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6月25日消息,日前,天猫公布了《天猫诱导第三方规则解读》,明确了“诱导第三方”的规则定义。根据示例,在天猫内引导消费者添加微信或电话联系、引导跳转到小红书以及通过实物包裹夹带第三方平台信息等做法,均属违规。
根据解读,“诱导第三方”是指在店铺页面、商品页面、推广页面、旺旺、直播、实物包裹等与消费者互动的场景中,发布或推送含有易导致交易风险的第三方商品或信息,如发布社交、导购、团购、促销、购物平台等第三方网站或客户端的名称、LOGO、二维码、超链接、联系账号等信息;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如诱导消费者提供电话、微信等第三方联系方式,通过电话、短信等)诱导消费者跳转至第三方网站或客户端;可能产生骚扰消费者、影响消费者交易安全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天猫在规则解读中提及了六种违规示例,除了在商品、旺旺相关页面展示微信账号,以及引导用户不经平台直接转账下单外,还包括在店铺中设置引导小红书入口,或在实物包裹中夹带微信二维码引导添加等。
据悉,天猫早在2021年就已经出台《诱导第三方规则及实施细则》,本次的规则变更主要涉及几个方面:
1、细化了违规的具体场景,如新增了诱导消费者提供电话、微信等第三方联系方式,通过电话、线下包裹等方式诱导到第三方网站或客户端等;
2、明确了不同违规等级;
4、调整了违规处罚方式,在原有的处罚方式的基础上新增了支付违约金。
据了解,禁止商家向第三方引流规则几乎已经是电商平台的标配。自2021年起,拼多多、抖音、天猫等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则。
面对天猫对向外引流管控的加强,商家们的感受和反馈却不尽相同。
“和消费者电话沟通是很多品类的必须环节。”有商家指出,规则对重服务场景的品类太不友好,比如全屋定制,需要预先和消费者电话详细沟通,才能开始服务,希望平台制定规则时可以根据品类做差异化处理。
有同样反馈的,还有大件家具、工业品等品类的商家。
而更大范围商家更为关注的是,“再也不能通过商品包裹积累私域了”。
“随包发一个企业微信码、拉群、新人领奖是很常规的私域操作,尤其是我们这种高复购的品类。”有快消品商家坦言,新规对所在品类的影响较大,但他认为可以继续观察下平台动作,管控之后或许会有新的路径提供给商家。
“虽然我们本身私域做的就很好,但新规下或多或少会对复购有影响。”另有商家如是说。
不过也有商家指出,并不是所有高复购品类都会依赖私域导流。“一些茶饮、轻奢品可能会非常需要向私域引流。但像美妆,总体上用户对平台、直播的心智更强,所以其实平台投放就够了。”
“天猫算是最后‘出手’的了,有些平台发现就关店。毕竟商家的私域运营太好,会影响平台的投放收入。”上述商家补充道。
还有食品行业商家指出,“包裹卡”并不是私域引流的高效手段。“之前做过,但大多用户领了优惠券就退群,本身还需要人力去操作,所以规则变更之前我们就已经不做了。”
事实上,平台禁止商家向外引流的一个重要基础作用,是避免交易外溢,而如今的存量竞争环境,更是触发平台加强管控向外引流的重要原因。
当下,除拼多多、抖音等高速增长平台在一起“瓜分”电商市场,商家多用以沉淀私域的微信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有行业人士指出,天猫在此刻加强管控,既是自身发展需要,也是防御。
视频号直播发展初期,商家在直播时将私域用户引导到直播间,平台就会为直播间推送同等量级的免费流量。虽然该流量配比正逐渐降低,但私域在视频号的商业价值不可忽视,初具规模的视频号电商加上微信生态内的其它场景,争夺市场的能力更不容小觑。
而将用户留在平台,也是将交易留在平台。天猫希望的方式是,让商家把拉动复购的重要资产“品牌会员”运营起来。
2023年全年,天猫有114个品牌粉丝突破千万,56个品牌的会员达到千万。而在今年的TOPTALK上,天猫重点提及了会更重视通过营销和全域运营手段,为品牌获取、积淀更多用户资产。如“天猫U先”全渠道派样平台将推出全新入仓派样模式,帮品牌扩大拉新规模,降低获客成本。
“我们其实更关心的是,拉新之后如何盘活。”有商家指出,除了大单品逻辑的电商平台,其它各平台都在帮商家发展私域运营,但目前各家在运营工具上面的优势还不甚明显,商家们只能凭借平台性质选择运营私域的场所。
TOPTALK上淘天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天猫非常愿意把平台高质量的用户资产不断和商家形成连接,让商家形成长期的可持续使用、可持续高频次触达的用户资产,让商家更好的节省商业化的流动预算。
为此,天猫计划将店铺各方面实时化运营的服务能力交还给商家,包括商品推荐、降价体系等,还会让更多营销手段可以在店铺内实现,比如凑单或满减。据透露,目前平台已经为品牌会员推出了会员升级挑战计划、会员抽签、内购等玩法,还推出了品牌集团会员周等,让商家可以为会员提供更丰富的权益。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