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消息和通讯
〔学习重点〕
一.了解消息和通讯的特点
二.学会写一般的消息和通讯
〔写作指导〕
一、消息的写作
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精短性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一)、消息种类
1动态消息:这是一种能够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生活中的的新人新事、新气象的一种新闻形式。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 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2综合消息: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3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 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4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 其中的两种。
二、消息结构
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 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 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 气氛。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 思考。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 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有几种?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 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 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二、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 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
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种类
1、人物通讯
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人物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
2、事件通讯
是以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事件通讯时效性较强,它围绕中 心事件选材,虽不着力刻划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一群人或一个集体。所以它通过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 精神。
除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外,另有:“工作通讯”,这是介绍某单位先进事迹,传播其典型经 验和做法,以指导一般的通讯;“概貌通讯”,这是记述某地区、部门、行业、工程的新面 貌、新气象的通讯。报刊上常见的“见闻”、“纪行”、“巡礼”、“散记”均属此类。此 外,还有以写一段片断、一个场景、一场冲突为对象的“新闻故事”、“小通讯”之类,它 们以生动、快捷的形式宣传新人新事新风尚,实为通讯家属中不可忽视的一员。
三、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
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随后在纷繁的直接 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 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讯写的 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 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写人
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 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 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 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 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 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 龙” ,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 述、描写,“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3、关于叙事
