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行业  系统  服务  参数  教师  企业  中国 

性格,究竟是什么东西?

   日期:2024-11-26     浏览:89    移动:http://lanlanwork.gawce.com/mobile/quote/9108.html

原创 Lachel L先生说

性格,究竟是什么东西?

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科普「性格」这个概念。

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

当我们讨论性格时,指的是什么?

开宗明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性格,究竟是什么东西?

对于性格的衡量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类型论,亦即把不同的性格分成若干种类型,再通过测试告诉你,你是哪种类型。流行的性格测试和理论基本都是这种模式,比如 MBTI 和九型人格。

另一种是特质论。也就是用若干个词语作为一个人性格的维度,通过测试对这些维度进行打分,打分的最终结果就是你的性格。

现代心理学认同哪一种模式呢?答案是后者。

那么,像 MBTI 等流行的性格理论靠谱吗?从学术的角度讲,其实是不靠谱的。一方面,因为这种把人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做法,本来就是心理学反对的模式;另一方面,这些性格理论也缺乏实证支撑,信度和效度都普遍不高。

那么,为什么这些理论会如此流行呢?最核心的原因是,我们需要一个事物,来给自己贴上标签。

特质论的基础是什么呢?是对大量数据的归纳。也就是说,你在某一项特质上的得分,它的本质是你在人群中位于什么样的位置。而我们知道,人群中绝大多数自然属性都是正态分布的。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你的得分结果基本都会落在中间地带,偏差非常小。

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不利于接受跟传播的,因为它非常无聊,毫无个性。人总是喜欢划定一个圈子,把自己放进去,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自己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让自己感觉到「我跟别人是不一样的」。

所以,类型论的性格理论总是更受欢迎,因为它迎合了这种追求个性的心理。不论是 MBTI,还是九型人格,你总是可以为自己找到一个分类,通过这种分类来凸显自己的个性。

再结合确认偏差和巴纳姆效应,只要对于这些类型的描述足够模糊、又较为正面,我们就会非常乐意对号入座。哪怕它其实非常笼统,我们也会感觉「啊,测得真准」。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测试毫无作用。实际上,它们测出来的结果往往反映了你内心的某种倾向。比如:如果一个人津津乐道「啊,我是 INTJ」,那么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他至少是不反感这种类型的。这可能描述了他对自己的某些判断,或者某种向往和憧憬。

另外,在非学术的场合,比如只是作为娱乐,或是社交的谈资,其实也是没有问题的。就好比我自己不信星座,但聊天时如果聊到星座,我也是不介意的。只要你不真的把它当成金科玉律,问题都不大。

不过,如果一些企业依然想通过这些基于类型论的性格测试,对员工进行分析和分类,那就没有必要了。因为许多研究都发现,这些测试既无法准确地描绘一个人的性格,也无法预测一个人的工作表现。

换言之,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建议过度当真。

那么,既然类型论的模型并不靠谱,那当我们讨论一个人的性格时,我们可以如何来表述和衡量呢?

心理学上一般采取的特质论模型,叫做「大五人格」。它把性格分成5个维度,分别是:

开放性:衡量一个人是否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尽责性:衡量一个人是否细心、耐心、克制。

外向性:衡量一个人是更喜欢独处,还是更喜欢人群。

宜人性:衡量一个人对他人的亲和力和关心程度。

神经质:衡量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性。

每个维度都是一个连续谱。以外向性为例,它是一根数轴,左端代表极端内向,右端代表极端外向,中间则代表既不外向、也不内向,跟大多数人一样。你的分数落在哪里,就表示跟大多数人相比,你更偏向于哪一端。

所以,当我们说「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时,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我们在外向性上面的得分更靠近于「内向」那一端。也就是说:在大多数场合,比起大多数人,我会更加喜欢安静和独处。

但是,同样是内向的人,在其他四个维度上的结果,可以差异巨大。比如:一个人可能既内向、又低神经质,那么他表现出来就是非常理性、冷静,有点「冰冷」的感觉,更像一位学者;另一个人则可能内向的同时高神经质,那么他的情感就会非常饱满、多变,更像一位艺术家。

因此,你可以理解:特质论的模式,是很难把一个人进行分类的。我们只能描述他性格的一些侧面。比如「他是一个细心认真的人」(高尽责性),「他是一个固执的人」(低开放性),「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高宜人性),等等。

所以,比起「我是第五型的观察者」来说,「我的性格是中等开放性、较低尽责性、较低外向性、较低宜人性、较高神经质」显然既不容易记忆,又不容易传播,那么大五人格在日常语境中基本没人用,也就很好理解了。

那么,如何做大五人格测试呢?一般来说,正规的心理机构或医院都可以做。大五人格问卷一般有两个版本,分别是240题和60题。只要是这两个版本就问题不大。

另外,大五人格是不是非常权威、正确呢?其实也不是。

近十几年来,学术界对大五人格一直有一些诟病,认为大五人格太过于西方本位,对东方文化的效度较低。因此,国内又有一些学者在大五人格的基础上,编制了一些更符合国情的问卷。比如「中国大五人格问卷」(CBF–PI),以及「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

另外,现在也有一些较新的模型,正在逐步被学术界接受 —— 比如 HEXACO 模型,等等。未来也许会有更准确、更全面的新理论。

不过,在现阶段,我们利用大五人格来理解和描述性格,大体上还是可以的。

性格有所谓的好坏吗?

