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中国  公司  企业  服务  未来  设备  政策  行业  基金 

游戏上瘾是精神疾病?

   日期:2024-10-23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lanlanwork.gawce.com/mobile/news/8484.html
核心提示:近日游戏成瘾正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精神疾病,并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青少年儿童群体,是游戏成瘾的重


近日游戏成瘾正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精神疾病,并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


青少年儿童群体,是游戏成瘾的重灾区。


各位老师家长,在你身边,是不是也有经常做事毫无动力但是只要一打游戏就浑身来劲的孩子?


游戏成瘾,会成为一种疾病吗?这个问号被大家关注已不是一年两年了。上周六,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一份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通过,游戏成瘾这种我们通常说的社会病,被正式定义为一种精神疾病,官方的说法叫“游戏障碍”。

由于要确诊游戏障碍需好几个条件,因此真正被确诊的病人少之又少,但它引起的涟漪却足够巨大。我们应该怎样面对?




“游戏成瘾”正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精神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初宣布,该组织将在今年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加入“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并列为精神疾病。


WHO表示,游戏成瘾的症状包括:


1.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


2.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


如果以上行为持续12个月以上或者非常严重但少于12个月,那么就会被医生确诊游戏成瘾。


15到19岁人群需要被重点关注


第四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更引人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触网”年龄越来越小。有课题组曾在2010年和2017、2018年分别进行两次采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等成瘾行为有加剧趋势。


国内较早开展网络成瘾治疗者、解放军总医院网瘾治疗中心主任陶然称:“游戏成瘾,早就应该纳入精神疾病!”


陶然曾表示,15~19岁是最易出现游戏成瘾的年龄段,这主要与他们大脑尚未发育完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自制力较差、好奇心较强,学业、家庭及人际关系压力大等有关系。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游戏成瘾者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留守儿童成为亟需关注的群体。


陶然认为,游戏成瘾肯定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国际上很多研究发现,长期沉迷游戏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等都发生了改变,大脑不同程度受损。2009年,陶然通过核磁对60个病例进行的研究发现,游戏成瘾者的大脑额叶比正常人缺血8%~10%,这将导致自制力下降。与此同时,游戏成瘾者往往可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如视力下降、键盘手、颈椎病等。


“游戏成瘾的危害极大,总体上看,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严重影响社交能力,成瘾者往往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不愿与人交往;


2.导致社会能力丧失,不上学、不工作,未来堪忧;


3.认知变得固执、偏执,行为怪异,为了网络游戏,其他一切不管不顾者大有人在;


4.情绪问题严重,很多人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等。


在陶然看来,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好处甚多,其中之一便是将打击社会上鱼龙混杂的网瘾戒断机构。“既然确定为一种疾病,那么只能由医疗机构来进行诊疗,这将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游戏成瘾者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陶然表示,这也将挽救一大批青少年,长期看有助于降低犯罪率,减轻社会负担。


为了防止孩子游戏成瘾,我们能做些什么?


对于网络游戏,一直是家长老师头疼的一件事。游戏可以玩,但一定不要让孩子被它控制住,而是要让孩子去控制游戏。


如果家长老师引导得好的话,网络游戏是孩子们休息娱乐的一个好项目。但如果引导不好,反而会让孩子沉迷其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



孩子沉迷游戏,家长首先需要“闭门反思”


有些时候游戏本身是一个“替罪羔羊”,它反映的是亲子关系当中,本身就结下的一些“梁子”。


通过游戏能看到,孩子在关系当中所承受的,都是怎样在虚拟世界当中被满足。所以当孩子已经沉迷于游戏,或者说成瘾于游戏的时候,家长在思考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第一点是要关起门去反思一下,在自己和孩子的这种亲子关系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压力或者状况是需要去面对的。


家长要抓住孩子的心,帮孩子鉴别游戏


建议父母适当地去了解一些游戏行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一些语言。包括如何去帮助孩子去选择相对适合的一些游戏。其实,网络游戏也分很多种,这个网上可能有几百万款游戏。有些游戏非常益智,而有些游戏除了宣扬暴力和色情,骗装备的钱之外就真的没有什么好处。


