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婚嫁习俗
每个地方结婚的习俗都会有所不同。但毕竟是结婚这种头等大事,很多人肯定都很想了解全国各地结婚的习俗都有什么不同,或者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本期文章介绍的是天津结婚习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天津的婚嫁习俗,希望对大家有用。
天津婚嫁习俗:父母操心媒婆撮合
天津对于男婚女嫁,与其他各地没有两样。旧时,男女在十七八岁就要结婚。彼时男女都是媒妁之言,家长作主父母包办,没有自由恋爱,不是婚姻自主。当自己子女大了,做父母的时常把孩子婚嫁的事放在心上,俗语说“给儿子说媳妇”,“给闺女找婆家”,这些事大多数都是由母亲操持。男方的家长希望给独生子娶个好媳妇,女方的家长希望给闺女找个好婆家,双方的心情是一样的。
在旧社会,男孩子到了十五六岁时,已经受到相当的教育了,财主家的孩子已经进入中学,一般家庭的孩子也都进入工商界学生意或学徒去了。
他们的穿装打扮,已像大人一样,因为都受着封建礼教的约束,绝大多数都是规规矩矩,堂堂仪表。在旧社会,孩子要没有文化水平,或者再不规矩,在街坊邻居、远近亲友中就会造成不好舆论,他不但找不到工作,连媳妇也说不上。虽然有的家长有势力,有门路,孩子出去做事不算困难,但是他的孩子总是离不开街坊里巷,说媳妇还是要仰仗着街坊邻居。单说“说儿媳妇”这一件事,做父母的要费尽心血,求亲托友找媒婆,想说个门当户对、才貌相等的方才称心如愿。但是无论怎么说,也是不能头清眼亮地看到姑娘的本来面目。各家的父母都想为儿子娶一个孝顺公婆、知道三从四德、贤惠美貌的媳妇,但这种愿望是被动的、徒劳的。倘若娶了一个丑陋无知或是娇蛮成性的媳妇,不但不能组成美满家庭,而且婆媳不和,夫妇不睦,势必造成终身遗憾。所以当年说媳妇就如同请“神”一样。女方家长为闺女择婿也是如此。这是由于旧社会风气不开,父母包办的害处。这个问题穷富是一样的,都得“碰运气”。
旧社会婚姻不自主,就产生了媒婆。男女方的家长全是想通过媒婆这个渠道来完成子女的婚嫁大事。媒婆常串百家门,包括财主大户,她们被认为是“三姑六婆”之一,是旧社会里的寄生虫。各宅门的太太们都离不开她们,因为她们常出入各门各户,谁家闺女、儿子的外表面貌怎样,各家的身份财势如何,她们心里都有底,看到某两家合适,就走动双方,鼓起如簧之舌,想方设法把这门亲事撮合成。她们每说合成一桩婚姻,可以得到不少的谢礼。如果是门当户对,双方亲家和睦,夫妻和美,并且连生贵子,这个媒婆更要“讹”上你了。逢年过节、生日满月、大小喜寿事,也必来道喜拜寿,老的少的都得给她钱,这还不算,何时她走不了爬不动了才算完,还得管她叫妈妈。如果遇上不可靠的媒婆,只为赚钱,她两头瞒着,成亲以后夫妻不和,公婆看不上,儿媳妇又厉害,成天打架吵嘴,把一个家庭闹得乌烟瘴气,这时媒婆就远走高飞,永不登你的门了。所以说媒为生的媒婆,究竟是不可靠的。讲究的家庭,为了郑重对待儿女的婚嫁,常是经“大宾”出头撮合,大宾者,介绍人也。由亲戚、朋友担当“大宾”作媒,介绍成亲,这个形式比较庄重。介绍人“大宾”与男女方都有交情,肯于出来撮合,是为了两家结成秦晋之好,毫无图利观念,所以没有什么隐瞒性,或者有的男女两方的家长,也是亲友,由大宾一说即合。
天津婚嫁习俗:合婚定局家长换帖
当亲事初步有成,双方都没有什么意见了,还要找“批八字”的先生合一下婚,看看有没有什么忌犯没有。由媒婆或大宾把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小帖要来,交给男方,合婚时是由男方到星相家去合。批八字的先生按照男女两人的生辰八字,批写两份,什么“金生水”、“水生木”等等,写了一大套。一般全要经过这样的手续。天后宫有江少波,东门里有鹤鸣堂“马先生”,北门西有蒋雨洲,这都是解放前天津最著名的合婚先生,这一对婚姻成不成,全在他们一批了。另外,贫穷户也要找位算命的先生给算一卦。经过这样合婚或算卦手续,只要两人在“命”上没有什么所谓“相克”、“相犯”的说法,这门亲事就算成了。大局既定,下一步就要“换帖”。
