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行业  系统  服务  参数  教师  企业  中国 

哲学家:一个真实生活着的人

   日期:2024-10-27     浏览:140    移动:http://lanlanwork.gawce.com/mobile/quote/7555.html

  哲学家或者说哲人,有点像“诗人”这个词,我们知道,诗人不仅写诗,真的诗人,其生命就是一首最耐读的诗;那么,哲学家也同样如此,他不仅是指掌握了某种哲学理论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是自身哲学的实践者,他的生活方式处处彰显着他的哲学。尼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对自己的生活道路做出选择,并勇往直前,无怪乎有人称他为“诗人哲学家”;庄子也是这样一个人,他过着一种“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生活,内心平静,逍遥自在,令人无不羡慕。

  尼采和庄子,他们以其生活方式阐释了自身的哲学,同时也阐述了存在主义——其实,存在主义即是关于一个人该如何生活的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在尼采和庄子这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当然,还可以举出很多其他的例子)。虽然他们,一个像火,一个似水;一个直接(尼采用锤子),一个委婉(庄子讲故事);在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着中西文化的差异,但是,他们身上的共同点远比不同更为重要,那就是他们都过着一种遵从内心选择、抛弃外界束缚的生活,过着一种忘却物欲满足、注重精神自由的生活——他们无比地热爱生命!

  2.1 尼采:孤独与疯狂 尼采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che,1844-1900),1844年10月15日出生于德国莱比锡南部的洛肯小镇。可是尼采自己却说:“我的时代还没有到, 有的人在死后才出生。”事实上,尼采说对了,生前的尼采是寂寞的,他的著作除了获得少许的赞誉之外,更多的是受到了攻击。可是,又如他所说:“那些没能杀死我的,将使我更加强大。”尼采的一生,虽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却不曾悲观失望,他的一生都在燃烧,他的生命最好地诠释了他的哲学和他这个人。

  1849年,尼采5岁,父亲和弟弟相继去世,这使得尼采与其他孩子不同,他自己回忆道:“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里找到了最真实的快乐。”尼采不幸的早年经历,使他过早地遇到了人生终极的问题,从而促使他思考起人生的意义。

  1864年,尼采20岁时,他从预备学校毕业,进入波恩大学。有一次,在一个旧书摊上,尼采偶然发现了叔本华的《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的一书,他欣喜若狂,让自己沉浸在这本书里。叔本华在书中对人生悲剧的揭示深深地震撼了他,尽管后来尼采对叔本华的悲观哲学采取了否定态度,但他始终赞赏叔本华真诚探讨人生问题的勇气。尼采自觉而明确地将生命意义问题作为自己哲学思考的主题,但不同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他对生命采取了肯定的态度。

  1869年,尼采从波恩大学毕业后,在老师李契尔的热情推荐下,年仅25岁的他受聘担任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他的就职演讲《荷马和古典语言学》博得了同事们的一片喝彩。然而,为时不久,他就厌倦了学者的生活,对语言学研究的价值也让他感到怀疑。他认为自己生来不是当学者的料,不愿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故纸堆上,他要寻找一种更加真实的人生——要成为一个哲学家。

  尼采认为,一个人要配称哲学家,他不仅必须是一个大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个真实的人。在他看来,学者与哲学家有着重大的区别,学者是一块好的钟表,只要记得及时给他们上发条,他们就会准确地报时,同时发出一阵卑下的噪音;而哲学家,在他看来,手里应该随时拿着一把锤子,对一切似是而非的理论进行敲击,听其发出的回响来重新考察它们的真伪。尼采认为,哲学家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人。

  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结束了自己10年的教授生涯,走上了独立的哲学道路。离开巴塞尔大学之后,从1879年到1889年,尼采辗转在意大利、法国、瑞士和德国的一些城镇之间,一开始是为他多病的身体寻找合适的气候,在一地逗留不超过数月。但是,一旦走出书斋,置身于大自然中,他却发现这种生活原是最适合他本性的。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这10年漂泊中写就的,其中包括他的代表作《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形成了他著名的超人学说。

