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行业  系统  服务  参数  教师  中国  企业 

如何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范文

   日期:2024-10-25     浏览:118    移动:http://lanlanwork.gawce.com/mobile/quote/7343.html

  关键词:心理疾病;个性;培养;素质;心理健康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别是五岁以前)所遭受的挫折。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的内心,形成无意识。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那么如何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呢?就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心理素质是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素质。它是教师职业的社会职能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文化价值规范。首先,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专门传递者,自身必须建构富有教化功能的文化心理素质。只有把握有关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新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用心呵护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的心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去,使其融入到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儿童在幼儿时期并不一定要学会多少知识,而更多的是行为的养成和人格的形成。此时,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他们的游戏、学习、生活都由教师指导、管理和培养。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教师的威信是父母和社会其他成员远远无法与之相比较的。他们总是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并把自己的言行同教师的言行相比较、鉴别,由此判断自己的言行。

  在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为幼儿们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情感氛围,使幼儿找到培养积极情绪途径。良好的气氛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能对幼儿身心健康产生感染和熏陶。幼儿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创设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可熏陶幼儿美好情感的追求。

  四、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很重要,对孩子的缺点,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开导;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过急,有点滴进步就应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家园共育栏、家长学校讲座等,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五、鼓励孩子扩大交际 防止孩子用脑过度

  随着现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的不断进步,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许多留守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到了电脑、电视、等等的形形的外来事物,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笔者认为现在农村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以自我为中心,不听老师管教

  当前的小学教学中,老师会经常遇到难以管教的孩子,这些孩子与其他孩子往往交流不畅,时有口角发生。这是由于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对于孩子属于管教,致使他们过度任性,在犯错的时候往往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1.2自卑、自闭、交往能力差

  有些留守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的特殊情况的影响,成绩十分不好,长时间的压抑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往往不爱与人交往,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行动上自闭。班级活动中总是自己在一旁,表现低沉。上课时安静低头,课下也不愿和其他学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这样一来,自卑的心理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障碍,使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不如其他学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每一学生可上可下的表现,对于那些自卑的孩子要多开导、多鼓励,帮助多这些孩子走出自卑,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具有阳光的心理,快乐的童年。

  2.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2.1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由于老一辈的思想落后,儿童教育的不完善、孩子没有好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了解到到了这些留守儿童急需父母呵护的关怀和需求。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而全面的关注,不仅除了从物质上的帮助,还有精神心理上都应给予我们更多的关爱,学校教师也应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学习上的言行举止,多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多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

  2.2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定期将家长或者看护人请到学校,指导他们如何管教孩子。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长辈们要多拿出时间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多多沟通,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在平时生活中,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教会家长们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去指导教育孩子,使他们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

  2.3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网络

  除了校园,孩子生活最久的地方就是家庭了。所以一个良好的蒋婷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家长自身的人格不健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上的成长,更为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组织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切实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为他们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并将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讲叙给他们。

  3.总结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下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环境

  一、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在开家长会时我常常碰到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如何不听话,如何不喜欢上学,如何与老师闹别扭,如何与家长顶嘴等,经过分析后我发现多半孩子的态度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极其相关。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辈、祖辈过多的关心爱护,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遇到挫折、经历磨练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他们考试成绩差、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遭到老师的批评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家长不良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累。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理、贪图享受;而租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租野蛮横,缺乏同情心。

  2.学习负担。

  就学习负担而言,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成才近乎变态的期望恐伯是绝无仅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成了父母未竟事业的载体。我国“中小学学习与发展课题组”调查表明,家长们仍钟情于分数,看重智育。有些学生常常抱怨父母:“他们只知道分、分、分,考好了,他们就兴高采烈;考不好,就开始指责、训斥。”而对孩子的其他方面,不闻不问或极少关心。有位学生因品行上的问题,老师严肃批评了他。而孩子的家长却当着孩子的面对老师说,你只要教他读好书,考好试,别老教他理想、人格之类的东西,否则到了社会上反而混不好。这是一种多么糊涂的观念!