换帖 换帖就是男女双方家长互换大帖,结成亲家,从此算是儿女订了婚。这次互换的帖,系用大红纸印着“龙凤呈样”图案的金花大帖,宽约七寸,长约一尺二寸,折叠着,外面还有一个封套,纸庄专卖,名叫“龙凤帖”。封面上写着“全福”二字,内里下首写着各自家长的姓名。在帖里另有一条“金签”,上面写着换帖的年月日,表示在某年、某月、某日定了亲,互相换了帖,认为亲戚了。在选择吉日换帖仪式上,要预备一两桌酒席,借以首先酬谢大宾。随着两家换帖,男方要出定婚礼物,定婚礼物多少,是以经济条件而定。讲究的主,有的是用“四大金”为定的,包括金镯子一副,金戒指一对,金簪子一副,金耳环一对。女方以靴帽、文房四宝等四色作为回礼。双方把这“龙风帖”和礼物都雇人用四对“条盒”托着,八个人每入托着一个“条盒”。托“条盒”的人,全穿上由赁货铺赁来的蓝大褂,戴红缨帽,用青褡布扎腰,还穿上洒鞋、白袜子,并用红绸子在胸前背后扎上十字披红。他们一手托条盒,一手拿着一束大金花。这样一群小小队伍,人们从远远一看就知道是换帖的,当年天津大街上常常看到。
写“龙凤帖”的人要有经验,即帖上写的“全福”二字的“全”。一定要写成“入王”,不能写成“人王”,这是在文字上多年沿传下来的习惯和忌讳。旧社会把龙凤帖看成是男女两方订婚结成伴侣的凭证,但在它的上面并没有订婚男女本人的名字,只有双方家长的名字。如事后有纠纷,闹到离婚的程度,在法庭上要退回“龙凤帖”,它在法律上所起到的作用确实是不小,虽无道理但当时习惯上是如此。从这也说明旧时的婚姻制度完全是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订婚的男女本人完全听人摆布,没有自主权力。
天津婚嫁习俗:婚嫁有期分头筹办
天津旧俗,男女两方从经人介绍初步议婚到换了龙凤大帖,算是结了亲,这时男的就成为女的人,女的成为男的人,谁也不能再有所反悔,静等着到了适当年龄举行婚礼。在准备结婚时,男方家长需提前通知女方家长,请示女方在哪个月份合适。因为旧俗女的出嫁要按“行嫁月”,这又是一个迷信习俗,就是要按女的属相择定出嫁月份,定出可以出嫁的月份之后,还要向女方请“庚帖”,就是请女方提出两个日子来,叫男方选择。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要错开女的“例假日”。
既定妥了结婚的日期,男女双方家长都要准备家具什物等。旧社会都是老式平房,男方娶来媳妇,大多数都是和婆婆住连房,一明两暗的房子,媳妇住下间。有的大财主给儿子一幢厢房,不过这是极少数。讲究的人家,要按照屋子的大小新打木器家具,例如炕的东西有新苇席、羊毛毡条、铺炕的棉褥子,上罩大红布的褥单,摆上绣花绸缎被四床、褥子两床、绣花二人枕头一对。门窗挂上门帘和窗帘。桌子上边的陈设不必预备,否则到办喜事那天女方送来的嫁妆就摆不开。做被褥和装枕头,都要请“全人”来做这项活。所谓“全人”,就是有丈夫和儿女双全的妇女。还得另邀请四位或两位,不许单数。这是天津地方一般的富户为儿子结婚准备的大致情形。至于当年居住在各租界的军阀官僚、前清遗老和一些暴发户们,他们的钱来得容易,就更随心所欲地挥霍无度了。谈到那些穷苦人家,遇到给儿子成家时,只能因陋就简地装饰和添办点必用的衣物,也可以说是娶不起媳妇。
女方在筹办妆奁上更是无尽无休了。俗语说:“陪不尽的闺女,办不尽的年。”财主富户有的陪全副嫁妆,有的陪二十四抬,至少是十八抬或十二抬不等。对应用的生活用品以及穿戴首饰,是应有尽有,甚至连取暖的木炭(旧时冬天取暖生炭火盆)都有。最穷的也要陪一个桶子和一盏油灯。穿的衣服除有几件衣裳外,还有一件围裙,说明女的要扎上围裙围着锅台转。
特别的官僚、买办家庭和富商们,在给闺女预备妆奁时,为了摆阔气、讲排场,要惊动许多工商人员。例如要到金店定作金银珠宝、钻石翡翠各样的首饰,到绸缎庄任意挑选绫罗绸缎和各种细毛皮货,请著名的裁缝到他们家里支上案子,裁剪制作出嫁衣裳。按四季做出单夹皮棉纱的各种衣服,其中也有不属于成套的上身和裤子,上身叫褂或袄,裤叫“中衣”。一年四季的鞋无计其数。还要找木工制樟木箱子一套,共四个箱子,带箱子座,两个拜匣,梳头桌一个,盆档盆架一套。另外要按照男方准备做新房的墙的尺寸,定做迎面的穿衣镜、玻璃对联和横脑以及条后檐的四扇挂屏和对联、抬头镜等,内装名人字画。