大五人格之所以比较权威,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它所包含的五个维度,基本上都可以从生理和神经科学上找到原因。

举个例子:

不同的人的神经质维度为什么会有差异?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大脑 DMN 的活跃程度不同。如同我在 中所讲的,DMN 更活跃的人,他们往往更容易关注到环境中的负面因素,也更容易受到负面记忆影响,因此他们的情绪波动会更剧烈。

另一方面,神经质得分较高的人,往往杏仁核也会更敏感,这就导致了,他们很容易对比较轻微的威胁产生更强烈的反应。

因此,神经质得分较高的人,往往也更容易感到焦虑,更不快乐,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更低。(Perkins et al., 2015)

同样,我在 中也讲过:为什么人会有内向和外向之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内向者大脑中对多巴胺的承受阈值较低,因此他们不需要过多的多巴胺 —— 反过来,过多的多巴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刺激和负荷,会导致他们过于疲劳。

因此,内向的人往往不喜欢过多的感官刺激和探索世界,因为这很容易让他们感到精疲力尽 —— 相反,他们更喜欢一个人待着,静静地处理自己的事情。

但对我们这个社会而言,这种生活模式并不受鼓励。我们鼓励的是你要去社交,要去展现你的特点,要去影响别人。因此,内向的人在社会上,很容易感受到被孤立和排斥,从而降低幸福感。

进一步,担任领导职位的人,以及成功的企业家,往往都是较为外向的人。为什么?因为「领导」和「管理」本身,就意味着要跟人打交道,这对于内向者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所以,外向者往往跟社会的交互会更密切,那么也就更容易从社会得到反馈。

大量的研究基本都确认了一个结果:较高的幸福感跟什么样的性格密切相关呢?低神经质和高外向性。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情绪稳定又外向的人,那么你整体的幸福感是会比平均值要高的。

同样,2021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高尽责性的人往往寿命会更长。为什么?原因是,高尽责性的人免疫系统中一种叫做 IL-6 的物质水平较低。这种低水平影响了他们的性格,同时又使得他们的平均寿命变得更长。

因此,你可以理解:不同性格的优劣点,事实上是什么呢?是他们的生理基础导致了他们拥有不同的性格特质,而这些生理基础,又会对他们的健康、心态、幸福感,甚至包括社会地位等造成影响。

尽管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但的确可能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优劣之分的。

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如果说不同的性格的确会有好坏之分,那么,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种「最佳的」性格状态呢?

不妨想一下,你认为,最好的性格状态,可能是什么样的?

我猜,你也许会觉得:一个更快乐的人,或者说更符合社会期望的人,大概会是什么样的呢?很可能会是高开放性,高外向性,高尽责性,高宜人性,以及低神经质。

2014 年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87%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开放,更外向,更友善,更有责任心,更不容易情绪波动和生气。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会感到更幸福。(Hudson & Roberts, 2014)

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也不尽然。

2008 的一篇综述揭示了不同性格特点所带来的可能结果:(Nettle & Clegg,2008)

较为外向的人,普遍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广的人际网络,同时对其他人的吸引力也会更强 —— 这是前面讲过的好处。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容易遭遇意外事件和感情破裂,死亡率也较高。

这很好理解:外向实际上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事情。你在获得社会反馈的同时,也必然要比内向的人承担更多的危险。

那么神经质呢?情绪较稳定的人,感情往往也更稳定,同时不容易有压力和焦虑,活得会比较开心。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忧患意识普遍会更差一些,更容易遭受欺骗和背叛。

高尽责性除了带来更长的平均寿命之外,往往也更容易给人留下认真、可靠、值得信任的印象,容易被选为合作伙伴。但同时,他们在感情生活上的满意度会更低一些 —— 你可以理解为,他们更容易把感情看作一种责任,从而承受更多的压力。

(请注意这个研究是针对西方人的)

那么高亲和力总没有坏处了吧?也不是。高亲和力普遍会更受人喜爱,但是整体来说,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如低亲和力的人高。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高亲和力的人,会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维护社会关系上,那么用在拓展事业、提升社会地位的精力就会相应减少。他们可能会是可靠的朋友或伙伴,但可能难以成为管理者和技术人才。

最后是开放性。较高开放性的人,往往会具备更高的创造力和吸引力,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他们也会更容易遭受精神上的困扰,提高精神疾病的发病率。

因此,尽管不同的性格的确会有一定程度的好坏之分,但总体来说,并不存在一种最佳的性格状态,不同的性格也都分别有自己的优势。

如何培养和改变自己的性格?