  3.家长的文化水平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由于认识不到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对其子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而对子女不会施加新的压力。而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一方面能认识到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要求,从而促使其越来超重视孩子的文化水平,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对其学习上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身文化素养的局限,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自己使用,只能通过一味地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或使用不良的教育方法,从而增强了孩子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诱发各类心理障碍的产生。

  4.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相反,如果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对子女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都会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对家长的几点建议

  1、信任孩子。

  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了解孩子。

  2、了解孩子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3.对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实际。

  家长过多的爱,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在这一点上,鲁迅是明智而有远见的,在他成为大文豪后,许多人都认为周海婴应当子承父业,当一名作家。可鲁迅却说,如果孩子不喜欢搞文学,又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何必一定要让他干这个行当呢?他没有强行给孩子设计未来,而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4.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榜样。

  诸如此类行为偏差的独生子女的教育是困扰我们教学的一个难题。山区农村独生孩子在初中阶段行为偏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的溺爱实行一孩化的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对孩子的物质生活有求必应,要啥给啥,对孩子一味迁就和溺爱 ,实施保姆式的教育,孩子完全处在一种由所包围的保温箱中,这样,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加重了自我意识,形成了过度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第二、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孩子缺乏锻炼有不少独生子女家长担心孩子承受不了批评,出于一种特别呵护心态,对孩子的缺点错误,很少因势利导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在孩子管教中,迁就过多,不厌其烦地给予帮助,唯恐孩子受到一丁点伤害,对孩子喜爱,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子女的要求 ,孩子出了问题很少严肃对待,往往没有及时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向言行甚至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第三、父母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吃苦耐劳教育现在的独生子女基本上属于甜水泡大,很少有吃苦经历,贫困、饥饿对于他们来说不知是何滋味。因为是独生子女,家庭都视为掌上明珠,尽量不想让孩子吃苦受累,对孩子的生活会尽可能进行全方位包揽。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形成孩子怕吃苦的性格。用什么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纠正这些孩子的偏差行为呢?要纠正这些孩子的偏差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应该对孩子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等方面的教育老师应当负起这个责任,在各个岗位都要为教书育人这个目的尽职尽责,使他们茁壮成长,当然这是一项既复杂又浩大的工程,需要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的。

  2.应该从心理角度去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心理学生行为不端,更多是指出其错误,告诫他今后改正,很少从心里角度去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心理。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课程落实却注重共性教育,很少因材施教,实行个性教育。对问题学生要有个性化的帮扶举措,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应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告诫教育因为孩子在家里很少受到父母批评,在学校很少接受个性化的心理帮扶与对应的惩戒教育,基本上都是在顺境中生活,很少有挫折感,遇到挫折往往就会显得无所适从。所以从小就有必要的批评举措,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学会自我克制,这样对于老师的善意批评就不会感到太多委屈而走极端。

  4.对孩子的任何细节的行为偏差都应该予以重视及时纠正大因小而起,对孩子的任何细节的行为偏差都不能小事了了,让孩子树立接受批评的勇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应该随时关注,多与孩子沟通,避免偏执阴影笼罩。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块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发展”的果实。

  三、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一、小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

  现在的孩子基本没有不愁吃、不愁穿。更多的是家庭为其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学习条件。但是过分关注,过分呵护,过分渴望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却让他们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我在小学心理教学中,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的学生进行的问卷和走访调查。结果是孩子们很多心理是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要我学,我厌学

  我调查了五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全班45名学生,基本每个同学在平时或者假期都参加了不同类型的辅导班。虽然有的如跆拳道班是健身的,围棋班是提高思维的,钢琴班是培养艺术细胞的,但是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好的。这样,我们的孩子既要文化课优秀,还要不能浅尝辄止地参加课外学习。他们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有时候连看看动画片的机会都被取消了。家长鉴于当今社会竞争的激烈,而希望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有提升本意是好的,但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忽略了孩子渴望自由的天性,高估了孩子们自身能力承受程度。于是,他们学一样讨厌一样。这样,他们就会生出逆反心理,对自己学习和提高失去信心;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敷衍,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懒散,过早地失去了童真。

  2.自卑心理重,我不行

  我们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其实就是两个人相比都是有高下的,第一只有一个。我们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想孩子比别人的孩子优秀。如果孩子达不到,或者表现不够好,就拿他们和优秀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样孩子在家长的批评、埋怨中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当然,有些孩子因家庭条件也可能形成自卑心理。他们对外界非常敏感,做事畏首畏尾、胆小怕事,久而久之就可能不合群、性情孤僻。