摆设和日用器皿等,有座钟一座、大理石“插牌”一座、成堂的江西粉彩瓷器,有樽一座、瓶一对,帽筒一对、茶缸子一对、糖缸子一对、肥皂盒一对、漱口盂一对、提架茶壶一把、茶碗四个、端把茶具一套、痰桶一对、胭脂盒一对、粉盒一对等。锡器有锡灯一盏、锡蜡扦一对,还有陪送锡壶的。铜器有铜盆一个、洗脚用的大沿铜盆一个(预备将来接生用的)、铜壶一把。另外还有银制器皿、福建漆器皿、景泰蓝器皿各一套。搪瓷器皿,只有脸盆和痰桶。至于搪瓷的漱口碗,认为不讲究,没有陪送那个的。钟表有“四百天”座钟,有打八音的座钟,这都是进口货。更阔的财主还有陪“玉件头”的,即玉如意一柄、玉碗一对、玉插牌一对,有的是碧玉,有的是白玉的。珠光满目,富丽堂皇。还有陪送炭火盆的,它是用黄铜做的,带有透梗刻花的铜罩子。附有一抬木炭,全都是精心挑选出一般长的,用大红丝绒线缠着。应有尽有,无微不至。
因此,个别的豪绅富户,还有在女方的陪嫁上勾心斗角的。他认为女方陪送来那么多的东西,想要压倒我们,倒要叫他们见识见识。把所陪送来的东西,先入厅房,因为新媳妇屋里的陈设,已经被男方摆满,以此显示他的豪富势派。
天津婚嫁习俗:喜日来临连庆三天
男婚女嫁正式举办的日子,分为三天:头一天俗说是“催妆”,第二天是“迎娶”,第三天是“分大小”,连着热闹三天。
第一天送催妆礼与过嫁妆迎娶的前一天,是正式庆贺之日。这一天,男方在院内高搭喜棚,棚也很讲究,有席棚,有带禾花板的。讲究的喜事棚,天花板上画有福寿三多的对花图案,四周是玻璃窗户,棚檐上挂着大红宫灯,棚内挂着帔挂灯,沿棚周围挂满荸荠匾灯,显示一番庄严辉煌气象。这种棚搭起来很精巧壮观,赁价需要一二百元。棚内摆上花轿,俗称“亮轿”。轿前摆一对“官衔灯”,全副銮驾,日罩两把。花轿两旁燕排翅地摆着两堂新彩谱。一进大门,沿着箭道摆着高照、全副执事和串灯。跨院摆着样鼓。客厅及院内挂满喜幛和喜联,犹如摆会一样,排场之至。在上房堂屋当中陈设喜堂,迎面挂着“海屋添筹”的五尺大中堂,六尺大红对联。案前设香案,陈列大五祀,明灯蜡烛香烟缭绕。香案上还摆着扎有红彩绸的弓箭板斗(据说当年周公和桃花女斗法,曾用过这类物件,借以“避邪”),板斗内装满高粱,上插秤杆和令箭等物,表示“称心如意”。
花轿 旧社会结婚除了各项仪仗,最主要的是新妇乘坐的花轿,因为女人一辈子才坐一次花轿,所以在结婚时很重视花轿的新旧问题。谁家闺女坐的那顶轿新,谁家闺女坐的那顶轿旧,都成为亲友中常议论的话题。花轿分“头轿”和“二轿”,前者是头等新轿,后者是出赁第二次的轿,所谓头轿和二轿,主要在轿围子上面。天津的旧财主家和官宦豪富在为子孙结婚定轿时,多讲究自出花样定绣新轿围子。预先要与花轿铺经理协商好,把包括轿心子在内的两套新轿围子提前绣制好,原封不动地送到事主家存放,以免花轿铺从中捣鬼,等到迎娶摆轿时,也就是在“亮轿”这天,才由花轿铺找来裁缝,当着事主家面现开“虎眼”。所谓“虎眼”就是穿轿杆的眼。定绣这顶里外两层新轿围子,需要好几百元,用主应与花轿铺经理预先商好,比如工料值500元,双方各摊付多少,在用过之后,这东西就归花轿铺所有了。这种铺张排场,非一般户所能办到的,只有财主家才能摆这个谱儿。
催妆礼 催妆这天是女方送嫁妆到男方家的日子。男方在女方的嫁妆还没有送来的早晨,先要送去“催妆礼”。催妆礼是很讲究的,备有四对条盒和四抬食盒。条盒上铺着绣花的“盒袱子”,上面摆着新妇在转天上轿时穿戴的首饰和衣服。食盒里装着蒸食、炉食(这两种是由糕点店和包子铺定做的,名叫“大福喜”,和现在的干层饼一样大)、宽条切面(叫宽心面)、活鸡、活鸭、活鱼、鲜肉以及四色鲜果、四色干果等。这是富有之家备具的催妆礼物。一般户虽然送得少,但也要东西俱全,由于旧俗相沿,不能不这样办。如果女方家境较贫穷,男方送给一笔钱,就不买东西了,名叫“折催妆礼”,这是极少户。
过嫁妆 男方的催妆礼送到后,女方的嫁妆就开始送过来,男方要安排亲朋迎接。嫁妆多少,按“抬”计算,所谓“抬”就是指由“小货铺”赁来的嫁妆桌而言,每一抬嫁妆桌,叫做一抬。少者十抬,二十抬,几十抬,多者达一百二十抬,或者还有多的,情况不等。女方筹办的嫁妆多的,要在前几天把所有的陪嫁都要整理好了。各种衣裳都必须叠好,用红丝线把四角绷上,讲究的衣裳和贵重的首饰,要明显地摆在条盒上。普通的衣裳绷好了红丝线,装在箱子里。其他一切陈设和零星用具,也都要按项分类绑扎在嫁妆桌上的栏杆里,要把各项陪嫁用红线绳与栏杆拴系起来,以免抬起来颠动。各种什物用具都不许空着,里面都要装着应用的东西和红剪纸,并逐项放些栗子、红枣、桂圆、魁圆,表示祝贺“早生贵子”、“早中状元”,取其吉利的意思。这一天女方也是高搭喜棚,大摆筵宴,并把这些嫁妆早就整理好,摆在厅房里、当院里以及罩棚里,让来贺喜的亲友参观,以示荣耀。然后雇用大队人马送往男方。
