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呀!NSDA君又带着大家喜爱的辩手故事栏目跟大家见面啦!
之前NSDA君采访过的许多辩手,都选择了申请海外的大学,而辩论的经历更是他们圆梦海外名校的一剂强力助推剂。
今天我们采访到的来自清华大学的卞格同学,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一条道路:
她自称“风险厌恶型选手”,在初中时就确定了保送清华的人生规划;
她明知辩论对于保送而言没有任何加分作用,却依然在忙碌的高中坚持自己的热爱,并将这一热爱延续至今;
在高手如云的国内顶尖学府清华,修读双学位的她依然保持了专业排名年级前列的优异成绩,还参加了多项课外活动……
真的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了!
这位大神是如何走出这样卓越的人生呢?快来看看她怎么说~
01
热爱使我自我博弈的过程仍坚持那份初心
我打辩论完全是出于喜爱。
其实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看过一些辩论赛,当时就对辩论很感兴趣。后来我又了解到南外的高中开设了一门哈佛辩论课程,刚好非常适合我这种没参加过辩论但又感兴趣的人参加,所以我一开学就报名了。
课程参加之前还需要经过考核和面试,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好在我顺利通过了,这门课程就成为了我美辩之路的开端。
我上课之前期待辩论课程能教会我们很多经验和技巧,但是通过这门课程,我其实愈发深刻地感受到,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实战。当然,辩论课程是很好的入门老师,可以带领我们了解基础规则、发言框架并且认识很多有意思的朋友,之所以说最好的老师是实战,是因为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入门后的成长还得靠自己的经验总结和实战模拟。
我还记得印象特别深刻是有一次去山东赛区,每一场打下来几乎都很不顺,那时候感觉蛮挫败的。因为之前的比赛裁判跟我们说发言太少了,感觉需要掌握调整一下状态,所以就第一次尝试打断了对方,可是没想到没有控制好度就直接被裁判说rude,最后给的分数超低,真的非常难过。
其实我平时比赛Manner都不错,但是那一次还挺受打击的,也就进入了一段倦怠期。那个时候还是感觉蛮失落的,有想过放弃但是后来又转念一想,辩论是我这为数不多的爱好里唯一坚持下来的,如果因为不太理想的成绩而放弃,那也太对不起自己之前的努力和热情了,索性觉得已经学到这么多,那么再坚持一下,再试一次也许会有转点。
其实那段时间一直都是和自己博弈的过程,不过还好当初坚持下来了,后来的状态也慢慢回到了正轨。
这次的打击让我真正沉下心来去思考了一下对辩论的态度,发现如果辩论太想赢了的话,反而会影响自己的状态。辩论本身还是表达和思考的过程,怎么去说服别人,怎么构建自己的框架;如果一昧在意比赛中说了多长时间的话,怎么用技巧压别人,反而会本末倒置,就失去了辩论里最本真的东西。
02
独一无二的认同感让我成为更好的人
说到辩论最让我享受的那一定是当我说出我的观点,别人看着我的眼睛,那对我予以点头的瞬间。
我感觉此时此刻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真正地被别人认可了,这是一种灵魂上的共鸣和感知。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影响力了,哪怕结果输了,可当我回味那个瞬间还是会觉得很快乐。
很多人都会觉得演讲比辩论更具有观点宣传的作用,但于我个人而言,演讲恰恰不是观点的宣传,他反倒是一种情绪的一种渲染,让人们短暂性忽略逻辑理智。而且往往演讲里辞藻之间会有煽情部分,导致听众被情绪所带动,长期来看并不是真正说服认同观点。
我更憧憬辩论里的那种观点之间的互相吸引,因为辩论时两方都是很理性的状态,观点在不断进行冲突,论战,和比较的情况下观众还能认同你,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认可,这种认同对我来说是很有价值的。当裁判在我回应别人观点并予以我点头的时候,那种认同感是演讲永远无法代替辩论的。
03
辩论让我敢于表现自己,接触不一样的世界
之所以之前说我对辩论完全出于热爱,是因为我没有任何功利上的考量。由于很早就开始了对未来之路的抉择,选择辩论一直是初心使然。
我认为辩论真正带给我的是一种生活上的充实。
如果每天只是在学校里学习,那我接触的世界一定是很狭小的。然而辩论的过程中,我会因为不同有意思的辩题去接触到什么是animal testing, space exploration.这种话题在平时课内肯定是接触不到的,他们让我了解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与此同时他也带给了我意外的隐性帮助,那就是英语上的提升,在表达能力和敏捷度上也予以了一定的训练,长期角度来看这对我们以后面试有很多帮助。让我们不会怯场,回答问题的时候快速反应,也会一定程度上增强我的自信心,
其实打辩论之前我很容易自卑,但是接触辩论了以后让我更加敢于表现自己,我认为这是对我整个人生都非常有益的一件事情,我很感谢当初选择了辩论。
01
规划清晰提早做,权衡选择掌握自己人生