  另外,就平时教学和观察,我发现不少学生自理能力很差,自私心理很重,拈轻怕重,缺乏“一做到底”毅力没有责任感。甚至有些学生已经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他们总认为别人对自己有看法。

  我们教育是以生为本的教学,家庭教育也应该是建立在孩子现有能力基础之上的。孩子们的心理不同程度存在不健康显现,一方面与家庭教育有关,但是我们学校教育也存在不到位。如有的学校片面强调教学质量,不少老师简单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粗化为有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再有就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目标不明、理论不足,教学组织不力。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开展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愈来愈认识到孩子心理纠正的重要性。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学校氛围有关,但是有些是我们老师无法左右的。但时就我而言,我还是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和干预作用。

  1.结合学情班情,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当下,孩子们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内心也不是很纯洁了。一个老师和我说着这样的事情:他们班上一个学生学习不好,在班级称王称霸,打人骂人是经常的事情。他请孩子的家长来,结果孩子的爸爸剃着光头,带着很粗的项链和手链,在办公室说话的声音几层楼都能听到。这样的家庭对孩子教育的理念就是“你不强大,就会被别人欺负”。可见,我们的学校教育有时候也真的很难。

  我在教学中,重视加强引导,常常联系身边的展开教学。在低年级,我都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和家庭,说说自己的爱好,讲讲自己希望怎样成长。让孩子学会介绍自己、认识自己。然后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孩子们正确地看待问题,如我扮演路上的行人,表演跌倒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不能自私,要关爱他人。在高年级教学中,就教室的情境设置情境,如班级卫生没有打扫好,如果你是劳动委员你怎么办?班级中,你最不喜欢谁(不点名),为什么?然后,让他说说自己不喜欢的同学身上有什么优点?这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要尊重别人,懂得宽容和理解。

  2.启发学生思考,推动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天真活泼,他们大多喜欢表现自我。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探讨交流的方法。如我们心理健康吗?你认为哪些情形表现心理不够健康呢?如某个同学一到考试就紧张,我们怎么帮助他呢?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他平时应该加强学习,熟能生巧;有的同学说可以要纠正观念,不要总是想考不好会怎样;有的同学说要适当放松,学会转移,想想自己开心的事情。

  我每年教学都有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自己找找自己身上的毛病,进行自查,思考如何让别人接受自己的问题,让学生不断反思中健康和净化心灵;培养学生善于接受合理性建议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创造力 思维能力

  良好的幼儿教育可能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实际,对幼儿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必须顺应潮流,迎接挑战,下工夫抓好幼儿的素质教育,使幼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幼儿各发展阶段的具体个体情况也应当及时给予关注加以引导。家长应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

  一、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那么如何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幸福,正确引导,细心呵护,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呢?

  1.树立正确的科学教养观念

  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许多问题的积累都是在不经意之间进行的。因此,我们应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走近孩子,认识孩子,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进步。

  2.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创造适合幼儿心理安全需要的环境,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情感温暖、心理安全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会让孩子逐渐融入一个心理安全、情绪稳定的环境之中,确立起新的依恋对象,开始新的社会交往。

  3.组织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

  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生活中。通过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等活动的组织,各种游戏的开展及生活常规管理,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愉悦,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以此帮助幼儿克服任性、霸道、孤僻等不良心理倾向。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偶发事件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进行健康教育活动。

  二、选择自主、自由、开放的游戏活动

  以往,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的各种游戏活动都是教师安排的,幼儿只是被动地、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完全没有自主可言。幼儿就像一个纵的玩偶,逐渐丧失活泼好动的天性,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更别提创造力的培养了。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的游戏方式,把游戏活动的阵地真正还给幼儿。

  新时期,我们必须认清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身份和地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而是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支持者、维护者、观察者、记录者和引导者。在日常活动中,要多选择开放、自主的游戏活动,学会征求幼儿的意见,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游戏方式进行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同时开展多个游戏活动,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快乐、满足和进步,而且可以让幼儿深刻地感觉到游戏是自己的,有自主选择的权力,教师可以采纳他们的意见,他们虽小但也是被尊重的。

  教师要放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活动,让他们自己确定游戏规则,自己圈定游戏场所,自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设定活动方式,把他们真实的心境和思想感情表露出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使幼儿快乐地游戏,在游戏中学习。