在预期准备嫁妆的时候,要编写“奁目”。“奁目”就是把所有的陪嫁衣服、首饰和各种摆设、用具等,都要分类详细地、逐项地缮写清楚,装订成册。这项奁目非大南纸局没有,它是用上好的银红色雪涛纸、16
开木版印格,双页折叠,大红绫子双裱封皮,凝金纸标签,大红三珠丝线装订成册,外皮大红绫子封套。要请写字好的人用工整小楷缮写清楚,以便男方照册验收。被邀请缮写奁目,是一件繁重细致的任务。一般的人家也要有一份简单的奁目,名叫“礼单”,是用梅红纸做的股摺,也同样地按饰物种类详细缮写清楚。
过嫁妆的时候,都是在“催妆”那天午饭以后,习惯是女家的嫁妆过到男方,不能看见男方的面条。因为这天是喜事,所以吃捞面,男方必须提前吃面,收拾停当,以便迎接嫁妆到来。过嫁妆时,女方还必须邀请“大宾”护送,以示郑重。但是如此贵重的妆奁奁目和大小箱匣的钥匙等,必须由茶房拿着,到了男家,即由茶房将钥匙交,给男方的家长或主事人。
因为经济条件不同,陪送的嫁妆多少是不一样的,但最特别的是无论如何都要陪一个桶子。旧社会,最贫穷的家,陪送闺女也要买一个桶子和一个锡灯,当然质量有好坏。衣服不过有几件单裤褂。随手应用的东西只不过有毛巾、手绢、香皂、漱口盂、洗脸盆、洗脚盆和简单的胭脂粉等,勉强敷衍而已。
在天津有专门制售为陪送闺女 用的马桶。过嫁妆时,要在这个桶子里面放上一朵大红绒花、“福喜字” 点心和红冰糖,外面用大红布把桶子包起来。还要找一个漂亮干净的小男孩背着,名叫“背桶子的”。临去的时候,是请“全人”递给这个背桶子的小孩,让他背上。到了男方,有“全人”准备着接桶子,还得把这个桶子放在炕梢上,即炕里边靠烟筒根的地方。
在富裕的女家,陪送的嫁妆除了成抬的嫁妆之外,还有八对或十六对条盒,条盒上摆的是各色各样的珠翠首饰以及大衣、斗篷和皮衣等出色的贵重东西。
在“催妆”这一天,女家忙着过嫁妆,男家忙着迎接嫁妆,双方全是喜气洋洋地热情招待前来道贺的亲朋。男方到了晚上,把屋内外一切的灯全点上,从摆在院内的高照到花轿上的四角和顶灯,一律点燃起来。吹鼓手吹起鹤龄鼓乐,配合着穿装打扮好的童于围着花轿转,随转随唱,名叫“童子转轿”。到夜间吹鼓手们还要坐吹大乐和十番,一直吹到五更天明。夜间主家要单另给吹鼓手们准备夜宵,不外是烧饼、果子、面汤。因此,多年以来在天津这个地方还留下一句俗语:“吹鼓手喝面汤——心里有准啦。”
这样热闹了一夜,转天早晨,要按事先由星命家选择好了的时辰起轿,到女家迎娶新娘,准什么时辰娶回来进门,这是不可错的。
第二天迎娶拜堂合卺闹房第二天是结婚的正日子。迎娶的仪仗,最前头是四棵高照灯、开道大锣、文武执事、飞虎旗、大红旗、肃静牌、回避牌、官衔牌、及第牌、串灯、样鼓、大乐、彩谱、鹤龄、銮驾、子孙灯、官衔灯、日罩,最后是新娘子乘坐的花轿。抱公鸡凉席的、提饭盒的紧随在花轿之后。这样的排场,在清朝时代并不显得有什么不自然,而经过辛亥革命进入了民国,仍沿用这些含有封建色彩的仪仗,这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全盘的仪仗人员都要穿衣戴帽、穿鞋子。抬轿的轿夫,穿衣戴帽,穿“轿洒鞋“,扎青搭布。为了让他们抬得稳,每人另赏一条新毛巾。吹鼓手是两班,前边是样鼓大乐吹鼓手,后边是随着鹤龄的吹鼓手,都穿新号衣、戴荷叶帽。晚清时戴红缨帽或凉帽。这一伙吹吹打打、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引导着花轿向女家行进。男方要请两位青年随着轿去迎亲,大致都是新郎的表兄弟。另有两名茶房,挟着红毡条,预备让新娘走在上面。迎亲的两位亲友到达女家时,被让到客厅休息,有人陪着。如女方对迎娶的事情有什么不满意“挑眼”的地方,可向这两位迎亲的提出来。俗语说不做亲是朋友,做了亲成了冤家。但这是很少有的现象。
