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建模
一、“构思特色分析题”定式建模
(一)循环答题法
1.全文线索角度——单线(人、物、情、理、时、空),双线结构(点明双线的具体内容,点出双线的好处)。
2.行文思路角度——结构(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
3.构思技巧角度——情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层层深入),手法(设置悬念、伏笔照应、铺垫、以小见大),内容层次(由物及人、由古到今、由表及里)
4.选材特点(组材方式)角度——①引用(大量引用诗文、谜语、歌谣、典故、神话传说……);②以小见大(选用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③形散神聚;④由面及点;⑤有详有略。
5.叙述上的特色角度——叙事方式(倒叙,插叙)。
(二)答题模式
1.手法句(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谋篇布局,语言风格,文艺理论)+ 材料句(情节内容,人物内容,物象内容)+ 分析句(人事物特点与作用,思想情感,艺术效果)
2.两个对接
(1) 材料句(情节内容,人物内容,物象内容)——分析句(人事物特点与作用,思想情感)
(2) 手法句(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谋篇布局,语言风格,文艺理论)——分析句(艺术效果)
(三)记忆定式模板——“构思特色分析题”
1.循环答题法
(1)全文线索角度——
(2)行文思路角度——
(3)构思技巧角度——
(4)选材特点角度——
(5)叙述上的特色角度——
2.答题模式
手法句+材料句+分析句
二、“构思特色分析题”变式建模
(一)定向题答题模式——角度(手法,暗示内容,分析)+ 驱动任务(明示内容)
1.手法句——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谋篇布局,语言风格,文艺理论
2.材料句——情节内容,人物内容,物象内容
3.分析句——人事物特点与作用,思想情感,艺术效果
(二)答题模式
1.手法句(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谋篇布局,语言风格,文艺理论)+ 材料句(情节内容,人物内容,物象内容)+ 分析句(人事物特点与作用,思想情感,艺术效果)
2.两个对接
(1) 材料句(情节内容,人物内容,物象内容)——分析句(人事物特点与作用,思想情感)
(2) 手法句(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谋篇布局,语言风格,文艺理论)——分析句(艺术效果)
专练提升
一、
春走老山界
谭谈
①其实,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此时全部张开了身姿,展示着它的魅力,使山色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把或浓或淡的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
②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③汽车,在一个字接一个“之”字的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这一缕缕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姿态娇美。
④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舜皇山原名红云山,每当旭日东升时,山顶红云翻滚,山涧瀑布有如丹霞升腾,深秋时节,满山红叶,一片灿烂,因此得名。更名舜皇山是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此山一条修炼多年的孽龙得道后,作恶多端,荼毒生灵,轩辕黄帝的后裔舜帝巡山到此,决心为民除妖。他得天神之助,浴血奋战,几经劫难,终于除去孽龙。人们为纪念舜皇功德,将此山更名舜皇山。
⑤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车前的山景,总是在雾帘里若隐若现,难得一睹它的真容。汽车在一块平地上停下了。站在这里,放眼望去,远处浮在云雾里的三座山峰,似乎如骏马在天际间奔跑。而近处山崖上,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它总是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
⑥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块碑石告诉我们,这里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当年翻越这座山的陆定一,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于是,一篇美文《老山界》进入了共和国的中小学课本,激励着一代一代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傍着这座山的东安、新宁、城步三地,都立有老山界的碑石。那么,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当年,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和红五、红八、红九军团从桂军白崇禧开放的西线进入湘桂边境的新宁县,走进舜皇山,翻越老山界,到达广西资源县油榨坪集结。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⑦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这时,又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他们是长沙邵阳商会一批成功的商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到来的前夕,走进老山界,跋涉红军长征路,学习红军精神,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每天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
⑧如今,有一个汉子,又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他和我们一道,沿这条傍着小溪的古道踏步而下。沿溪两岸,一丛丛野生茶树,正冒出新芽。我忍不住摘下几丛,放嘴里咀嚼。开始,有一股苦涩味,而嚼着嚼着,竟有丝丝的甜味出来了。清冽的山溪水,就在脚下撒娇似地流动,我躬下身去,用手捧上山泉水,和着嚼碎的野茶,吞下肚去,味道特别极了。
