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日照市夏青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 暂无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王先生
首页 > 新闻中心 > 特朗普在玩一场危险的豪赌
新闻中心
特朗普在玩一场危险的豪赌
发布时间:2025-05-22        浏览次数:0        返回列表

观点 / 刘润    主笔 / 歌平   责编 / 黄静  


本文首发于2025年2


图片
今天,就带大家回顾一篇最近比较受欢迎的文章希望你有所启发。
以下是这篇次条重发文章正文。

如果要问,当今世界头号网红是谁,恐怕特朗普众望所归,而且根本没人知道排名第二的是谁。
从1月20号上任到现在,不到一个月时间,他一会退出世卫组织、一会驱逐非法移民、一会嘴炮开疆拓土、一会拉上马斯克大举裁员。估计很多媒体都想劝劝特总统,能不能休息一下,不要天天弄大新闻,我们都要累死了。
当然,最让中国人关注的,是他在关税方面的一系列动作。
2月1日,特朗普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关税,还暂停了对中国低于800美元小额包裹的免税政策。当然,过了几天又出现反转,直到现在,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税率已经提高至125%。
很多人非常纳闷,自由贸易、互惠共赢,这难道不是最基本的常识吗?特朗普难道连这都不懂?难道堂堂一国总统,难道真是随心所欲、凭感觉办事吗?
前段时间在美国访问期间,我请教了很多美国金融界的业内人士,问他们究竟怎么看特朗普的一系列关税政策,里面的逻辑究竟在哪?究竟靠不靠谱?
听完他们的分析,我有一个核心的感觉:这真是一场豪赌,一场关于关税的豪赌。
此话怎讲?
中国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今天,我想用一篇文章的时间,帮你拆解拆解这位头号网红的“关税大棋”。
从哪开始呢?就从提到特朗普时,一定绕不开的一个词说起吧。

图片

图片
贸易保护主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提到特朗普,一定绕不开一个词:贸易保护主义。
如今,特朗普几乎成为了教科书里这一流派时的代表人物。没错,想理解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你就必须透彻理解这个概念。
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简单来说,全世界人民经过细致分工,各自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再充分贸易,就能提升全人类的生活水平。
然而,这套自由贸易逻辑,并非举世公认的常识。至少,特朗普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者就不这么认为。
同样是美国从中国进口了1万双鞋子,自由贸易主义者会说,这很好啊,既然需要买,那一定说明比美国本土生产的鞋子价格更低、质量更好。
而贸易保护主义者会说,好什么好?进口1万双中国鞋子,不就意味着美国鞋厂少卖出去1万双鞋?
你看,这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出现的根源:自由贸易带来的收益是分散的,但损失却是集中的。
自由贸易能让1亿消费者每人买到的东西便宜100块钱,却会让100个工人集中失业。因此,人们从直觉上,非常容易认为保护本国产业更加有利。
更进一步,这两者在世界观上,就有着根本的差别。
自由贸易主义,认为国际贸易是个“正和博弈”,你买我卖,互利共赢。
而贸易保护主义,更倾向于认为国际贸易是个“零和博弈”,这笔钱被你赚走,我就没得赚了。

图片

正因如此,贸易保护主义者们有一个基本信念,甚至可以说是“信仰”:贸易逆差是不好的。
如果你看看特朗普的言论合集,会发现他大量提到一个词,叫“不公平”。
图片
特朗普口中的“不公平”,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指贸易逆差
在自由贸易主义者看来,这简直莫名其妙,你买我的鞋,我买他的飞机,他再买你的光刻机,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
但贸易保护主义者不这么看,他们认为,你卖给我那么多东西,却只买我一点点,这就叫“不公平”。
因此,特朗普一再强调庞大的贸易逆差,是美国吃亏的表现。他希望通过各种方法,使贸易伙伴购买更多美国商品,从而扭转美国的贸易赤字。
理解了这一点,你才能看懂特朗普很多的行事逻辑。
可是,想扭转贸易逆差,他能怎么扭转?
对特朗普而言,最好用、最趁手的武器,就是关税。
图片
图片
关税:大棒挥起来,连盟友都不放过。
自古以来国家之间的贸易战,关税都是极为有效的武器。
你不是人工成本比我低10%吗?我强行规定你多交10%的税,看你还有什么优势?
这就是为什么他动不动就要加征关税。在特朗普看来,关税是迫使其他国家进行所谓"公平贸易"的筹码。
在竞选的时候,特朗普甚至说过,要把来自中国的产品关税加到60%,你想卖3块钱东西,先交2块钱税给我。这吓坏了多少外贸从业者。
当然,这更多的是特朗普一贯的谈判技巧,以后咱们专门写文章分析。
上任这短短半个多月,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挥舞不断,不仅对着心中的“竞争对手”中国,甚至连盟友都不放过。
我朋友圈里的很多外贸从业者,最近都在头疼这条政策。
同日,还宣布要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25%关税。这还没完,特朗普还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可能对印度、欧盟、英国征收关税。
川建国同志这根关税大棒,几乎不分东西方、不分意识形态、不分敌友,把有贸易逆差的伙伴挨个敲个遍。
还没被敲的国家,大概率不是逃过一劫,而是你规模太小,还没轮到你。
这就是全部的计划吗?
当然不是。
我听到的专家分析是,增加关税,只是一条腿。除此之外还有另一条腿:
用增加关税获得的收入,补贴国内的税收减免。