怎么帮助孩子去鉴别这些游戏,也是父母去做的一个功课。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在玩游戏这件事情上,需要把制定规则的权利去交给孩子,然后把监督执行的功能去留给自己。这个是指,有些孩子玩游戏,爸妈难免会担心说孩子沉溺。我觉得与其把担心闷在心里,不如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跟孩子聊的姿态,可以是:你玩游戏我并不会反对,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自己去制定一个规则,去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来说,他怎么玩游戏。


帮助孩子认识游戏背后的东西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这个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比如,游戏究竟为什么会让人成瘾,或者说设计游戏的时候究竟有哪些元素是吸引人的。


父母和孩子完全可以去讨论这些内容。就相当于你去解剖这个游戏的过程,也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说不定,以后他长大真的会去变成一个游戏设计师呢。家长可以在有引导的状况下,和孩子一起去看这些。用一个非常理智化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于游戏更加健康的态度。


帮助孩子从游戏中学习做一个有趣的人


在有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公司在进行游戏化的管理。比如说,员工打卡不再需要考勤机,而是用积分或者说像那种玩游戏的方式来进行。


那么,在一个家庭当中进行这种游戏化的思考,父母也是可以去学习和借鉴的。比如说,当一个希望孩子他在学业上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你怎样通过一种游戏化的设置能让他感觉到更多的成就感,或者说在你们的一个沟通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游戏化的元素,让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依旧觉得你是一个有趣的人。


当孩子游戏成瘾时,请正确对待Ta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如果孩子已经对游戏成瘾,有必要的话要求助专业人士,比如说一些家庭治疗师,或者一些个人的心理咨询师。


玩游戏未必是一个归因,它可能是一个结果。它反映的是这个家庭当中,本身就需要被处理的一些情结,一些动力。所以这一部分家长的及时求助对于孩子和整个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

游戏成瘾与毒品成瘾类似:失控

最近几年,随着各国相关研究的展开,将“游戏成瘾”列入疾病逐渐成为世界精神医学领域的共识。许多专家在他们的诊室中发现,对于一些重度成瘾的玩家来说,游戏已经远远超过了娱乐的界限,他们几乎处于一种类似毒品、酒精、尼古丁成瘾的无法自控状态。

世卫组织成瘾行为与健康合作中心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教授郝伟指出,用两个字就能够解释清楚——“失控”。对于一个成瘾的人,一旦游戏玩上了瘾,那首先他控制不了自己使用的时间,他天天在玩,而且控制不了自己使用的场合,他可以不上学,可以不顾亲情。

除失控这个重要特征,多个国家的研究者发现,游戏成瘾在耐受性、戒断症状、脑影像等方面,也与化学物质成瘾呈现出相似性。“本来原来一个小时就过瘾了,后来他需要玩10个小时,需要连续几天,这就是耐受性。”郝伟指出,不玩的时候他六心无主,他烦燥不安,谁要是把网给掐断了,他会动刀子,这可以理解为一个戒断症状,“还有一些研究发现玩游戏成瘾的青少年,这些脑影像的表现和对化学物质成瘾的表现有非常类似的这种表现,所以这些证据都集中至此,它可能是一种疾病。”

确诊需多个条件 绝大部分人无需担心

根据世卫组织专家组的研究成果,新版《国际疾病分类》将“游戏障碍”定义为一种对于数字游戏或电子游戏持续反复的游戏行为,其第一个特征便是对游戏的控制受到损害,其次是将玩游戏置于其他活动之上,第三个特征是尽管发生了负面的后果,仍继续玩游戏,第四个是这种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等有重大损害。

此外,全国成瘾医学专家、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赵敏教授指出,还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就要有一定持续时间,比如说满足这么多症状的话,一定是要持续一年以上。

郝伟指出,绝大部分人都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人符合这个标准,才能诊断为这个所谓的游戏障碍。总体来讲亚洲国家比例稍微高一些,在青少年中间大概是5%到10%。

游戏为何如此迷人?

去年这个时候,这个标准就已制定,在持续审议的一年时间里,遭到了包括游戏厂商在内的多方面的反对声。不过抗议归抗议,既然游戏障碍已经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那我们就没法假装看不见,必须面对它。这个时候也需要回到源头,游戏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有多少种不同的游戏,背后研究者对人性和玩儿的人又做了什么样的设计?