  三、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做,给孩子活动的空间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太多的禁令会扼杀幼儿的创造力,特别是在玩的时候,幼儿一般比较愉快,此时他的思维会特别敏捷。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活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没有不安全因素,没有一些不必要的束缚,它可以让家长放心,让孩子开心。这样的空间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室内环境

  教室的空间很难改变,大小变不了,形状也变不了,可室内环境却可以改变。幼儿园每年换一次教室,小班进入中班,就搬到中班教室,中班进入大班就搬到大班教室,如此循环。另外,每个学期开学前的预备周,教师要重新装饰教室。这样一年中幼儿至少会有两次全新的感觉。当然这还不够,教师还可利用生物角、识字角、英语角等使教室内环境生动有趣。另外,教师利用桌子的摆放,例如,方形变圆形,或让幼儿动起来,即动静结合等方式使有限的空间变化无穷,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智力。有一次上英语课,刚上课时孩子是坐着的,上了一会儿,孩子都站了起来,再过一会,孩子全都离开了座位,在那里手舞足蹈。值班老师看见就问:“你们班没上课吗?怎么乱成这样?”但当他驻足观看片刻后就笑着走开了。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度过幸福的幼年时代。

  2.室外环境

  相对教室环境而言,室外环境算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室外环境指的是教室以外的一切空间。正因为室内环境极其有限,所以室外环境就显得非常可贵。幼儿应该拥有一个自由的充满生命力的室外环境。一片草地,几朵白云,一片树林,几只小鸟,无一不充满生命的灵动,孩子需要它们。

  四、适合不同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在家长的督促和无限期望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不断加重,随之产生的是对孩子提出诸多的要求。“怎么样才能教育好孩子”成了社会、家长、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三大因素

  (一)家庭的“温情”教育

  每个和谐的家庭都是孩子最初形成启蒙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的经济地位、思想态度、文化素养、人际出事方式乃至于营造何等家庭氛围都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或是祖父母辈对孩子的关爱和照顾彰显在适度的范围内,既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又注重心理与感情上的交流,而不是因为工作原因或疏于照顾,抑或是家庭冷暴力、缺乏沟通等导致孩子在自立、自强、抗压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来自家庭的呵护与信任,对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家庭给予孩子的鼓励与尊重,同样是培养孩子从小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充满自信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作为启蒙教育的初出地,“温情”教育即为上述教育法,对孩子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无形之中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的认可与关爱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前进的步伐从未止息,但是与之而来的学生心理问题也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不尽谐调。比如,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攀比心理的与日俱增造成的价值取向的偏离,伴着不良因素和恶意分子的诱导,学生的心态和思想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社会在为青少年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一些因经济发展带来的遗留问题与衍生而来的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纵容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对孩子有求必应,失了行为规范的约束和示范,同样给学生心理产生非正能量的影响。

  (三)学校的负责与重视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质量如何,将深深的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对学生日后的身心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影响和负担。有些学校和老师自身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合理、育人态度不积极端正,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老师应该结合实际问题和变化的需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疏导和教育。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能否接受正常而健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十分的深远。但是,受到自身文化储备的限制和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影响,在处理突发事件或重大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纠结、郁闷、引发逃避等不良情绪的出现,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必然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严重者,会危及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带来的叛逆、自暴自弃、懦弱胆小、自卑孤僻等便会充斥着幼小的心灵。因此,时刻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实行素质文化教育,加大教育投入,真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就尤为重要。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进一步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切实认识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是家庭与学校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重视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如果没了沟通,人便会变得冷漠,脱离社会这个大的群体,变得孤僻、冷傲,甚至是自卑。而对于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情感间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被动的传授知识或接受思想,收到的效果远远不及主动接受的好,只有深化情感体验,从本质上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做人的感知,并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不断开拓有思维、有意识、有情感的人,从内心世界呵护和关爱小学生,才能改变学生不愿坦诚面对,不愿敞开心扉的现状。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而一个人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往往是在小学生时期形成的。不良的习惯影响的不仅是外在的身体,更重要的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不要认为偶然的错误或者不经意的坏习惯对小学生无所谓,当周遭的环境任意放纵或者自己的主观意识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释放和约束,这种任意的行为就会造成学生骄横等问题的出现。尤其是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这种溺爱和变样的“包容”,本身就是家庭教育的不到位。这样只能让普遍存在的团结互助、互相合作,集体协作意识等现象离小学生渐行渐远。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示范性和实践性

