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德州市乐萱科技公司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 暂无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李女士
首页 > 新闻中心 > AI写作,靠谱吗?
新闻中心
AI写作,靠谱吗?
发布时间:2025-04-01        浏览次数:1        返回列表

今年,赋能潮起。在文艺创作领域,有关“AI写作”“AI创作”等话题的讨论持续高热。

当AI可以输出《诗经》的风雅、金庸的招式、莫奈的笔触……AI会给文学和艺术带来什么样的变革?数字化浪潮下,创作的边界在哪里?文艺将会向何处去?

图片

图片由AI生成

“AI已经‘破门而入’”

“为DeepSeek鼓掌!”这是某文化创意公司策划宁映雪在春节期间发的朋友圈。与之相配的图片,是她用DeepSeek写的一首名为《沙漏内部有潮汐》的诗,“铜绿爬上表盘时,分针正剖开/一尾银鱼的腹部。沙粒坠入深井/钟摆用弧度收割所有未完成的疑问/黄昏在候鸟骨骼里迁徙……”
不止现代诗,春联、贺词、攻略,甚至古典诗词、歌词、剧本、散文、小说……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接入普通人的生活,引发全民“创作热情”,甚至不少人戏称要“用AI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
在创作端,最先受到影响的或许是网文平台。不少网文平台编辑反映,年后审核工作量骤增。番茄小说等平台的部分板块,新书首秀数量环比增幅超过50%。有分析称,这可能与大量新人开始用AI写文有关。
3月18日,阅文集团发布的2024年全年业绩报告显示,自接入DeepSeek以来,“作家助手”日活用户增长超过30%,其中AI功能的周使用率超过50%,而平均单日使用“智能问答”功能的作家数量增长了10倍。
“90%的写作者都写不过AI。”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的这一言论更是直接冲上热搜。
无独有偶,“童话大王”郑渊洁近日接受采访时坦承,他给AI下达指令,让它“以郑渊洁的手法”写一篇以皮皮鲁为主人公的文章,AI只用了4秒就完成了,“我承认自己写不过AI的郑渊洁。”
不止文学领域,AI浪潮席卷着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在采访中分享,曾尝试利用DeepSeek将小说提炼成话剧剧本的提纲,结果非常出色。
2023年5月起,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开始尝试用AI“每日一画”,迄今已近700天。“AI的高效性和数据处理能力使创作变得更加便捷。”舒勇认为,“AI技术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创作的工具和方式,更重新定义了艺术与文化的边界。”

图片

图片为舒勇用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受访者供图
“AI已经‘破门而入’。”中国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冯俐说,“应该更加慎重、严肃地直面AI时代的到来,同时积极思考,如何在AI时代,去创造属于人类的文化和艺术。”
热潮下的焦虑与隐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已达2.49亿人。
AI热潮涌动、用户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隐忧和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现在写策划方案时,对AI很依赖,AI给出来的有些词确实看起来更‘高级’。”宁映雪说,“但朋友们一起让AI按指令写诗后,发现风格雷同、用词雷同、规律雷同,有一股‘AI味’,一下子祛魅了。”
文学圈对“AI味”作品的反应更为直观。2月6日,《诗刊》副主编在朋友圈发布“告诗人”声明,对AI诗歌投稿发出警告,使用AI写作的投稿者一经发现,将被拉入黑名单。
各网文平台也陆续出台针对AI写作的规定。晋江文学城将分级管控AI辅助写作,起点文学网3月起将只接受100%人工创作的作品。抖音等平台也上线了AI检测功能。

图片

晋江文学城发布《关于AI辅助写作使用、判定的试行公告》
比“AI味”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人发现AI会“无中生有”。
从事媒体工作的钱女士说,她正在为一篇报道搜集素材,给AI下达指令后,提供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案例,但进一步核实后,她发现根本找不到相关报道。令钱女士哭笑不得的是,AI在“真相毕露”后还会道歉,并表示“以后提供素材时注意核查信源”。
青年戏剧创作者陶垣也遇到了类似情况。他用AI辅助写剧本,查阅关于北京西周时期城市史的AI生成结果显示:“西周时期的《诗经》《周礼》等经典虽非直接研究北京史,但作为背景文献常被引用,如《诗经》中的‘燕颂’篇反映了燕国文化。”陶垣说:“可是《诗经》里根本就没有‘燕颂’。”
“这是典型的大模型‘AI幻觉’。”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原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创始院长田丰告诉记者,“当前大语言模型本质上是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形成的‘概率游戏’,核心是通过概率统计预测文本序列,AI并不会像人类一样反复核实‘信息真实性’,何况互联网上还有大量人类产生的不真实、不准确信息,这种‘想象力+推理驱动’的生成方式,天然存在产生事实偏差、因果倒置的隐患,大语言模型正在从‘生成式AI’向‘因果式AI’变迁。”
如何解决“AI幻觉”问题?田丰说,首先要避免用低质量的互联网数据训练AI,重点提高训练数据集的质量、思维链的深度、检索信息源的权威性,未来可能会出现AI打假模型,对生成内容的可信度进行评分。
AI生成作品爆火的背后,还伴生着法律和伦理“暗礁”。
舒勇认为,技术的滥用可能导致文化价值的稀释,甚至引发虚假信息、版权纠纷等问题。
当前,AI作品著作权界定和侵权判定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北京市君致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高烨涵说,国际上有关著作权理论所普遍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要由人类头脑创造,目前我国著作权法在AI生成内容的保护上暂无明确规定。
2023年末,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了一起作品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件,首次明确了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作品”的属性,AI使用者享有该作品的著作权,并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图片

