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阳历2月14日,是公认的西方情人节,中国的情侣们在这一天也会积极过节,于是这一天就默认成为全球的情人节。
但是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着自己的情人节,只不过到底是哪天,大家有着不同看法。
有人觉得元宵节才是情人节,有人觉得七夕才应该是情人节,那么中国的情人节到底是哪一天呢?
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多,其中跟爱情挂钩的节日有三个,分别是元宵节、上巳节和七夕节。
这三天是古代女子最为感兴趣的三个节日,因为古人观念守旧,女子大多要安于后宅,并不能随意出门,只有这三天才能光明正大去街上晃悠。
未出阁的女子讲究“三步不出闺门”,但是在元宵节和上巳节,她们可以出门游玩,甚至和心仪的小郎君幽会谈情,而七夕节,则多是小姐妹们相约出门,这是女子独有的节日。
其实这三天都和爱情有关,但是侧重点不一样,如果非要说哪一天是正宗的情人节,那就非上巳节莫属了。
元宵节就是农历正月十五,这天也叫做上元节、灯节、元夜等。
古代的人把晚上称为“宵”,元月中的夜晚,即为元宵,这一天要吃元宵,还要放天灯,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节日。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管朝代如何变更,这天的名字如何改变,但它始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直延续至今。
最早,这天只是被简单地称为正月十五、正月半、月望等,一直到了隋朝时,才改名为元夕或者元夜。
发展到唐朝时,这天的习俗受到了道教影响,于是又被称为上元节,唐朝末时才零星有人称为元宵节,宋朝再次改变,称为灯夕,清朝另外给起了名字叫灯节。
正月十五是中国人赏花灯的日子,衍生而来的就有猜灯谜活动,后世还会放烟花,当然吃元宵也不能落下。
如此氛围很容易想到浪漫二字,所以这天,未婚的男女就会在气氛烘托下,会三三两两结伴出门游玩。
你的朋友介绍给我,我的朋友介绍给你,男女之间也会大胆交流,这就是难得的为自己相看的机会。
久而久之,元宵节也就是上元节,慢慢就被青年男女们默认成约会的日子,也就是所谓的情人节。
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因为是在这天的晚上过,所以称为七夕节,同时这天也叫乞巧节,是姑娘们比赛针线活的日子。
七夕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在宋代尤为鼎盛。
一说起七夕,大家总会想到牛郎会织女,其实这天跟他俩的爱情没啥关系,而是人们对于婺女星的崇拜。
婺女星本来只是一颗星宿,后来演变成神话里的女神,即民间所说的“七姐”、“七娘妈”等,所以祭拜的人都是女郎。
后来重点转移到了织女身上,七夕是织女的诞辰,织女作为纺织界的神,同时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非常受女性尊重。
在这天,女郎们向织女乞求聪明的头脑和精巧的技艺,求着求着,就把乞求美满的姻缘也加了进来。
牛郎织女的传说,其实跟这一天的本质意义没关系,他们的故事只是在历史发展中,被后人赋予的浪漫色彩而已。
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感动了很多人,所以大家慢慢接受了在这一天提起他们,从而也演变出,已婚男女在这一天纪念婚姻的意思,跟未婚男女出来过节没关系。
而且由于在这天过节的大多是小女郎,七夕也被叫做女儿节。
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在汉代以前,上巳日定为三月中旬的巳日,之后才固定在三月初三。
比起七夕,上巳节才是正儿八经的女儿节。
上巳日是古时汉族少女举行“笄礼”的日子,也就是说这一天是少女们的成人礼,在这天姑娘们要穿着漂亮衣服去水边游玩采兰,唱歌跳舞,驱除邪气。
同时上巳节也叫桃花节,因为在旧历上,桃花就是三月三盛开的。
而日本也有女儿节,也在三月三,他们叫做“雏祭”,唐朝时这个习俗传入日本,只不过中国是为了即将成年的妙龄少女过节,而日本是为了年龄幼小的女童过节。
其实上巳节由来已久,这天要举行“祓除畔浴”仪式,就是大家结伴去河边洗澡,之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春游等活动。
但是到了宋代之后,社会教条严厉,人们逐渐失去了出门游玩、曲水流觞的开放活动,上巳节的意义似乎只剩下了祭祀祈福。
而关于情人节的来源,是从《诗经》里考据来的,比我们现在过的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多年。
《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所以说这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这天互相看中的男女会互赠芍药。
唐朝的杜甫也写过上巳节的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诗里描述的场景摇曳绮丽,令人心向往之。
其实节日的风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体来看,元宵节、七夕节和上巳节都有“情人节”的意思,现在人想过哪一天都行。
但真的要严格来看,其实只有上巳节才是中国的情人节。
一位民俗学者在2013年7月的时候就痛批过:七夕情人节全是商业炒作。
北大教授张颐武也在社交平台发文,说在传统上,七夕最主要的就是“乞巧”,其次才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灵巧,是女儿节。
中国民间文艺学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也说过,七夕是突出已婚男女白头偕老的感情,而不是未婚人士表达感情的节日,所以把七夕当做中国的传统情人节并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