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社会似乎对“体面”有迷一样的追求。我们对“体面”的追求,似乎从未停歇。
《后来的你》当中有一个关于回家过年的场景,为了显示自己的体面,周冬雨饰演的女孩和男朋友回家,到处凑钱买了一些年货,同学聚会上被人戳穿,他恼羞成怒。那一幕场景,正是一场“有失体面”的战争!
汇丰银行曾发布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
中国90后一代人的债务与收入比达到令人吃惊的1850%,他们欠各种贷款机构和信用卡发行机构的人均债务超过17433美元(约合平均12万元人民币)。在工作几年的情况下,90后的收入水平大概在七千左右,然而却有高达12万的债务。
而今,或许当年许多少年,都成了电影里面那个借钱“装体面”的男子和女子!
两个人要离婚了,一个人承受了显而易见的伤害和不平,大家就劝他们“好聚好散”“不要撕逼”“离婚也要体面”。
你家洗手间漏水,这个问题需要楼上邻居家配合才能解决,你沟通无数次,甚至承诺给对方钱,人家都拒不配合....物业人员也劝你冷静,建议你用和平、体面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楼上邻居凌晨三点钟还在家里蹦迪,无数次扰你睡眠,你苦劝无果....大家也劝你体面。
商家严重侵害了你的利益,你商讨、投诉无果.....围观群众也劝你体面。
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还拒不支付工资,你催要无数次但无果........走法律程序,相关人员平心静气的劝你,现在大环境都不好,能退一步就退一步吧,公司也不容易。
可是,体面这种事,是要双方体面才能达成的啊。
很多人为了所谓的“体面”不得不选择“内卷”。默默承受的“体面的隐忍”“体面的代价”就是要不断压制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意见,选择一种不得不与自己“和解”的解决方式。
当我们充满热情与憧憬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态是平静而愉悦的,是更愿意主动付出、直面问题本身的,整个人的状态是努力而松弛的;但当我们被动去为了对抗而执行的时候,心态的紧张的,内心与身体的抗拒形成了一种拧巴不舒展的状态,持续时间长了,人的内心是黯淡无光的,对抗自己为了“体面”和“在别人看来很好”的扭曲就会一直贯穿我们生活的过程。
“我太不松弛了,以至于我觉得自卑于那些充满松弛感的人”前几天博主@黑猫白袜子 一则被万转的感慨。当行李因手续上的疏漏被退回,当事人没有一个陷入暴怒,或者与同行的家人互相埋怨,而是淡定地安排好行李接洽事宜,还轻松地讨论落地后该买点儿啥。
“人类一思考,地球就颤动”我们在看故事的时候最容易场景构建、对号入座。评论区充满了默契与了然。容易抓狂的妈妈、动辄暴跳如雷的爸爸、一言不合就躺地上打滚的小孩子……稍微代入一下,这嘈杂鼎沸的喧闹声已经开始难受了。
于是大家开始思考:既然原生家庭不能选择,那我们就从自己做起,变成一个有“松弛感”的人?如是,一大波鸡汤被批量复制,投放在社交平台上——“太用力的人走不远”“提高“钝感力”,降低期望值,回归自然力,保持松弛感”“不内卷”“不被定义的人生”“不拧巴、不端着、大大方方,才能活得漂亮”……
《向往的生活》第六季已经播出到第十期。这档让嘉宾们的慢综艺一直以展现世外桃源般的治愈生活为观众们所喜爱,曾经收获了不少好评。耕地、种菜、捕鱼、做饭、扯闲篇。节目播出过半,刘震云、许知远的到来为节目增添了许多亮点。
首先是创作了《一句顶一万句》、《手机》、《一地鸡毛》等经典作品的刘震云老师,从刚出场就与其他嘉宾们开起了玩笑。
面对何老师要帮他拿包的热情接待,他先委婉地表示,随即就话锋一转问道何老师也不愧是资深主持人,一边应着“算我的,算我的”,一边有样学样地回敬道“万一你把我衣服挂坏算谁的?”“可不敢”“万一里边东西丢了算谁的?”
这一来一回,看似在斗嘴,实则一下就把几人之间的打消于无形之中,缓解了初来乍到的尴尬、距离感。刘震云自己不太会做菜,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厨房里“指点江山”。他看到黄磊手里拿着个莴笋,不着痕迹地建议道:“这个莴笋的话,直接做个凉拌丝儿也行。”黄磊也反应很快:“您爱吃是吧,我做一个。”
接着刘震云看向一旁的菜花,来了句:“黄老师你对这个菜花有什么展望?”成功加了一道炒菜花。过了会儿,他又想起来:“还有一种菜叫什么小炒肉?”