在迎娶的这天早晨,女方家里早就预先请好三位上年纪的老太太,她们必须是有丈夫、有儿、有女的“全人”,连新妇配成四人(习惯讲究必须是双数),共同料理新妇装扮,名曰“上头”。新妇在各料理人帮着梳洗后,戴上簪环首饰和“冠子”,再戴上凤冠,身穿霞帔和响铃裙,脚穿布底红鞋,最特殊的是,在红鞋的外面还要罩上一双绿袜子。这几位“全人”把新妇料理打扮好了以后,还要让她坐在大圈椅上,这个圈椅不能着地,必须放在炕上。另外,要准备好两条大红毡条,等候花轿来娶时,让新妇踩着红毡走,不能踩地,红毡少,可以来回倒着用。到了这个时候,新妇全身上下都装扮齐了,只等着上轿。料理“上头”的“全人”,把新妇的母亲请进屋来看看。这个场面本来是喜事好事,但母女一见面,感到顷刻之间就要娶走,母女就要分离,相形之下,情不自禁,没有不哭的,一直到花轿走了以后,离开女儿的母亲还是在哭着。新妇上轿以前,女方家长必须给新妇带上“压腰钱”,表示腰里有钱,永久不空的意思。有的亲友们也赠给姑娘压腰钱,这是女方亲友买主家的好,表示更近乎一层。娶亲的花轿来到女家时,轿夫将花轿外部装饰拆卸下来,只把花轿里套着的小软轿所谓“轿心”用小杠子抬到新妇上轿的屋门口。当花轿从男家出发时,男家在轿内放上“五谷盘”,盘里有五色粮食,如红高粱、绿豆、白米、小米、红小豆和苹果、冰糖、福喜字点心、大红绒花等,还有一面铜镜子,用这些东西“压轿”,意思是说不能让花轿空着来,并表示是五谷丰登的好年月。这时由抬轿的头目人把放在轿心内的“五谷盘”拿出来,交给女方料理“上头”的“全人”。料理“上头”的人在接过五谷盘,还要用那面铜镜子往轿心里照一遍,意思是“驱赶邪气”。担任交送五谷盘这个差事的抬轿头目人,单提另找主家要“喜钱”。按天津远年风俗,在迎娶新媳妇时,要由亲友中请一童男,穿上新装,坐在花轿内,名叫“压轿”。花轿到达女家时,女家要把压轿的童男接出来,好好招待一番,还要给他“喜钱”,然后让他随着接亲和送亲的人回去。由于花轿里既闷又黑,能胜任压轿的童男不好找。进入民国后,此风乃渐改变,改用“五谷盘子”代替童男。为什么要用五谷盘代替呢?因为人要吃五谷杂粮的,即用一盘五谷代替人的形象,且含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味。
在花轿来到女家,新妇并不是马上上轿,吹鼓手还要吹吹打打一阵子,就在这等候新妇上轿时,花轿要重新安装好摆在女家院内,跟昨天摆在男家一样,也叫“亮轿”。这个轿不能白亮,女家要对全体轿夫和打执事的人们,当场赏给“喜钱”。这时抱公鸡凉席的小孩要站在新妇所在的屋子的窗户外面,听候打鸡。当新妇重新整理 好穿戴,头上戴好“冠子”和凤冠时,要告诉窗外抱公鸡凉席的打鸡,打鸡鸡必叫,这叫“金鸡报喜”。每个打执事的,全是一份工钱和 喜钱,独独这个抱公鸡凉席的小孩照例要拿双份钱。因此,天津又有一句俗语:“抱公鸡挟凉席——双份。”在旧社会里,妇女很重视这个“冠子”,它是戴在妇女头上的一种装饰品,大闺女没有戴“冠子”的,只有在这次临上花轿“上头”时,才开始戴“冠子”,这意味着她从此不再是大闺女而是结了婚的妇女了。又如:在旧社会,有正夫人(嫡)和如夫人(庶)之分,正夫人能戴“冠子”,如夫人就不能戴“冠子”。在正夫人先死、如夫人“扶正”时,她才能戴“冠子”。俗说如夫人扶正叫“上头”,就是由此说起。
新妇上轿时,由料理的“全人把一面铜镜子给新妇揣在怀里,表示“心明眼亮”。新妇嘴里还要含块冰糖,一路之上不许糖化了,路途较远的要含一块大块的冰糖。手里还要拿着苹果,以示“平安”。新妇上轿后,不许回头,含泪上轿而去。据说,不许回头是一怕她惦着家,二怕她被婆家“休”回来。
新妇上到轿心于里,得由女方两位男亲把轿心子由屋里抬到屋门以外,名叫“掐轿”。然后再交给抬轿的轿夫抬起来,到大街上装入花轿外层。就在这个时间,全班轿夫准备好,由“八尺”(轿夫的头目)一喊“高”,后边的“八尺”应一声“请”,众轿夫乃一起上肩,紧跟着“打杵”,众轿夫又齐喊“稳杵道喜”。女方当场赏众轿夫一笔赏钱,意思是希望他们保证一路平稳。另有一种情况,讲究的女家还要陪送一班轿夫,临娶走时,由女家另行陪送一班轿夫抬走,既表示阔气,也显示对男家来的轿夫不放心,恐怕抬不稳,闺女受屈。 不过有这样排场的是不多见的。
