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健康东莞建设的有力抓手。12月3日,东莞市卫生健康局携手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举办“健康in东莞”——2024年东莞市第二届健康科普大赛成果发布暨东莞市健康科普资源库上线启用仪式,进一步凝聚全市健康科普合力,提升健康科普整体工作水平。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
近年来,东莞市全力推进健康东莞行动,相继出台《“健康东莞2030”行动计划》《东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推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以创建国家卫生城镇、文明城市等为抓手,细化健康促进社区、医院、学校等建设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干预活动。五年来,全市建成健康主题公园84个,健康步道113条;开展健康讲座及健康素养巡讲1.39万场,受益人群达141万多人次;先后打造出全民健步走活动、《说医不二》微视频、《二十四节气·煲靓汤》科普专栏等一系列健康科普品牌。
据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旭深介绍,在全市卫生健康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之下,2023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2.22%,预计2024年还将有大幅提升。“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市民开始关注自身健康,主动学习健康知识,积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这不仅为东莞市健康科普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东莞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今年,我们成功举办东莞市第二届健康科普大赛,吸引了全市85家医院、学校、企业等的踊跃参与,征集了超1000件优秀作品。这些参赛作品,内容创新、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东莞市健康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王旭深说,东莞市卫生健康局还不断完善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建设,今年严格遴选组建了首批158名健康科普专家,涵盖中医药、护理、心理健康等32个专业领域,囊括了各级各类专家人才。东莞市健康科普资源库正式启用后,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精准的健康知识服务。
传播健康正能量、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主流媒体重任在肩。羊城晚报东莞全媒体传播中心主任、东莞记者站站长唐波表示,今年羊城晚报携手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东莞市护理学会共同启动了“健康in东莞”科普行项目,这是去年与市卫生健康局共建“健康东莞”频道的深化和升级,实现了卫生健康系统与媒体力量的有机结合,积极回应民众对健康知识的迫切需求。羊城晚报将继续积极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做好健康科普知识传播的“把关人”,与时俱进讲好卫生健康故事,为东莞卫生健康事业增添新亮色、新精彩。
“健康in东莞”掀起科普热潮
东莞市第二届健康科普大赛以“健康in东莞”为主题,自今年5月份启动以来,吸引的参赛单位包括远至青岛市市立医院的医疗机构以及东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单位,还有大学生群体(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医科大学)。
本次大赛分为视频、图文、表演三大类。据统计,组委会收到的投稿量是去年的两倍,作品质量更高、题材更为丰富、涵盖范围更广。经过严格初审,781件优秀作品进入网络投票及专家评审环节,包括视频类作品592件、图片类作品156件、表演类作品33件。
网络投票期间,科普爱好者们对本次大赛高度关注、积极转发,纷纷为自己心仪的作品拉票打call,共收获有效投票超326万人次,掀起全市健康科普热潮,展现出东莞市卫生健康工作者在健康科普领域的实力和热情。
综合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61名、二等奖77名、三等奖93名、优秀奖93名,以及根据各单位宣传发动和组织参赛力度评选出优秀组织单位奖18家。
东莞市健康科普资源库上线
健康科普资源库的建设,是东莞市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切实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公众对科学、权威、便捷的健康知识需求愈发迫切。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们在东莞市卫生健康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倾力打造了这一综合性的健康科普公共服务平台。”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四级调研员魏建坤说,资源库具有权威专业、便捷高效、互动性强、内容丰富四个显著特点。例如,在权威专业方面,严格确保资源库内的所有健康知识均来源于权威的医疗机构和专家,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市民只需通过电脑端或移动端登录www.zyk.dgjkjy.cn,即可进入东莞市健康科普资源库页面,轻松获取“健康密码”。记者浏览看到,东莞市健康科普资源库分为健康知识、科普专家、健康书籍、专题活动等六大栏目。其中,健康知识栏目涵盖了健康素养、健康生活、疾病预防、中医养生、心理健康等12个健康领域,截至目前,已经汇集了600余件科普作品,包括100余件图文作品和500余件视频作品,80%以上来自各级医疗机构。而在有奖竞答栏目里,市民通过每日打卡回答与健康相关的问题,不仅能够不断积累知识积分,还有机会兑换各类丰厚的奖品,实现知识增长与物质奖励的双重收获。
魏建坤表示,接下来,将持续优化资源库的功能和内容,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引入更多优质的健康资源;同时,也将积极听取外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资源库的各项功能。
大力挖掘医疗机构的暖心故事
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背景下,如何创作更加贴近群众、更有意义的健康科普内容,是医媒从业者共同面临的一大课题。在随后举行的第二期科普技能培训班上,羊城晚报教育健康部健康事业工作室主任张华通过案例剖析、对策建议,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
“医疗机构中有很多暖心故事,值得大力挖掘。”张华以羊城晚报的报道《29岁父亲“割肝救女”8月龄“小黄人”重获新生》举例称,医院相对侧重于宣传医疗技术,但新闻则侧重于父女温情以及医患关系。暖心故事的挖掘需要在平凡中寻找亮点,用感人的细节去打动人心。
对于创作者而言,健康科普作品的写作尤为重要。张华认为,医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科,健康科普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复杂的问题生动化、简单化。“标题要走心,语言要通俗,风格要轻松,长度要适当。创作中多点打比方、举例子、运用数据图表,尤其是多讲一些细节,往往医生有时脱口而出的原话就是很好的细节。”
附:东莞市第二届健康科普大赛获奖名单
文 | 记者 文聪
本文地址:http://lanlanwork.gawce.com/quote/11142.html 阁恬下 http://lanlanwork.gawce.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