刘老师这《一句话顶一道菜》简直是语言艺术的现场教学,让后厨也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文化人的松弛感是一种体现在谈吐中的舒适感,没有打磨准备的脚本,那种油然而生的情感输出,让你很舒服的知道我想做什么,让我很清楚的感知到你是舒服的接受的。
我们在“规则”、“剧情设定”和“别人觉得”这样的状态中行走了太久,以为“大家都这样就会对的”但大家都这样就是对的吗?你想这样吗?松弛感与其说是某个人的某种属性,不如说是人有余力时候自然而然的心理状态。
在许知远参加的那期节目里,他刚来就问导演,能不能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导演表示可以,但会被观众骂。许知远却无所谓,他说但实际上,许知远并没有真的“摆烂”,他有自己的想法,只不过不想按照节目的规则走。“反正我也不看电视,无所谓。”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不拘小节地穿着白衬衫人字拖的许知远反而更能赢得大家的共鸣。
他独创了一条在节目里的新路子:去海滩散步,遇见挑着海草的大妈,他热心地提出帮忙,却只为了学习如何最省力地挑海草;一个人跑去和海边救援队搭话,面对救援人员的邀请,他差点真的乘上船“远航”;拉着新嘉宾杨迪一起去村口乘凉,喝饮料吃橘子,杨迪觉得不干活不好意思,他却说“一个集体里需要有懒惰的人,不然勤奋的人显示不出他们的勤奋。”……“打野”。
《披荆斩棘2》开播,最大的卖点不是“卷生卷死”训练的场面,而是一群中年男人划水、打坐、敷面膜、抢着吃饭、大半夜定外卖的“滑稽感”。连“证明自己”这种漂亮话都不说了,上节目纯粹是为了讨好老婆的郑钧更是让观众直呼“真笑不活了”。
比起新一波"松弛感”言论大热。相比火出宇宙的“内卷人”看起来显得渺小、功利性、反人性……与社会主流和人性健康发展格格不入。后来,连努力和纠结也不能挂在嘴边了。这样会显得“不松弛”仿佛生而为人,都清楚所有利弊得失。稍有些用力过猛或情绪不稳定,可能就会被暗讽一句“大惊小怪”“小题大做”。可是这样就对吗?人就不能有情绪吗?有情绪就一定要压制下去吗?想努力就一定要不为人知吗?想得到就一定要假装不在意吗?
松弛感或许是倾尽全力后的不强求,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不可逆的结局。而非不加努力的“躺平”的同义词,躺平是需要一定资本的,大多数我们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职场人,身上背着房租压力背着家庭的期待,想要躺平谈何容易。做好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心态坦然生活才会有新的起色,不是吗?
《二十不惑2》的姜小果就是当下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她遇到的酸甜苦辣,其实有很多人的影子。
姜小果大三的时候许下了一个愿望清单,她希望在25岁时能搞定3件事。分别是:做成一个大项目,拥有一个梦想中的房子,谈一场百分百投入的恋爱。但25岁生日当晚,她一个愿望也没有实现。她又回想起自己15岁是写的作文,那时候她想象中10年后的自己,会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不会变成剩女。
她工作非常拼,比一般人更拼,因为她要买房,现实让她更务实,更有斗志。前脚和同事一起下班,还一边和室友发语音,畅想快乐的业余安排。眼看着同事过了马路,站在公司门口的她一个健步冲回办公室写策划。
日常当领导狗腿,请喝咖啡、陪打羽毛球。但拜访客户时却只能负责点单催菜,被抢了功劳也只能和血吞。被领导PUA、被同事骂“奴性”,观众都看不下去了,她还梗着脖子不辞职。
她说自己的梦想是“背房贷”,听起来俗气得很。但她的四个室友,一个是当红主播,一个是富二代千金,一个是随时可以出国留学的,一个是房东女儿。相比之下,姜小果手中握着筹码,实在太少。为了更好的生活,她只能卷,只能拼。
很多人的梦想不是背房贷,而是住大房子,但大房子从哪儿来?很多人的梦想不是还车贷,而是开着几百万的豪车,和爱的人去环游世界,但豪车和沿途的旅费从哪儿来?你想过更好的人生,你的资本从哪儿来?
成长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我们被迫陷入了焦虑的怪圈。学习、工作中唯恐行差踏错,偶尔放松,也会因为一次疏漏而全盘崩溃。
如果不是家境优越,很难得到事事有人兜底的经历。我们是如此,父母也是这样一路走来,虽不甘心,但也能理解——每个人的生命轨迹是承前启后的,这是我们避不开的人生课题。
在有些人眼里“卷王们”是可耻的,因为他们卷就会带动周边人不得不卷,但有些卷并不是自己选择的,每个人都有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懈努力的权利;但在“姜小果”们眼中,“松弛感”不仅奢侈,而且有点讨嫌。甚至有人觉得,“松弛感”不过是美化“摆烂”“躺平”的新话术。你松你的,别碍着我。
风靡的“松弛感”和前几年大热的“钝感力”如出一辙,相形见绌。这个词最初是一个书名,出自日本作家渡边淳一之手。
但创造出“钝感力”这个概念,可能就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了。因为你如果真的感兴趣去买来看了,可能会被书中陈腐的观念所震惊。渡边淳一的高明之处在于,即便不看这本书,也丝毫不影响“钝感力”这三个字的重量。
想要在一本书里给出所有问题的答案,只有“讲片儿汤话”一条路。而渡边教会当代人,把所有问题都抛到脑后,用一句“都是我太敏感了”“别那么拧巴”打消顾虑。
但这会不会是另一种掩耳盗铃?
“钝感力”“松弛感”之类的说辞,其目标指向依然是“赢”“优雅”“体面”。当然也追求舒服,但衡量的维度始终是向外的而非向内的。其实质还是有点克制情绪,考虑大局,追求体面优雅的嫌疑。
当你注重“优雅”“体面”这些外化层面的时候,势必会克制本性内在的“舒展”“随性”。经过疫情、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人们越来越热衷于为“和解”创造新学说了。
这种和解是不在纠结于不太重要的事情了,不太执着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了,不太在意不相关人的感受了……年轻人的和解仿佛趋向于一种“更加关注自我的”状态了,更加关注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好像“不鸡娃”“不拼爹”不铆足劲“弯道超车”的年轻人的“松弛感”出来了,与其说年轻人开始追求“松弛感”,不如说除了选择性“松弛”,他们已经不想花力气去悲伤或者愤怒了。不如有的放矢,向内聚焦。
松不松弛是一种综合因素的体现,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过更好的生活。这样的年轻人,难道不比坐享“松弛感”的人,更值得敬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