男家来娶时,派有两位迎亲的。花轿走时,女方家长也要派新妇的兄长或弟弟二人随轿护送,这叫“送亲”。送亲的人到了男家,也是照例被让到客屋里落坐喝茶,备有专人陪着,并由陪客的引见男方家长,彼此谈谈话。在一路吹吹打打声中,花轿回到了男家,各种执事全进到院内,只剩下花轿在大门外。这时男方把大门关上了,得等一会儿再 开,这叫“憋一憋新妇的性子”。大门重开后,轿夫将轿心子抬到堂屋门口,轿夫退下来,换上二位男方的亲属,把轿掐到喜堂。这时一切人都要退出,只有二位女宾“全人”叫“料理坐帐的”。她们把轿帘掀起,把新妇搀出来,用金银锞子,以左手金、右手银把新妇手中的苹果换下来。新妇要走碎步小步,不要把绿袜子露出来,更不能叫新郎看见,还要迈过炭火盆,用为燎却“妖邪”。
合卺仪式 新妇站在喜堂的上首,新郎朝向喜堂行三叩首礼,礼毕,用秤杆把新妇戴的“盖头袱子”挑下来,把秤杆仍然插到弓箭板斗里,插好后如果秤星于朝外,就吉庆顺利。然后新婚夫妇并肩坐在两把椅子上,男女的衣襟互不压角。如果谁要压着谁,被压的就怕一辈子。先饮“合卺杯”,也叫“交杯盏”,随后转移到炕沿上吃“子孙饺子”。这所谓的“子孙饺子”,是女家用“催妆礼”的肉包好的饺子,但忌用韭菜。包好了煮到半熟,装在由赁货铺赁来的专用“饭罐”。在迎娶时,由一个小男孩专提着这个饭罐,随着花轿送到男家,这是准备在新婚夫妇入洞房成礼时吃的,俗称“子孙饺子”。等花轿到达男家时,照例预备“全人”接这个饭罐,不能把送来的饺子如数留下,必须给剩回一部分去。在新婚夫妇饮完“交杯盏”吃这“子孙饺子”时,还有很多迷信讲究。吃的时候,不能咬破了饺子馅。
没有吃下去的饺子,亲友们还要问“生不生?”新人必须说“生”以图吉利。至此,这一幕“合卺”仪式在逗笑声中宣告礼成。这时新郎嘴里嚼着饺子皮就跑出去了,新妇这时将脚上穿的那双神秘的绿袜子脱下来,由陪房妈妈拿走了,同时把怀里揣着的铜镜子掖在炕席底下,把两个“子孙灯笼”点着蜡摆在炕头上(在娶亲仪仗中,有一对子孙灯笼,在新妇娶到家后,全部执事都由花轿铺及时运走,独此一对子孙灯笼留在男家,待三日后才能取回),新妇在炕里盘腿坐好,再请童男童女进来看新媳妇,得要问好不是“犯克”的属相 才行。童男童女首先看了新媳妇之后,算是“解严”,就随便让人进去看了。稍待一会,一切安排好,男方家长要请女方送亲的亲属到新房看一看,新妇的哥或弟弟安慰安慰姑奶奶,并到男方家长面前嘱托一番,这才告辞回去,回复女方父母放心。
洞房“开禁”以后,三天之内不分大小,随便闹洞房,谓之“闹喜”,也有恶作剧的,这要有一个精明强干、能说会道的好“陪房妈妈”来抵挡一气。这个“陪房妈妈”是女方陪姑奶奶来的。这人得八面玲珑,既要维护新姑奶奶,又要不得罪亲友,既要知道一切礼法,以指引新姑奶奶的一切行动,还要有高度的记忆力。因为她和新妇全是新到男方,上下一个人都不认识,要由她把男方上自家长下至各房的长辈、平辈的男女,都得认清记准,才好说话,要叫新姑奶奶对各方面都得应付圆满才行,所以这个人是有才干的,她能赚大钱。有钱的财主家有长期陪下去的。如果这个妈妈是专应这一行的,她还得另去应付别家,长期她还不干。
在迎娶这一天中午,直系亲属和新婚夫妇吃团圆面,晚上吃随身饭。“随身饭”是女方的祖母、母亲、姑母、姨母等给送去的成桌上席,多至连送三天。吃饭以前,陪房妈妈要领着新姑奶奶按次序让着磕头,让过以后才能入席,还要敬酒敬菜。饭后要到婆婆屋里请安让茶。晚上铺炕,又是一次逗趣闹喜的场面。要请两位舌尖嘴巧、能数侃口辙的“全人”女宾来铺。铺炕时要说些吉庆话,如在铺褥子时说“里铺外铺,养活孩子会招呼姑”,铺被时说“里叠外叠,养活孩子会招呼奶奶爷”。同时还在炕上撤满了桂圆、魁圆、高粱、花生和栗子、枣,边撒边说“一把栗子一把枣,生了孩子满地跑”。有的人把一盒火柴扔在窗台说“窗台放个洋火匣,两人别疵牙”,如此等等打哈哈逗哏的吉庆话,数了一大套,引得亲友们阵阵欢笑,然后才相继散去。铺炕以后,闹房的走净了,陪房妈妈侍候新姑奶奶卸装漱洗,并将油灯点好,灯盏内满盛油和蜜,叫“蜜里调油”,相处关系如蜜里调油,这个灯一宵不能灭。俟新妇收拾完毕,陪房妈妈才请新姑老爷入洞房。
听窗户根 新夫妇入了洞房之后,表面上闹房的气氛虽是平静下来,但是还有的青年男女隐蔽在院里,悄悄地搞听窗户根逗乐活动,听新房里说话没说话。习惯是头一宵新婚夫妇不许说话,但是听窗户根的如果听见洞房里有说话的声音,算是吉利,如果听了半夜一点也听不出来里边说话,那就不顺利。有的甚至大开玩笑,把窗户纸舔破了(旧式窗户多是用粉连纸糊的),往里边窥视。这些人大致都是表哥表嫂之类的亲属。