我是一名风险厌恶型选手,因此在我的世界里提前做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我养成这种提早做准备的习惯其实也从挺多方面形成的吧。因为我们学校的高考氛围不太浓烈,那年只有25个人准备高考,所以本身学校的因素就会促使我们学生会很早的开始考虑是否以后要参加高考。大家都会对自己的未来有做思考。
另外一方面我比较自立,父母也不会过多管我并且一直都会鼓励我,所以很多大的选择也是我做,所以自己挺早就有个习惯自己给自己做选择,当然父母也很尊重我。
我比较喜欢踏实的生活所以会给自己做阶段性规划。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没有说哪种更好,每个人要结合自身状况而定,跟着自己的心走。
02
选修双学位,规划趁早讲究方式方法
除了要给自己提早做一个规划,执行的方式方法其实别有讲究。
选课要有权衡,听学长学姐的经验看不同教授给分和作业量,水课硬课之间要做一个平衡。学会制造不同方案,安排阶段性侧重点,随着变化再作调整;有一个中期规划,清醒自己每个阶段要干什么。
其实我身边朋友也很多都是双学位,都还是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利用这些空余时间多去参加活动,认识朋友。如果以后不是做学术的话,不要只局限于专业的学习,可以多去接触不同的学科,丰富自己。
这么多年打辩论下来,我还是有积累下来一些辩论场上比较实用的小技巧,这边也希望能给到学弟学妹们一起成长~
01
撇去浮于表面的数据,深入挖掘下功夫做准备
辩论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匀很多时间出来找Evidence。
浮于表面的那些evidence是大家都能找到的,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搜,看一些文章,从这些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或者引用去从中不断深入挖掘。用一个链接发散到多个链接,一步步挖,这样你就能找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证据,这些是在赛场上很有用的。
NSDA给的package我会去看其中的引用,不断去挖。主要还是时间还是要投入足够多,我一般是赛前三周开始准备,也不会很早开始。平时周中利用在家的时间找evidence,在周末有大块的时间就可以用来整理这些资料并且查漏补缺,不断补充完善,整理出类似evidence book的东西。
但这种东西也是因人而异,每个人有不同的备赛风格,可以自己去摸索,看哪种最适合你。
02
观点一定明确输出,而非一昧追求气场
比赛中我不会说的很快,因为一般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裁判理解你在说什么,很多辩手可能说得太快了,这样反而本末倒置,主要还是要让裁判理解你输出的内容。
我主要还是注重观点的传达,语速慢下来导致涵盖的信息会相对少,所以选evidence的时候会选最重要的来讲。当然,结辩也会注意一些情绪的渲染。
03
PF、BP、华语辩论三者差异各不同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除了注重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团队合作以外,这三者差别还是蛮大的:
PF打下来给我的感觉是很踏实,找到关键性证据后那赢面就挺大的,对自己和对方的观点有框架,准备的过程有方向感,会比较踏实。但是问题就是可能打到最后会比较无聊,因为一个学期就一个辩题,最终都大同小异了;
BP对于刚入门的小白有一定难度,因为短期内看不到自己提升的途径,打的会非常累。每场比赛题目不一样,准备时间非常短,就是考知识储备(哲学素养&英语表达能力等)。好处是考验你的抗压能力,容易激发你对更多事物的思考,短期内对英语的提升刺激也是比较大的;
华语辩论团队合作的能力要求非常高(要求4人配合不互相打断推进层次,其实难度很大因为要听得懂队友在说什么同时接上他们的观点说下去)。对中文表达能力也非常高,但优点在于你是母语者,能够真正表达出自己所想的,然而英语的话就往往可能说出来的和你想要表达的有一定偏差。
04
珍惜时间,专注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喜欢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希望通过比赛能让自己本身有所提升。
输赢不可怕,主要是之后能好好总结思考出输赢的关键点,这些体验和感受能让我感到是非常值得的。
我建议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好好利用自己目前的时间。高中阶段挺重要的,不一定说要求大家有一个很清晰规划的人生,只是说需要大概对自己的以后有一个固定的方向。
不要盲目因为功利性去做各种没有联结性的活动,一定要顺从自己的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高中的时间很短,要珍惜时间放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面。
- END -
文 | Ellen
编 | Ellen
源 | NS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