AI生成图片相关领域著作权案
如果使用AI生成的内容,没有经过任何修改就当作自己的作品发表,算侵权吗?高烨涵解释,即使版权归属不明确,这种行为也存在很大风险。如最终认定大模型开发者或其他主体对该内容享有版权,那么未经授权使用就构成侵权。
“即使不考虑版权归属,这种行为也违背了基本的学术诚信和道德规范。”高烨涵说。
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也建议立法规范AI写作的商业行为,使用AI创作是否有发表出版权利需要法律法规厘清。
“创作者有责任在技术应用中坚守人文底线,确保文化多样性与人类价值观不被侵蚀。同时,文艺工作者应积极参与AI技术的伦理讨论,推动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创作生态。”舒勇建议。
AI+文艺:打开想象新维度
当AI的文字比人类更流畅,文采比作家更华丽,思考和创意这些人类引以为傲的核心竞争力,是否会贬值?
在麦家看来,AI写作得再好,也难以触及文学的核心价值。写作的本质是“发乎情”,是个体生命经验的流露和强烈的表达冲动,AI的创作是基于已有的数据和范本。“未来的眼泪在哪里?机器不知道,但伟大的作家是知道的。”
很多人被AI写的诗所惊艳,一些没有写诗经历的人也能直接用AI瞬间生成看起来很“完美”的诗。在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康震看来,诗词不只是进行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组合,而是在寻找理想。
“人工智能写诗靠算法,而人类写诗靠情感和阅历,这是本质的不同。AI的诗如果某一天写出来了一个理想,请不要忘记,那是他在组合人类的理想。”康震对记者说。
文艺创作是一种自我表达,而AI并不存在这样的“自我”。
冯远征表示,即便认可AI剧本大纲的质量,但“这不是我的语言、风格,不是我想表达的故事。”
“AI只能用于娱乐,不能用于艺术!”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斩钉截铁地说。
孙萍介绍,她正在写一部京剧题材的剧本,AI给出的情节让人哭笑不得,根本不能体现哲思,“AI可能可以替代很多东西,但艺术、表演、情感不可能被替代。”
AI给文艺创作带来深远影响和冲击,促使作家、艺术家更加注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和对人性与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也构成了这个时代创作的新基准。
“随着AI诗歌创作时代的到来,我相信,至少会让我们对于什么是诗意、什么是诗歌,怎样才能过上真正诗意的生活,有了更加自觉的思考和追求。”康震说。
作家冉冉认为AI能有效赋能文艺发展,比如可承担重复性工作,让写作者专注于创作构想和核心创意;能将文本进行视觉或听觉转化,实现“多模态创作”;运用其翻译技能,可架设语言文化沟通桥梁,推动文艺作品全球化传播。
AI的运用,为文艺的展现形式也提供了更多空间。
在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之际,数十个展览在全世界各地展出。其中,北京画院正在举办的“小鱼在乎——齐白石的生趣世界”展览,以人工智能和虚拟策展的方式,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融汇提供了独特视角。
“AI的运用,并不是在排斥艺术家的生存空间,而是可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认为。
站在科技与人文交汇的路口,田丰认为,AI为创作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大量新创意,另一方面也对创作主体性、情感表达和艺术深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未来,作家和艺术家需要学会与AI协同创新,只会模仿的人将被AI创作助手所取代,人类作者利用其跨越风格、快速、并行创意的优势,同时保持人类独特的高级创造力和深层情感表达。”田丰说。

图片

图片为舒勇用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受访者供图
长远来看,AI时代的文化艺术将不仅仅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更可能成为人机共生的桥梁。舒勇说:“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与机器的协作将更加紧密,甚至可能催生出全新的艺术形式。”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