了很多。圈定北京,选择增长作为工作方向。投了一圈简历后,也顺利拿到了一家电商,以及一家社交行业的offer。

比较再三之后,考虑到已有的实习经验,可能会让自己在社交行业走得更轻松一些,还是选择了社交软件。

我是一个地道的江苏人,在江苏生活了20年。大学是自己一个人,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一千公里外的河北廊坊学习生活。生活情绪上面,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比较低落的。

但我的北漂生活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更多的是乐在其中了。因为在选大学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廊坊和北京的空间距离足够近。所以实习和正式的工作选在北京,是在几年前就做好了心理建设。

无论是北漂、沪漂,还是深漂,大部分人面临的难点是情感上面的孤独。而我又是幸运的那一个,一直积极地与家人、同学保持交流,有他们的陪伴,让我心理上富足了太多。我坚定地认为,无论工作好坏、收入高低,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放松都是非常必要的。起码与人社交,可以让自己的内心打开,遇到问题,不会太抑郁。

“我们专业的就业,明显受到了新兴技术冲击”

我是某本科高校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我们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的二级学科,旨在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企业信息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就业市场需求旺盛,有着很好的就业表现,历史就业率一直处于我们学校前列。

然而,近年来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的冲击,本专业在就业市场开始表现不佳,很多高校已缩减了招生名额,甚至撤销了这个专业。

今年是疫情开放后的第一年,到目前为止,专业就业率刚刚超过一半,其中考研成功和企业就业的各占1/4,另超过1/4的学生决定考研二战,剩下的1/4还在努力找工作中。

7月6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拉开帷幕,马斯克:相信中国会有很强的人工智能研发能力

据我了解,我校信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由其它专业调剂过来的,专业认可度较低,这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有所体现。很多学生在大二时就开始准备考研或者出国留学,其中很多学生选择计算机、金融和统计等和本科专业并不直接对口的方向,而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信息管理、情报学和图书馆管理等相关方向。本专业学生参与考研率通常超过50%,但考研成功的不足其中的三分之一。少部分考研不成功的学生选择进入就业市场,而大部分学生会继续准备二战考研。

除继续深造外,学生们通常选择进入就业市场或者考公。这部分学生会同时做两手准备,即在大二、大三期间积攒足够的企业实习经历,在大三暑假期间准备考公和投递校招简历。就业范围一般为专业相关的行业或岗位,例如企业的信息技术部门、互联网企业等。然而,这部分学生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难以找到理想的职位,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受限较大。因此,也有些学生在工作后继续选择考研。

总体而言,受经济和技术大环境的影响,本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并不明朗,人才培养和当前社会需求存在着明显脱节。

某大厂业务线技术负责人:为什么我们现在更倾向于社招

作为技术岗业务终面,在面试的时候,我会优先选择教育背景突出、自我驱动力强、学习能力优秀、沟通表达流畅的应届生。职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优秀的同学往往管理成本很低,他们会很快理解和适应。只要给到足够的锻炼机会,他们就会快速成长起来,为项目贡献业绩,甚至能帮助团队突破一些当前的技术天花板。

近两三年,我更倾向于社会招聘,主要考虑点如下:

应届生的到岗等待周期较长,通常要次年的7月份左右,而社会招聘一般1个月就可以到岗。选择社招会让人员编制得到最大化利用。

应届生有可观的培养周期。他们入职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承担实际岗位工作,在我的业务团队里通常要半年。并且这段时间里,团队还需要分配人力去帮助他上手。

应届生的起步薪酬已经不低,相对于社招的成本优势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比如招一个应届生,假设给到30万~40万年薪,社招的话可能50万~60万,那我们果断选择社招,来了可以立马干活。

确实很残酷是吧,主要原因还是行业竞争太厉害,大家都希望尽快有业务成绩,时间成本是很难承受的第一因素。今年,我们几乎没有新进应届生,压力一级一级下来,都倾向于尽快组建较成熟的团队,以更低的时间风险达成业务目标。

据我所知,我们公司其他业务线,也都开始对校招很慎重,和去年启动23届招聘的时候相比,Head Count明显少了。

在人口增长红利、移动互联网持续发展大背景下,互联网行业进入持续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由此产生了长期的研发人才缺口,各大厂每年对应届毕业生都以高薪争抢。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刚毕业后就能拿到几十万的年薪的offer,并且薪酬行情逐年走高,甚至对企业内的老员工产生倒挂现象。

然而近一两年,应届生应聘行情变得严峻很多。很多大公司都在高喊降本增效、去肥增瘦,一阵又一阵的裁员浪潮不断涌来,非常多的资深人才被迫释放到市场上进行再就业。在扩招背景下,我们高校毕业生每年都在大幅增加。一面是雇主的招聘需求在大幅减少,一面是求职者的供给量在大幅增加。另外,经济大行情的紧张也是就业严峻的催化剂。