通讯离不开写事,事件通讯更须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 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叙事要注意两点:第一,理清主线、丰满细节。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头绪多而关系复杂,作者须理清主线,按事件原貌 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须选择典型的细节。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第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通讯须有一定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纺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化起伏。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显然选材与提炼主题是各类通讯写作中必须面对的,而写人与叙事则因通讯品种不同而有所侧重。但是通讯的写作模式也必然带来约束,因而通讯的散文化写法亦开始为人注目。所谓的散文化倾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生活面更趋广阔,(二)结构不拘一格,(三)技法更多样 化,(四)报道呈系列化。
〔范文示例〕
一.消息
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使用权出售收入超2亿美元
京华时报
本报讯(记者陈琰)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屠铭德在24日召开的中国城市交通发展年会上透露,由于企业界对赞助奥运会积极性很高,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使用权的出售收入将大大突破预定的2亿美元。这些经费除少部分用于临时场馆和场馆内临时设施的修建外,大部分将用于奥运会运行。
据屠铭德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预算收入总计16.25亿美元。收入来源除通过向赞助
商、供应商和特许经营商出售会徽使用权的收入外,还包括国际奥委会将拨给北京奥组委的8.4亿美元电视转播经费、国际奥委会赞助商提供2—3亿美元、中央和市政府补贴1亿美元、门票纪念品收入、社会捐赠及会后财产出售收入。
据介绍,北京奥组委将于明年初推出与电信、银行、保险、汽车、石化、家电、航空等行业的国内特许经营业务。
另据了解,目前已有可口可乐、通用电器、恒康人寿、柯达、松下、三星、斯伦贝谢、斯沃琪、维萨9家世界著名企业与国际奥委会签署了2005-2008年奥运会赞助协议。
湖南首次在考试中采用指纹信息识别系统防舞弊
《潇湘晨报》 记者 胡力丰 实习生 何 慧
本报讯昨日,200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开考,我省首次在这次考试中采用指纹信息识别系统防范舞弊,收到良好效果。据了解,这种先进的考试防舞弊手段将会逐渐推广到其他考试。
昨日上午,考生陆续赶赴考点国防科大。与以往不同的是,考生进入考场前,必须接受一道特殊的程序,接受指纹信息采集,考生手指在感应器上一按,电脑就迅速输入了考生
的指纹信息,由于指纹信息的唯一性,因此如果有人代考将无处遁形。
据了解,这场考试原定于5月25日开考,因“非典”原因推迟至今。为保证考试工作公平公正地进行,省学位办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一是集中考点,一改往年设3个考点的做法,今年只设一个考点,将全省考生都集中到国防科技大学考试;二是采集考生指纹; 三是当场公布违纪考生名单。
记者 胡力丰 实习生 何 慧
独自憨笑的童年
—姚明的成长之路
新华网 长篇通讯
也许老到走不动的那一天,姚明的梦里仍会不时闪现上海康平路95号,在一群吵吵嚷嚷的童年好友之间,他在独自憨笑。
他记忆中朴素而又快乐的童年,是铺在一条今天看起来又狭又短的走廊上的。这条走廊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住房紧张的见证:一幢六层简易楼房,每层六户人家,户型是“一室半”,一间12平方米的南房,外加一间6平方米的客厅亦或卧室的小屋,一层楼共用一条走廊。
602室与邻家有些不同:屋里的“门”没有门框,这家的主人太高了,如果有门框,稍不小心就会碰着脑袋。
男主人姚志源,身高2米08,女主人方凤娣,1米88,两人均是篮球出身,有“亚洲第一夫妻”的美誉。姚志源是上海队队员,上个世纪70年代方凤娣曾担任过中国女篮的队长,大名鼎鼎。
他们的儿子姚明出生时,足足重10斤,方凤娣很吃了些苦头。那是1980年9月12日。
姚志源回忆说,刚开始,姚明身高与一般孩子没多大区别,“稍稍高一点,但没高那么多”。在一张拍摄于1983年的照片上,几个孩子在一张床后一字排开,其中就有姚明,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显得有些胖,没有“拨节”以后的单薄。
楼里住的都是上海体委的职工,现在的国家网球队教练王良佐、上海男排主教练沈富麟等当年都与姚家比邻而居。房子小,走廊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姚明与张昉、王佳音、孙怡、孙家传一起长大,张昉最大,也最调皮,像个男孩子,有一次她与王佳音闹得太厉害,家长们无奈只得用铁门将两个女孩子“隔离”起来,她们便隔着铁门玩牌;论年龄,姚明在5个孩子中排第二,但姚明却温顺得像个女孩子。大家一起玩牌,姚明脸上贴的纸条最多,因为其他几个人联合起来整他。姚明知道了,也不急,一脸憨笑。
他挨了张昉的打,不还手,也不争辩,而是去找张昉的爸爸:“张昉爸爸,张昉又打我了。”
她打你一下,你还她两下。”
“不行啊,我妈妈说,不能打人的。”
王佳音现在还保存着一盘录音带,里面有姚明稚气的歌声。那一天王佳音过4岁生日,比她大一岁的姚明特地为“小寿星”献歌一首,他唱的是在幼儿园里学的歌,唱了几句,忘词了,接着来,再唱一句,又忘了……一圈人捧腹大笑,姚明还摇晃着大脑袋、打着拍子继续唱。
“好懂规矩的一个孩子,”这是王佳音的外公金庆祥对姚明的“总结”。当年他去康平路看外孙女,姚明总是站在门口叫声“爷爷”,金庆祥招招手:“进来,快进来。”姚明便慢吞吞地进来了。
有一次姚明来王佳音家串门,正好王佳音的外婆王菊美在,便拿东西给他吃。姚明很有礼貌地拒绝了:“我不吃。”
“这是外婆给的,一定要吃。”
姚明却转过身往回走:“我去问问妈妈。”
如今王菊美一提起姚明,还是赞不绝口:“大方、大姚管教有方。”她说,方凤娣夫妻从小对儿子的管教就很严厉,也正因为这样,姚明善良本份,没有沾染上什么不良习惯,今天他出了名,成了大明星,还是谦虚谨慎,“没有翘尾巴。”
当年在一条走廊上追逐打闹的小伙伴,后来一个接一个随着父母离开了康平路,一个个长大了,但童年情谊却未见消减,谁也没有忘记一年一次聚会的约定,聚会时,大家还是喜欢敲敲姚明的大脑袋,但只有等他坐下来时,才能敲得到了
【简评】
水啊,水!