  1889年1月3日,尼采走在街上,看见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残暴地抽打马匹,尼采扑上前去,抱住马脖子,又哭又喊,据说是疯了——但是,就如尼采召唤对一切事物的价值进行重估,尼采的疯狂之意义也必须进行重估。此后,尼采在精神病院苟延了10年的生命,于1900年8月25日与世长辞。他曾经说:“我在人群中比我自己独处还要孤独”,现在,他终于摆脱了孤独。正如他在《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中所说的那样:“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雅斯贝尔斯总结道:“尼采一生的主要特色是他的脱出常规的生存。他没有现实生计,没有职业,没有生活圈子。他不结婚,不招门徒和弟子,在人世间不营建自己的事物领域。他背井离乡,到处流浪,似乎在寻找他一直未曾找到的什么。然而,这种脱出常规的生存本身就是本质的东西,是尼采全部哲学活动的方式。”

  2.2 庄子:无奈与逍遥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宋国蒙邑人。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庄子之文采更胜老子,其代表作《庄子》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小吏,后弃官归隐山野,力图于乱世中保持人格的独立,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一生贫穷 ,甚至生活多次陷入困顿,需要出门向人借米以维持生活——可恨的是,人家还没有借给他——但是,庄子并没有因生活困苦感到生命的无味,相反,他活得很快乐。这与孔子门下的颜回还颇为相像,孔子称赞颜回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过,颜回因营养不良,活到40岁就归西而去;而据记载,庄子居然活到80多岁。这或许是因为,颜回在贫穷之外还追求着什么,可是,庄子恐怕完全将贫穷作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有一次,庄子去见魏王,身着粗布衣服,还打着补丁,穿着破鞋子,还用麻绳捆住,魏王嘲笑庄子:“先生为何这样疲困呢?”庄子说:“是贫穷啊,并不是疲困。读书人有理想不能施行,这是疲困;衣服破旧鞋子破烂,这是贫穷,不是疲困……”在庄子看来,像他那样衣服破烂,只能说是贫穷,不能算是疲困,因为他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可见,物质上的贫穷在庄子的眼里并不算什么,而精神上的疲困则是被看不起的。

  庄子曾做过一段时间的漆园小吏。至于庄子为什么做官(这有悖于他的理想),我们无法弄清楚,不过,可以推测他很可能是出于对现实的无奈,而选择了仕途。庄子作为一位读书人,不为官从政,养家糊口对他来说似乎有点困难。因此,庄子选择了一条似乎是折中的道路——不为大官,而为小吏。做漆园小吏,可以从朝廷领取些许俸禄,养家糊口;又因“天高皇帝远”,可以免去朝廷繁琐的礼仪,对庄子来说,可谓两全其美。可是,庄子毕竟骨子里都是追求逍遥之人,当他明白“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意为事物相互牵累,都是因为互相贪图所致)之后,便辞去漆园吏一职,回家钓鱼和织屦为生。

  据《庄子·秋水》篇记载,有一天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时,楚王派了两位大夫去请庄子出仕。可是庄子持着鱼竿头也不回,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国王把它盛在竹盒里,用布巾包着,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只龟,宁可死了留下一把骨头受人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庄子的意思是说,他宁愿做一只活着的乌龟在泥水之中摇尾而戏,而不愿让楚王将他的骨头供养于庙堂之上。庄子追求的是在江湖之中游来游去,逍遥自得。

  话说庄子坐在小贩们中间,向来往的人群兜售编织的草鞋,一点也不感到窘迫,反而觉得怡然自得。他宁可这么自食其力,过着清贫的生活,也不愿失去内心的自由,与当政者同流合污。庄子织草鞋维持生计,这与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磨镜过活,有着相似的意义——罗素说斯宾诺莎是“生活简朴,思想高贵”,他们都把物质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的程度,在世俗的功名利禄面前保持思想的独立自由,以其生活方式最好地实践着自己的哲学理想。

本文地址:http://lanlanwork.gawce.com/quote/7555.html    阁恬下 http://lanlanwork.gawce.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