⑨近年来,都市里的人,纷纷走进最偏僻、最原始的乡村,追求生活的原生态。深藏在这山谷小溪边的野茶,根须扎在山泉水边,汲着微量元素丰富的山泉水,枝叶长在云雾中,收纳极鲜极净的空气。然而,品质如此上乘的东西,这些年来,藏在深山人未识。守着这些宝贝的山民,依然没有摆脱贫困。从这座大山脚下走出去的山民之子老唐,放弃他在美国已有相当规模的事业,毅然回到家乡,寻找帮助乡亲走出贫困的道路。他不进行任何人工干预,只组织当地村民采摘散生在涧谷间的野茶,又聘来农大的茶叶专家,指导加工,生产出了香型独特的野生红茶、白茶和黑茶,受到了消费者欢迎。眼下正是野茶开摘的时节,一条条溪涧旁的野茶林里,山民们正在采摘两叶一针的嫩茶芽。坡头岭上一栋栋农舍里,堆放着刚采摘回来的散发着清香的新茶。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叶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⑩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探访采茶人,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舜皇山的神话传说,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与后文红军为人民幸福生活而不惧艰险的精神相呼应。
B.文章中描写春雨过后溪水窜动蹦跳,虽呈现出不同状态,但总是向前奔流,不断探寻新世界,意蕴丰富。
C.作者写三地皆立老山界碑石之事,并对未能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具体位置感到遗憾,体现出作者的求真精神。
D.文章中山民之子老唐回乡帮助乡亲脱贫致富的创业思想契合了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使文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一个游览者的旁观视角来写此次拜会老山界的行程,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文章中景物描写多处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展现出了山野春色浓烈灿烂、山谷溪水奔涌欢腾等春日美景。
C.文章引用陆定一的《老山界》,不仅为老山界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而且为后文写老山界人的新长征路做了铺垫。
D.文章语言风格生动典雅,如“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8.结尾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在构思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答:6.(3 分)C(“感到遗憾”“求真精神”错。虽未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但并未觉得遗憾,因为作者认为这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每一块石碑都是“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超然客公众号)
7.(3 分)D(“典雅”错。“典雅”是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而该项中“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一句,显得生动活泼;“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一句,通俗且富有时代气息,都不符合“典雅”的风格特点)
8.①总结全文,表达作者了春走老山界的感受。(2 分)②歌颂了老山界人赓续长征精神,奋斗新征程的伟大实践,深化了主题。(2 分)
9.①本文以拜会老山界的游踪为线索,串联起作者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先写汽车在山间公路沿途所见之景;之后写到达后由老山界碑石而联想起的老山界革命故事,并在此看到众多游人拜会老山界、在碑石前宣誓,追寻红军足迹;然后写沿小溪古道而行,看见野生茶树,据此写到老山界人的乡村振兴之事。②本文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文章将老山界的神话传说、老山界的红军长征历史与眼前的春景、拜会老山界的游人、新时期老山界脱贫致富的人和事以及作者对老山界乡村振兴的赞叹之情有机融合。(6 分,每条 3 分,特点 1 分,分析 2 分)
二、 文本一: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说也可怜,八年抗战归来,卧房都租不到一间,何言书房,更何从谈到书房的窗子!正因为没得,才想得厉害,我不但想到书房,连书房里每一角落,我都布置好了,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
②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地坐于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③但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陆放翁的“一窗晴日写黄庭”,大概指的是南窗。我不反对南窗的光朗与健康,特别在北方的冬天,南窗放进满屋的晴日,你随便拿一本书坐在窗下取暖,书页上的诗句全浸润在金色的光浪中,你书桌旁若有一盆蜡梅那就更好,蜡梅在阳光的照耀下荡漾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天知道,那是一种清居的享受。
④东窗的初红里迎着朝暾,你起来开了格扇,放进一屋的清新,朝气洗涤了昨宵一梦的荒唐,使人精神清振,与宇宙万物一体更新。假设你窗外有一株古梅或是海棠,你可以看“朝日红妆”;有海,你可以看“海日生残夜”;一无所有,你还可以看朝霞的艳红;再不然,看想象中的邺宫,“晓日靓妆千骑女,白樱桃下紫纶巾”。
⑤“挂起西窗浪接天”这样的西窗,不独坡翁喜欢。我们谁都喜欢。然而西窗的风趣,正不止此,压山的红日徘徊于西窗之际,照出书房里一种透明的宁静。苍蝇的搓脚,微尘的轻游,都带些倦意了。人在一日的劳动后,带着微疲放下工作,舒适地坐下来吃一杯热茶,开窗西望,太阳已隐到山后了。田间小径上疏落地走着荷锄归来的农夫,隐约听到母牛哞哞地在唤着小犊同归。山色此时已由微红而深紫,而黝蓝。苍然暮色也渐渐笼上山脚的树林。西天上独有一缕镶着黄边的白云冉冉而行。
⑥然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
⑦说到光,我有一种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前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更使你感到满目清辉。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每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⑧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超然客公众号