最后,也许是大家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吗?

传统的观念一般是不能。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以前的心理学界也是这样认为的,性格到了25-30岁以后,基本就稳定了,不会再有大的变化。

但是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其实在30岁之后,一个人的性格仍然是会有改变的空间的。

2003 年一项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尽责性和宜人性会慢慢提高,亦即变得更负责、更亲和。同时,在女性群体中,神经质得分会缓慢下降。

2017 年一项研究又发现:哪怕是到了60岁以后,人的性格仍然是可以发生改变的,甚至可能比中年时期的变化更大。(Milojev & Sibley, 2017)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青年时期,我们的基因会给我们的性格塑造一个大致的倾向,而我们的经历会实现这些倾向,决定大脑的神经元链接。

而大脑的神经元网络大约在25-30岁左右稳定下来,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性格初步形成。

但30岁之后,如果我们的心态继续保持开放,接触不同的环境,探索新的经验和经历,那么这种新的经历同样会影响我们的大脑的神经元链接,从而导致其发生改变,来适应新的、不同的环境。

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令我们的性格特质发生微调。

所以,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是你能不能像年轻时期一样保持开放的心态。

当我们讨论性格时,指的是什么?

如果你在30岁以后,就对世界建立起一个固定的认知,每天生活在家里和公司两点一线,做着重复的工作,不去探索新的领域、新的可能性,那么,你的性格就会慢慢固化,慢慢地失去改变的弹性。

但如果你能一直保持灵活,不断地去接触新的事物,那么你的大脑就会不断地调整它自己,从而让你的性格向着你想要的方向发生转变。

所以,如何调整自己的性格呢?最简单又最有效的一个做法,就是让自己向着想要的方向去生活。

简单来说: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想要变得外向,怎么做?非常简单:你只要让自己像外向的人一样,多去社交就行了。

同样,如果你是一个固执的人,想让自己变得更开放,怎么做?你只要像一个开放的人一样,多去接受别的可能性就行了。

看到这句话,你可能内心已经打起鼓了。但别害怕,让我告诉你:这实际上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一项 2017 年的研究发现:经过四到八周的指导,参与者可以变得更加外向和低神经质,并且不会产生消极反应。

2015 年一项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让一群参与者写下想改变的性格特质,并让他们按照这个方向去生活,经过四个月后,参与者的性格评分大体上都按照目标的方向偏移了,并且没有产生较大的负面感受。(Hudson & Fraley, 2015)

在一项 2021 年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让一群内向的人,尽力去表现得更加热情、开朗、健谈、精力充沛,去跟别人交流,然后研究人员再去做回访。结果发现:跟这些「假外向」的人交流的人,对他们的好感度打分一致变高了,并且对他们的领导力评分也变高了。(Spark & O’Connor, 2021)

更有趣的是:对这些「假外向」的人进行回访的结果显示:当他们尽量去表现得外向时,他们并不会因此产生消极情绪,反而会产生积极情绪。

这说明了什么呢?

简单来说:如果你满足于自己的性格,让你去做跟性格不吻合的事情,你会感到很难受。但如果你不满足于自己的性格,想改变它,那么有意识地朝着想改变的方向去行动,不但不会感到难受,反而会激发你产生积极情绪。

如果你想变得更加外向,那么就让自己多去社交,多去接触陌生人。在行动之前,你可能会觉得压力很大,担心自己做不好,或者会很累。但事实上,这种担心只是一种错觉,它并不会真的发生。

如果你想变得更冷静、更理性,那就在每一次产生情绪反应的时候,告诉自己,先冷静下来,再做决定。你可能会觉得这样做很麻烦,但事实上一旦你去尝试,你就会发现,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阻碍你的只是自己的想象。

如果你想变得更开放,更灵活,那就试着在每一次碰到跟自己不一致的信息时,不要急着否定它,而是停一下,深呼吸,问自己「它有没有可能是对的」「我有没有可能错了」 —— 你可能会觉得很难做到,但试一试你会发现,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困难。

决定我们往哪个方向走的缰绳,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不要把它丢下。

—— 闲聊时刻 ——

你对自己现在的性格满意吗?有没有觉得需要调整的地方?

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本文地址:http://lanlanwork.gawce.com/quote/9108.html    阁恬下 http://lanlanwork.gawce.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