―――抗“非典”一线护士们的渴望
新华社记者朱玉 李薇薇 杨维汉
如果用10分钟穿上防护服的护士,绝对是一个快手,北京儿童医院“非典”隔离病房的小护士们掐着表算过时间。
小护士们说,还不用完全穿上防护服,你就知道水的重要了。
防护服分三层,除身上穿着外,手套、脚套也分三层,还要戴上20层的纱布口罩,外面再戴一个“猪嘴”口罩,外带一个遮着半边脸的大眼镜;此外,所有的缝隙还都要用胶布封严……不太熟练的人完成这一套有严格先后次序的程序,要用20多分钟。不等穿上最外层的连衣“猴服”,处于密闭状态的人体已经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这一套笨重的行头是为了进入“非典”病房——污染区穿着的。护士们穿上它,要在里面干几个小时。如果要喝水上厕所,她们必须走出污染区才能做到。那样又要按严格次序把它们脱掉,上过厕所后再重新穿上一套新的防护服--刚才脱掉的不能再穿了,已经被污染的它们要经过认真消毒才能重新使用。
这一来一去要多长时间?儿童医院的护士们说,一是没有时间让你来回穿啊脱的,工作时间像打仗一样;二是——也没有那么多富余的防护服供她们来回更替。
为了不上厕所,在“非典”病房里工作的护士们都是只出汗,不喝水。
护士们不敢喝水,“非典”病房中因为防止病毒传播,不能使用空调,电扇又不够,天气渐渐热起来,身穿厚厚“盔甲”的姑娘们渴呀!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们出了个“水龙头”的典故,让她们的医务部主任想着就流泪,下班时想起来就一路哭着回家。
护士们根本不敢看水龙头,更不敢听水龙头流水的声音——一听见哗哗的流水声,女孩子们就觉得有一只干渴的小手从喉咙中伸出来叫渴,一听见清清的水声,没有时间上厕所的护士们就觉得自己的膀胱要爆炸!
可北京的护士们有着不同的说法。北京的姑娘们说,渴是渴呀,但根本不用上厕所,身体里的水分都通过汗液蒸发完了,走出病房时,防护服湿透了,嗓子干透了。北京市第六医院的护士长跑到院总值班室边说边哭,她手下的姑娘们渴,她的小护士们让防护服捂得长痱子了,那可是北京的四月天,那可是一群以前让父母捧在手心里呵护的独生女呀!
北京酒仙桥医院的一位护士曾告诉院长,她整天都处于焦渴状态,渴到换下防护服洗澡的时候,都仰着脸,先痛痛快快地喝上一大口洗澡水再说。
因为大量出汗而无尿,酒仙桥医院里的许多护士都患上了泌尿系统感染……
“我馋啊!馋死了!”北京儿童医院的小护士出了病房向自己的护士长形容。馋的就是那一口清清亮亮的水啊,是比小护士们小不了多少的患儿的矿泉水瓶引出了馋虫!
在“非典”病房工作的护士们都有差不多的症状:嘴唇爆皮,嗓子眼冒烟。北京儿童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宋江莉说,别管饭菜多香,哪有一出病房就大口吃饭的事情?出病房后最需要的是,先来几大杯凉凉的水,不说话,坐在那里定定神,安静一会儿。
如果护士们要求喝水上厕所,这样正当的理由没有哪一个人可以阻止,然而她们作出了牺牲:放弃几杯水,用喝水的时间多救几个人。
最简单的牺牲有时是很大的牺牲。
随着沈阳市一例非典疑似病例在皇姑区被发现,加之一些重要的党政机关、学校等单位都位于这里,皇姑区在这场非典阻击战中的任务便尤为艰巨。连日来,本报记者对皇姑区“抗非”生力军——皇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动队进行了跟踪采访,记录下了来自“抗非”一线的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真情故事。
“半夜爬起给女儿留条”
【写作练习】
一、阅读下列消息,然后给它拟写引题和正题:
新快报讯 昨日,记者不断接到投诉,襄樊有人在出售印有德国纳粹党旗和日本军旗的方巾。
这家小店位于襄樊市襄城北街,名为“重金属”。昨日下午,记者一走进该店,就见墙上赫然挂着纳粹党旗、地上放着日本军旗。一女店员告诉记者,该店出售印有不同国家旗帜的方巾,都是10元钱一个。记者拿起一个印有日本军旗的方巾,问店员这是哪国之旗,店员犹豫了一下,说“这是一种图案”。
记者在该店附近随机采访时,市民都对销售“日本军旗方巾”表示愤慨:“这样将民族耻辱当商机,太过分了。”“稍有点文化或民族尊严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些图案意味着什么。”
接受采访时,襄樊市委宣传部一负责人态度明确:任何有伤民族感情的物品都不允许出现在公共场所,情节严重的应由执法部门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他们将协调工商等部门查处此事。
襄樊市工商局一聂姓负责人表示,该店公开出售的“日本军旗方巾”,是国家明令禁止的商品,该局将立即对此进行查处。(据《楚天都市报》)
【思路点拨】
二、写一篇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近组织的某项活动。时间、地点、事件要交代清楚,还要注意详略得当,有条有理。
【思路点拨】
三、写一篇报道,报道你们班的好人好事。
【思路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