  一、农村留守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监护不力,农村留守幼儿的身心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儿童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还没有发育完全,他们应该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的现象,还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成人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只有在家庭监护和学校监护的相互配合、补充与协调下,他们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而留守儿童的多数都是被粗放型管理,被照顾到的也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更为重要的心理需求与发展往往被忽视,和学校监护也无法协调起来,从而会带来诸多隐患。近年来留守儿童中溺水、触电、自杀等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寒暑假学校监护空白的时间段里,这类事故的发生更加频繁。

  2.教育不完善,部分农村地区产生读书无用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方面的内容,而农村中的留守儿童在这三个方面却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不足。

  3.家庭教育的弱化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依托与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使孩子在学校学习中更加有信心且积极向上,而农村留守儿童外出务工家长很少与其子女联系,他们不能直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身心发展里。因此,在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规范、良好的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上,家庭教育的功能都大为削弱。

  4.学校教育“独木难支”

  教育孩子这项工程并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来完成,家庭教育占很重要的位置,留守幼儿的父母不能经常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学校教育变得“独木难支”,可能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听老师劝导,一意孤行,教育成效大打折扣。

  5.社会引导偏差

  社会发展迅速,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一些没有父母监督的孩子,可能会沉迷于此,甚至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一旦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很容易做出违法违规的事情。另外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照样挣大钱,将来自己可以一样走这条路,于是厌学甚至逃学。新的“读书无用论”风在部分农村地区掀起。全国有很多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新的低文化素质劳动者。这不仅会严重阻碍孩子今后的成长成才,而且会制约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农村留守幼儿教育思考与建议

  针对农村留守幼儿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有以下对策:

  1.关爱“留守幼儿”

  政府可以在外来务农人员较多的城市,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孩子们可以和父母一起生活学习,也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鼓励有志向的大学生去农村支教,从而改善农村教育质量。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统筹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特别关怀,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2.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让教师学习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孩子们的心理疑难杂症。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沟通、关爱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幼儿专门档案,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幼儿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3.学校要不失时机,加强对“留守

  幼儿”双休日的跟踪管理组织教师,深入到留守幼儿的家庭,指导监护人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孩子,关注他们双休日的活动,经常性地保持联系。监护人也要关注他们动态,及时与学校互通信息,发现错误现象,及时帮助纠正。

  4.公安、司法、法院、工商、文化等

  有关部门要协助管理各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进行治理,铲除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源头,督促各场所严禁未成年人出入,并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采用以案说法等形式进行教育。呵护留守幼儿,关注未成年人成长,还孩子们一个健康成长的好环境。

  5.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妇联、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机构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整合镇、村的资源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发动家教志愿者担当家长、义务辅导员,关心留守幼儿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6.设置“亲情电话”

  幼儿园可以设置“亲情电话”这项活动,让班主任每月与家长电话联系,反馈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要求家长在百忙中,每月都能给孩子打电话或写信,鼓励子女努力战胜困难,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家长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

  三、结语

  一、不良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三是家庭经济负担重,父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父母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使子女心灵封闭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父母工作压力加大。于是为了工作,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

  (三)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致使亲子关系紧张

  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心切,把子女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他们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稍有不从,就用大道理压人,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二是重养不重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中学生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

  (四)独生、独门独户,缺少伙伴

  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青少年的生活范围,要么与父母、祖父母为伴,要么独处一室。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二、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问题家庭的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

  (二)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给孩子

  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作为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随着节假日日益增多,父母也应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或琴棋书画,或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切莫把大量时光消磨在“筑长城”或舞池中。

  (三)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转换角色

  作为父母要了解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办。心理学家提出“家长民主意识的十条建议”,值得我们家长参考:⑴不训斥孩子,经常训斥会形成厌烦的气氛;⑵不当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⑶纠正缺点不要笼笼统统,总体否定,应具体就事论事;⑷不要显示权威,而是提出具体办法;⑸决不打击孩子,如“我有你这孩子真倒霉”一类的话;⑹尽量应用表扬和鼓励;⑺尊重孩子意见;⑻多说:“你自己决定”;⑼常交谈;⑽与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邀他们到家玩。

  (四)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让子女与其他同学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本文地址:http://lanlanwork.gawce.com/quote/7343.html    阁恬下 http://lanlanwork.gawce.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