⑨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而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返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返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清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返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它与清晨太阳未出以前的天光,及太阳初下、夕露未溢时湖面上的水光同是一样的清幽。
⑩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雷,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清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写于1946年9月15日,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的重要功能是抒发生命感悟。“情趣”与“理趣”是生命感悟的核心构成,二者往往是相互融合的。情趣是散文作者从生活中体验到的、生发出的具有审美特性的情感、情绪、情怀的统称,散文作品中涉及的感情,种类无限丰富,范围无限广阔,不论哪一种感情,只要是健康的,有意义的,都可以被抒写、被描绘,而且只要写得好,都能感动人。理趣的含义则更复杂一些,它是散文中通过美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理性的内容,是思想通过形象的表达。一个人对社会、人生、大自然的思考,对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感悟,当在散文中体现出来时,我们就会说这篇散文是有理趣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在《劝学篇》中有这样的句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的是在求学中一点一滴的坚持和积累的重要性,也是做一切事情成功的秘诀。夏衍的《野草》,通过观察到看似柔弱的野草从石头的重压下向外生长,悟出了一个生命的真谛,“有生命力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散文中的理性思考,不是直接说出的,也不是通过概念、范畴等逻辑思维方式推导出来的,而是作者感悟出的,是灵魂受到情感的触动、撞击后的产物,它借助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是透过形象而达到的一种发现、归纳和总结。
(节选自彭程《写作,如何抒发生命的真切感悟》)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抗战归来,既无卧室,更无书房,实属遗憾,这却促使作者摆脱现实的束缚,展开自由的联想和想象,谱写一支有关书房的畅想曲。
B.作者大量引用典故和古诗,扩大了文章的容量,既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又使文章典雅精致、文质兼美。
C.本文借书房的窗子,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创作环境和清幽恬静的生活方式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对战争造成人们流离失所的批判之情。
D.本文的人称有特点,大部分采用第一人称,而第④⑩段则用第二人称,既使文章亲切自然,又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文本一的作者杨振声一样,项脊轩的主人归有光也对北窗情有独钟,他们均显现了较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格调。
B.杨振声在《书房的窗子》一文中用了大量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由眼前荷塘里的荷花,想到了“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到“不见流水的影子”而“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想起了多水的故乡,这些联想使文章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C.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记述了小雨初晴时诗人在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试品茗茶,写出了心情的闲适,而苏轼《江城子》中的小轩窗却寄予了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哀痛之情。
D.“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子,代表着气节高尚、正直谦逊,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在自己的庭院周围种竹,如黄庭坚“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3.文本一信笔挥洒,姿态横生,但意脉却流畅完整。请结合文本一,谈谈选材或结构上的特点。
4.如欲以“散文的情趣与理趣”为题,写一则《书房的窗子》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
1.C【解析】C. “抒发了作者对战争造成人们流离失所的批判之情”错。作者借书房的窗子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境界,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2.B【解析】A.“项脊轩的主人归有光也对北窗情有独钟”错。归有光的项脊轩仅有一个小小的北窗,没有别的选择,并非情有独钟。
C.“写出了心情的闲适”错。《临安春雨初霁》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因此这首诗表现了陆游无聊、苦闷、怨愤之情。
D.“黄庭坚‘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错。这是苏轼的诗句,出自《于潜僧绿筠轩》。
3.(1)选材上:
①选材颇具特色,窗户是建筑物中沟通内外空间的重要部件,也是审美的绝佳视角,作者不是泛泛写北窗景致,而是将笔墨聚焦于北窗独特的光影效应,从而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②取材广泛,联想丰富。本来重在表现北窗的光影之美,却先写南窗、北窗和西窗的审美效应,丰富而灵动。
③材料的选择和大量典故、古诗的运用充满了古典气息,文化底蕴浓厚。
(2)结构上:
①曲折迂回,文章重在写北窗的光影,但开篇并不直奔主题,而是先写南窗、东窗、西窗的审美效应。经过这些铺垫,才笔锋一转,诉说喜爱北窗的理由,将读者引入了一个更美妙的境界。
②由对北窗光影之美的描写到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由物及理,由浅入深。
③全文紧紧围绕窗子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既开合自如,又严谨有序,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超然客公众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选材及结构特色的能力。
题目要求从选材或结构上分析文本一的特点。注意二者选一即可。
先看选材特点。
文本题目是《书房的窗子》,开篇从想要一间书房写起,自然引出书房的窗子;然后由“但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从而引出对南窗、东窗和西窗的描写;接着又用“然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转而写自己喜欢的北窗。由此可见文本一取材广泛,联想丰富。本来重在表现北窗的光影之美,却先写南窗、北窗和西窗的审美效应,丰富而灵动。
写北窗时重点写的内容也别具一格,重点写的是北窗的“光影之美”,作者说“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并且谈到“光度影响了态度”的问题,还构想在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展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由此可见文本一选材颇具特色,窗户是建筑物中沟通内外空间的重要部件,也是审美的绝佳视角,作者不是泛泛写北窗景致,而是将笔墨聚焦于北窗独特的光影效应,从而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另外文章大量引用典故、古诗,使得文章充满了古典气息,文化底蕴浓厚。如:陆放翁的“一窗晴日写黄庭”;“晓日靓妆千骑女,白樱桃下紫纶巾”;“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等等。这些古典诗词的运用使得文章具有一种典雅之美。
再看结构特点。
全文的写作都是围绕“窗子”进行的,作者写了很多关于“窗子”的内容。有南窗、东窗、西窗、北窗;有自己想象中的书房和窗子,以及窗子以外的布置;有关于光与影的审美感受;还有很多有关的古诗词。“窗子”是一条明晰的线索,全文紧紧围绕窗子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既开合自如,又严谨有序,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其实文章主要想写的是北窗的光影,然而作者并不直奔主题,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先写南窗、东窗、西窗的审美效应。“特别在北方的冬天,南窗放进满屋的晴日,你随便拿一本书坐在窗下取暖,书页上的诗句全浸润在金色的光浪中,你书桌旁若有一盆蜡梅那就更好……”,“东窗的初红里迎着朝暾,你起来开了格扇,放进一屋的清新,朝气洗涤了昨宵一梦的荒唐,使人精神清振,与宇宙万物一体更新”,“西窗的风趣,正不止此,压山的红日徘徊于西窗之际,照出书房里一种透明的宁静”,经过这些铺垫,才笔锋一转,诉说喜爱北窗的理由,将读者引入了一个更美妙的境界。
纵向上看,作者通过独特审美感受书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如“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由物及理,由浅入深。
4.(1)情趣:①抗战归来,没有房子,因渴望有个书房,书房要有窗子,作者竟然通过想象和联想,布置了自己心仪的书房。②想象中用一带古老的粉墙来为北窗反射光芒,在墙边种竹来增添景致和情调。
(2)理趣:①从北窗的独特的清淡而隐约的光,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强光使我们看得太清楚,却少了思考;只想外发展,却不知向内收敛;强光消弭了想象的距离,也压迫着人们的个性。②在清淡隽永的环境里,自会保持心灵的宁静,达到调节身心,陶冶性灵的效果。(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鉴赏文章的意蕴及鉴赏文本写作特色的能力。
题目要求从“情趣”和“理趣”角度写一则《书房的窗子》的小评论,列出评论要点。
关于情趣,文本二这样描述,“情趣是散文作者从生活中体验到的、生发出的具有审美特性的情感、情绪、情怀的统称”。
文本一中体现情趣的地方很多,比如作者对于书房和书房窗子的想象,“正因为没得,才想得厉害,我不但想到书房,连书房里每一角落,我都布置好了,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抗战归来,没有房子,因渴望有个书房,书房要有窗子,作者竟然通过想象和联想,布置了自己心仪的书房。
还有文章结尾处,“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返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清翠的石斑”“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想象中用一带古老的粉墙来为北窗反射光芒,在墙边种竹来增添景致和情调。
关于情趣,文本二这样描述,“它是散文中通过美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理性的内容,是思想通过形象的表达”。
文本一中的“理趣”体现在,“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从北窗的独特的清淡而隐约的光,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强光使我们看得太清楚,却少了思考;只想外发展,却不知向内收敛;强光消弭了想象的距离,也压迫着人们的个性。
还有“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它与清晨太阳未出以前的天光,及太阳初下、夕露未溢时湖面上的水光同是一样的清幽”,在清淡隽永的环境里,自会保持心灵的宁静,达到调节身心,陶冶性灵的效果。
免责声明
本文地址:http://lanlanwork.gawce.com/quote/8759.html 阁恬下 http://lanlanwork.gawce.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