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对AI眼镜并不陌生。
科幻电影里那些“一个眼神扫射就能读到对方全部信息”“AI助手实时根据数据辅助决策”等画面,让我们早已熟知AI眼镜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而科技公司也一直在致力于将这些画面变为现实:
2012年,谷歌就已经开始将AI技术融入眼镜形态,搭建起硬件与软件交互的雏形,引起了行业的关注;
2014年前后,爱普生、微软等公司推出的产品,让这项技术有了实际的应用场景:有的聚焦企业和医疗,为从业人员提供实时操作指南;有的与AR技术相结合,实现虚实融合交互;
2017年-2022年,行业进入了细分期,AI眼镜产品进入了消费市场,大众开始关注相关产品,但这时候的产品多以音乐播放、录音、健康监测等功能为主;
2023年起AI智能眼镜迎来关键转折。meta和雷朋联合推出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融合AI技术,支持语音识别,召唤AI助手(完成一些基础的指令),还可以拍照录像、播放音乐、具备实时翻译、智能导航等功能。从Wellsenn XR最新的数据来看,2024年全球AI眼镜销量234万台,其中RayBan meta独占224万。
然而,AI并不是这台眼镜产品大卖的原因。对比RayBan meta与之前的AI眼镜,其他的产品问题很明显:要么设备过重、价格过高,要么功能局限、完成度不高,或是续航没法支持全天候使用。所以,根本原因是,它不仅解决了佩戴舒适性的问题,还兼顾了科技性和时尚感,充分满足了“大众消费”这一产品定位。
于是,RayBan meta成为了示范效应。一方面,让外界重新看到了AI眼镜的商业化潜力;另一方面,轻量化的“音频+拍摄”产品方案取代了以往AI眼镜的设计思路,并在2024年普及。再加之AIGC技术兴起,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眼镜厂商加盟,AR厂商拓展产业矩阵,VR厂商积极转型入局,AI生态和手机厂商则不断深化其在AI技术和产品生态的布局。此外,脑机接口、移动电源等相关行业的厂商也陆续发布新产品。AI智能交互眼镜行业展现出蓄势待发、蓬勃发展的活力。
再看智能眼镜的另一类产品——AR眼镜。2024 年年底,XREAL发布了首款内置端侧算力的XREAL One,在维持轻薄(整体重量82g)、时尚(经典的飞行员墨镜外观)的眼镜形态下,即使并没有过多强调AI功能,也仍然迅速收获了不少关注。
总之,从当前的产品来看,现有的“AI+眼镜”模式已基本能实现用户的多模态交互。最初人们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设想,就是设备通过与人体密切接触,采集多种人体数据,提供视觉、触觉、听觉、健康监测等多方面的交互体验,同时能实现消息通知、听音乐、打电话、健康检测等功能。如今部分科技大厂已推出搭载AI大模型的智能眼镜产品,都已初步实现了这种人机交互,而且因为AI大模型的搭载能实现更高效的实时互动,还可以处理更复杂的问题,提供更多元的服务。同时,AI大模型对AI眼镜的赋能还体现在简化硬件结构、减轻产品重量、降低用户学习成本等方面。
在市场方面,AI眼镜的应用场景在今年才被消费者真正感受到:诸多戴着AI眼镜“脱稿”演讲的企业高管,向我们展现了AI眼镜成为随身智能助手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