如果把不玩游戏到“游戏障碍”的过程想象成一个0到100的进度条,除开两头,中间部分就是所有游戏制作商的竞争空间,能否吸引住玩家,是一个游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游戏,其实本身还是一个商业产品,很多游戏是为了赚钱设计。”游戏设计师戴戈辉指出,达到赚钱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侧重于社交,有的侧重讲一个故事,有的侧重于让玩家直接花钱变得更强,这都是不同游戏的不同做法。

游戏设计师戴戈辉指出,游戏设计过程中,有很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比如说有斯金纳箱理论,就是我们频繁给玩家投放奖励,玩家就会按照我们的想法去驱动他的行为。游戏上瘾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它的奖励的机制,现在游戏的很多游戏系统功能,都是围绕奖励来设计的。

如何让孩子只是玩 而不至于成病?

相比游戏厂商的担忧与反对,家长们对游戏成瘾的医学认证表示了支持,一些曾经的游戏成瘾者也站出来呼吁,既不要把游戏妖魔化,也不要回避存在的问题。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在进入青春期时,陷入了游戏沉迷。在中国,前去医院咨询游戏成瘾的患者,大部分也都是青少年。

中国的未成年网民已经接近1.7亿人,网络普及率超过了9成,他们中间相当大的比例,每天都会有一定的时间与电子游戏紧密接触。如何让他们只是玩,而不至于玩成病呢?

针对青少年玩家,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电子游戏的界限。比如德国法律规定,游戏供应商必须标注适合玩家的年龄范围。如果标错了年龄许可,导致有害信息流入青少年中间,则将面临最高50万欧元的罚款。在国外的游戏展会上,也要根据年龄手环,来限制玩家可以参与的区域。

仅从产品来看,越成功的游戏产品越容易令人沉迷,但全球的游戏产品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不能影响玩家,特别是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以国内某款热门游戏为例,11-20岁的玩家比例高达54%,包括许多小学生。低龄玩家比例增加,迫使各游戏厂商推出了防沉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和购买行为。

“要让防沉迷系统起作用,家长的监护也很重要,比如说我们一起来上网。那么上网的时候告诉你,我们只能玩一个小时。同时玩的时候也告诉他要去识别,比如说哪些垃圾信息,有不良信息,甚至有些非法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这样做,孩子就在上网过程中,养成了自己的这种自控能力,同时也养成了识别能力。因此即便有一天离开父母的监督约束,他照样可以就是约束自我。

游戏上瘾的人很多,但越过界限,变成一种病,成为游戏障碍,人数会大为减少,这需要医学的确诊。就像有很多人会说抑郁了,但真的被确诊为抑郁症,那是一件严谨而科学的事情。但在抑郁的时候,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改变,那就有可能最终走向抑郁症。同样的道理,玩游戏对孩子来说很正常,但如果出现严重的上瘾现象,可能就需要一定的干预,尤其需要家长社会更多的努力,否则有一天真的变成了游戏障碍,那就是病,就得认真治。而现在在这方面,江湖上的骗子多,而专业的治疗机构并不多。所以迎接世卫组织的标准确立,我们在诊疗方面也应该未雨绸缪,快快进步。


微信扫一扫,加心理专家为好友,
学习更多心理学知识,

有问题可以随时咨询!



   呼和浩特市支点心理咨询中心简介

      本中心是一家集心理咨询辅导、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由本地区知名心理专家、婚恋专家、家庭教育专家组成,致力于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逃学厌学、网瘾叛逆、人格障碍等问题、成年人婚恋情感、职场困惑、心灵减压,以及抑郁、强迫、焦虑、恐惧等症状,还您幸福美满人生!

预约电话:0471-6686529,18548182068

微信咨询:18047123132,18548182068

机构地址:呼伦南路与大学西路交汇处(家乐福商场)向南100米路东鼎泰好望角(新华保险大厦斜对面)18层1815室

本文地址:http://lanlanwork.gawce.com/news/8484.html    阁恬下 http://lanlanwork.gawce.com/ , 查看更多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新闻列表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