第三天送两天油与分大小两天送油 结婚第二天叫“两天送油”,女方给新姑奶奶送梳头用的油。这天送油是由一个女仆陪着新妇家的侄子或侄女送到男家,附带着还有很多礼物,如干鲜果品、糕点和“赏封子”。这项“赏封子”,是用红纸包的钱包,它是新妇送给男方弟妹和亲朋小孩的见面礼。这一天,新郎还要到各至亲近友家中磕头,随身带一名佣人,挟着红毡条,照料一切。
认亲礼 男女双方结亲后,新妇的直系亲属,男方照例要认为是亲戚。至于、其他如姑母、舅母、姨母、婶子、大娘等,在新妇结婚第二天,必须向男方家长送点心,这叫做“认亲礼”,也叫“两天礼”。双方建立了相认关系,日后就可以随时礼尚往来。如果这些非直系亲属不送这项“认亲礼”,就等于不认亲,日后新妇在公婆面前就不能提起对这些人的应酬,这是天津旧传的一种风俗习惯。
在重男轻女的旧社会,某个家庭有什么事,向来全是由男子出头,女人向不出头露面,惟独在女方送“认亲礼”和送“随身饭”的礼帖上与男方在收“认亲礼”和收“随身饭”的礼帖上,则是反常的,得由双方的女太太出名,这是在旧社会里女人惟一的特权。因为旧社会里的女人差不多都没有名字,在写这两项礼帖时,既然以女人出名写帖,如果是老一辈的出名,则写“适某某郡某氏正容”,如是平辈或晚辈则写“适某某郡某氏裣啸”。但由于送礼的人多,这样写又不免太概括,不明确,为了让男方确知送礼的究竟是谁,可在礼帖的下角后面写明是新妇的姑母、舅母、姨母,或其他什么亲戚。
分大小 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要拜谒祖先,拜见翁姑、伯叔和其他亲友,依次礼拜,行叩头大礼,并互送“见面礼”,有给物品的,也有给钱的。这项举动非常复杂和劳累,新妇如果是年青体弱的,再经过好多天的劳累,两眼一麻黑,任谁也不认识,再磕上无数的头,已经是头晕眼花,神志不清,又不敢抬头看,哪能记得清楚呢,这全靠陪房妈妈的帮助。分完大小以后,新妇不再盘膝坐着啦,要搭讪着说话,摸索着干活,招待亲友,点烟倒茶,行动说话一天一天地随便起来了。
散针线 分完大小以后,新妇派陪房妈妈到各亲戚家“散针线”,也有的叫“送小礼”。这种礼节是新妇给婆家的亲戚中比新妇小一辈或平辈的散送小品饰物,如手绢、钱包、腰带、荷包、腰巾等物品。对方多少要留收一点,一来为引叙新亲,二来是给陪房妈妈找钱。因为散送这类东西时,照例是一份一份地由陪房妈妈用茶盘端着送到应给的人面前,对方收下东西,必须赏给她钱,所以说这是陪房妈妈找钱的好机会。
回门请姑爷的礼仪
回门 新妇婚后首次回娘家叫“回门”。有在第四天的或第六天的,还有在第八天的,这要看情况而定。这件事要由陪房妈妈来向男女双方家长传信,再为确定。确定日子之后,在“回门”的前一天,女方备好四色茶食(点心)鲜货礼物送到男方,谓之“接姑奶奶”。有“双回门”和“单回门”的分别。“双回门”是新姑爷和新姑奶奶一同回女方,但并不是两人双双同去,先把新姑奶奶接来,新姑爷必须在饭口时才到。“单回门”只是新姑奶奶回娘家。在“双回门”这天,女方要准备上席迎接,谓之“请姑爷”,邀请平辈的亲戚作陪。事先要下三次帖请,头道帖叫“安驾”,第二道帖叫“恭请”,当天下第三道帖叫“速驾”。当新姑爷来到时,由大门起都有迎接的亲戚,例如大门以内是由姨兄弟迎接,二门以内是表兄弟迎接,客厅之上是由新妇亲兄弟迎接。这是富户人家的排场。
在请姑爷这个喜日子,女方客厅除原有陈设之外,在桌前和椅上扎上围桌椅靠,摆上三明蜡扦,桌上铺上红毡,敬上盖碗茶。新姑爷款坐片刻,被请到后边坐,即到内宅岳母屋里,拜见岳父岳母以及各亲属。然后女方的男女佣人给新姑爷道喜。略谈些许,即请新姑爷入席。
新郎在回门之前,在家中要演礼。当年天津财主家的佣人,有的明白这项的一切礼法,可以临时把这样的佣人约到家来,教导新郎一切待人接物的规矩礼法,谈话时怎样应付的行动以及赴宴吃喝均不得露怯。在“回门”时,就约这位佣人作为临时随身侍从,不离左右,倘有疏漏,即由他给兜揽起来。因为新郎年纪大都不满二十岁,初见世面,以免贻笑大方。
入席时,由陪席的主人按次序挨着位下盅筷。这时家长(岳父)亲到筵前致意,新姑爷要起身致谢。在上菜时,厨房大师傅及外茶房给新姑老爷道喜,新姑爷当场令随从开赏。在这个场面,新姑爷不能喝酒,一般的会喝也不能喝,只不过是点演而已,恐怕被劝醉出丑。饭后,新姑爷复到内宅,向岳父、岳母致谢,叙谈一回,俟仆人献茶后,随即开赏告辞。