似乎就在这一两年里,就业偏好里岗位稳定性成为了第一优先级。毕竟,能端在自己手里的碗才能算是饭碗。

“对中小企业帮扶,对大型国有企业强制拓岗”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整理自央视新闻采访):今年很重要的一个情况是硕士就业和本科就业的分化比较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今年是一个扩招年,扩招的数量较前三年达到了367万人。主要体现在本科生扩招,今年本科生毕业达到了820万,研究生毕业是140万。研究生这几年进行了很好的一些结构优化,特别是专业硕士比重的提高,使它对于人才市场的适应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所以说专业硕士的就业状况还是不错。同时我们很多的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拓岗行动,很多计划都被研究生竞争到了。

因此,本科生由于规模很大,同时再加上一些小微企业目前的状况相对压力较大,那么这就导致本科生的就业压力比硕士就业压力与以往相比显得更为严峻一些。

由于目前是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所以就会导致以原来传统产业为对象的就业出现了一些就业难的问题。而对于以新兴产业行业,特别是比如说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行业,它的就业非常火爆。所以呈现出一方面是招工难,另一方面是就业难。这里很重要的就是大学生的供给结构与市场的需求结构出现一些错位,这个错位就显得我们未来的专业设置,特别是前瞻性的这种专业设置十分重要。

各个部门密集采取了很多行动,这样的体系化行动,对于改变一些就业预期是非常好的。首先是国家要有决心和信心,来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第二个很重要的就是,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关键是拓岗,很重要的就是市场主体要在保持生产经营的同时,在进行全面修复的同时拓展,因为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是新就业,需要企业扩张性的增长,才会增加就业人数。

所以,对于中小企业的帮扶,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强制性的一些拓岗行动,还是立竿见影的。目前我们会看到新一轮的校园招聘,大量的是来自于一些国有企业,一些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进行拓岗的一个很重要的产物,这个对于稳定目前就业形势非常重要。

对于暂时未能就业的毕业生,高校可以进行一些政策性岗位的创造,比如说一些科研岗,让一些没有就业的学生,在学校里面帮助科研团队进行一些科研助理的工作。当然我们还会在学校里面寻找到其他的一些类似岗位,来解决一些学生的就业问题。那么学生在这个岗位里,在下一年他还是按照应届毕业生的这样一种身份来进行就业。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很多大学里面,可以在双学位上面来进行一些拓展,因为很多学生的第一个学位对于社会的就业适应性不是太强,因此很多学校开展了第二个学位,来帮助可能就业困难的人转移到一些好的专业,进行技能和学习的提升。

“制造业趋于稳定,对未来有信心”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向宽虎:就我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今年截至6月底为止,制造业的情况基本上已经稳定,我觉得可能不会再继续恶化。预计从8月份开始,甚至可以更早一点,比如7月份中下旬,可能会出现一波就是制造业订单的高潮,到下半年制造业复苏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台阶。

我认为对于未来的就业情况不需要太过担忧。但是最近几个月,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形势确实会更加严峻。

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今年是一个扩招年,扩招的数量较前三年达到了367万人,扩招导致供给增加,找工作难度加大。

另外,今年新毕业的应届生找工作的主要时间段里,经济复苏情况还没有太过明朗,整个就业市场非常不活跃,招聘也不会很活跃。其实在疫情管控全面放开之后,经济复苏情况比想象中要慢一点。本来我们以为放开之后经济会迅速恢复,包括券商、投行,都有这样的预期。但事实上三四月份正好经历低谷,应届生春招情况比较糟糕。

第三,从长期来看,制造业可能会存在劳动供需关系变化,会导致今年上半年的整体就业情况和以往年份相比都不太好。我们合作企业的数据显示,制造业灵活就业在职员工的平均年龄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其实对就业来说不是一个好现象。相对于劳动供给来说,需求方也就是工厂可能需要的人没有那么多了,所以他们可以去挑那些更年轻的员工。

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机械和电子行业出口相关的企业,其实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因为机械和电子进出口,占国家进出口比例很高。所以这个行业复苏的话,我觉得可能也预示着整个制造业甚至是国民经济的复苏。制造业毕竟是基础,关系到大部分人的收入情况,如果收入和就业没有恢复的话,服务业的繁荣也可能是一个短期的现象。所以稳信心非常重要。

我对下半年的制造业就业形势是比较乐观的,我们合作的就业平台表示,工厂开始积极准备招人。从以往的数据来看,从8月份开始,招聘的数量会逐月上升,大概要到 10 月份达到一个高峰。今年制造业用工的恢复,主要也要看8-10月三个月,我们拭目以待。

同时我们也看到,从中央到地方,主管部门、各个高校都在出台促就业的相关措施。对于求职的年轻人来说,在今年的 9 月份可能会面临一波机会,但事实上他们已经失去了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今年毕竟比较特殊,政府和高校是否可以把应届生在劳动力求职市场上的优势延续到下半年?比如说今年上半年已经领过毕业证了,下半年还能够以应届生的身份参与劳动的市场的话,对他们或许会有帮助。还有各个高校对于应届生就业帮扶的时间,是否可以延长到毕业之后的几个月。这些都是可以去思考的问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