女方送东西 结婚、“回门”仪式都办完以后,女方每天都有两个女仆每人抱着两个大红包袱,往男方送,有的连续送到20天之多。据说所送的是新妇在家穿过、用过的东西,其实一次就可以送过来,不过为的是给仆人找钱,叫男方多开发点赏钱。那个时候穷家真弄不起。因为所来的女仆,都是坐着车来,下车时找男方要车钱,临走男方还得赏给她们钱,简直离开钱不行。
几种特殊的婚姻以上所谈到的,是经媒婆或“大宾”撮合成的亲事,是最普通的结婚过程和仪式。下面谈谈几种特殊的婚姻。
指腹为婚 远在晚清时代,有“指腹为婚”的风俗。双方是朋友至交,妻子也都在怀孕,两人这就约定好了“如果咱们两家生男生女,就结成婚姻”,以续友谊。这是在封建社会里的一项风俗习惯。辛亥革命后民国以来,这种风气消失了。
童养媳 在旧社会里,穷苦人家的闺女因无力抚养,到七八岁时,就托媒人找个稍微富裕的主,把自己的女孩给人家的男孩作“团圆媳妇”,也叫“童养媳”。男方也是因为家贫,恐怕到孩子成年时无力娶媳妇,故此收养“童养媳”,从小把她接来养活着,使唤着,等于增加了一个劳动力。童养媳可不容易做了,婆婆对待她总是和对自己亲生的闺女不一样。无论孩子多好,也无论这孩子多大,在名义上她是媳妇,所以婆婆在使用上和待遇上和她自生自养的闺女是不大一样的。再者小孩子当童养媳,到别人家自然要拘束害怕,凡是收童养媳的,都是为了替婆婆干活,小孩子干活哪能跟得上大人,劳动力自然不强,晚睡早起,休息不好,自然要容易出差错,由此就会受气,甚至遭到虐待,十来年的功夫真是不好过呀!
娃娃亲 两方面是亲戚或朋友,双方有了男女小孩,大人有交情,看着小孩也聪明伶俐,这就给这两个不懂事的天真小孩订下了 终身大事,叫“爱好做亲”。这种做法有它的缺点。一个人由童年到成年,需要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倘若在这期间生灾闹病,便是一个重大问题。如有不测招致残废,不能反悔,或竟因此造成这对小夫妻不和,遗害莫大。这也是由于旧社会的风气不开,文化落后,因而造成这种愚亲愚善的不良后果。
抱木为婚 在封建社会的天津,还有“抱木为婚”的风俗。比如,男女双方家长关系很好,两个人经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已经订了婚事,但尚未择定吉期嫁娶。在这中间,男的突因病或其他事故不幸死亡,在残酷的封建礼教桎梏下,有“一妇不嫁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的说法,女的为表示“贞操”,要立志“守节”。经双方家长商妥,给死去的男的立一个灵牌,让女的抱着这个灵牌叩拜天地,举行结婚仪式,从此这位女的就成为男家的儿媳妇,凄凉地寡居终身。男家可渲染其事迹,报请有司立坊旌表,以夸耀乡里。而这位“守节”寡居的妇女在吃人的封建礼教束缚下却要隐痛到死!
冥婚 比“抱木为婚”更为荒谬的是“冥婚”的旧风俗。一个将要结婚的男子死了,遇到有一个死了的未婚女子,两方家长可邀人从中说合,不让这两个已死的大小子和大闺女成为“孤坟”,让他俩配成死婚。双方家长在非常难过的气氛中照常办“喜事”,女方过嫁妆,如衣服、箱子和摆设等,完全是由“扎彩作”用纸糊制的。还扎一个女孩子纸人,当做“新妇”在择定好的“喜日”送往男家,与男家的纸人“新郎”交拜天地、完成“合卺”仪式后,把两个纸人烧掉,并把两口棺材合葬在男家祖坟里,算是“并骨”了。这就是所谓的“冥婚”,也叫“配死婚”。
【天津的婚嫁习俗】相关文章:
义乌的婚嫁习俗11-29
湖南婚嫁的习俗05-01
印度婚嫁的习俗05-01
绍兴婚嫁的习俗05-02
南阳的婚嫁习俗05-03
瑶族的婚嫁习俗有哪些03-04
烟台的婚嫁习俗是什么07-20
瑶族的婚嫁习俗怎么样02-19
山西介休婚嫁习俗有哪些05-02
广西南宁本地的婚嫁习俗10-09
本文地址:http://lanlanwork.gawce.com/quote/5077.html 阁恬下 http://lanlanwork.gawce.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