图片

图片

税收:用国外加税,补贴国内减税
在海外疯狂加税的同时,在美国国内,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早在特朗普上一任期的2017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减税与就业法案》,把企业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35%,一下子大幅降低到21%,这是美国自1986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企业税改。
这次重新当选,特朗普在上任之前,就宣布将施行“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减税措施”。虽然具体措施还没看到,但可以想见力度一定不会低。
一国政府就像一家公司。一项收入减少,就要从另一项收入上增加。
特朗普正是希望用增加关税获得的收入,补贴美国国内的税收减免。
那,这么大力度的补贴国内减税,又是为了什么呢?
最终目的,当然是减少贸易逆差。但减少逆差的方法千千万,特朗普最在乎的只有一样:
鼓励制造业回流美国。
图片
图片

制造业:特朗普的狂热执着

这就不得不提到,特朗普的另一大特点:他对于制造业,有着近乎偏执狂般的追求。
你一定听说过特朗普的两句名言:“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和“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
只不过,这两句话更像是煽动情绪的竞选口号,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他还有另一大名言:
“买美国货,雇美国人”(Buy American, Hire American)。
图片
对特朗普来说,只要你买美国制造的商品,雇美国人当员工,一切都好谈。
比如,著名的“开利空调事件”。
开利(Carrier)是一家美国本土的空调制造商。2016年年初,开利宣布计划将部分工厂迁往墨西哥。这一事件被当时正在竞选的特朗普利用,成为他宣扬本土制造理念的核心案例。
在各种演讲中,特朗普疯狂批评开利以及一系列在墨西哥的投资的美国公司,称它们“不爱国”,并威胁将对墨西哥制造的产品施加重税。
成功当选后,在即将上任之际,特朗普专程走访开利,并达成协议,说服开利取消将工厂搬迁到墨西哥的计划,把1000多个工作岗位留在美国。当然作为交换,开利获得了大额税收减免。
以总统之尊,亲自施压一家中小民营制造商。与其说是为了这1000个工作岗位,不如说更像是释放一个明确的政治信号:我将无比重视制造业。

图片

特朗普亲自前往开利空调工厂谈判,劝说不要将工厂搬往墨西哥
对于那些将生产线外移的公司,特朗普从不留情面。哪怕实际行动做不了什么,嘴上也绝不留情。
比如,哈雷摩托。在很多人看来,哈雷摩托简直就是一代美国精神的代名词。
2018年,有消息称哈雷摩托准备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泰国等国家,结果推特达人特朗普,立刻发推呼吁抵制哈雷摩托。
图片
另一大“美国代表”苹果公司,也被这么威胁过,特朗普的原话是“让他们就在美国境内制造它们那该死的电脑或其他产品”。
甚至,特朗普还弄过一大堆行为艺术一般的活动,以展现对制造业的重视。
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内,每年都会在白宫举办“美国制造“产品展,小小的白宫草坪,堆满了来自50个州的美国制造产品
图片
特朗普在白宫前登上美国制造的游艇
这就是特朗普的行事逻辑,千业万业,不如制造业。在美国生产,咱就是好朋友。不在美国生产,友谊小船说翻就翻。
就这样,一边用关税挡住外国商品,一边用减税鼓励本国企业,再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艺术,引起大家对制造业的重视。
特朗普希望用这一套组合拳,实现他的“制造业复兴”大计。
看到这一层,你才算是理解了特朗普一系列行为背后的基本逻辑。
然而,真的会这么一帆风顺吗?显然不会。
有一件事,是立刻就会遇见到的:
通货膨胀。
图片
图片

通货膨胀:可以预见的未来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关税是一把双刃剑,砍向对手的同时,也会划伤自己。
充分的市场竞争,会让消费者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增加关税,将其它国家生产的优质商品拦在海外,美国消费者买到的,一定是价格更高、质量更低的商品。
而通货膨胀,就是一段时间内物价的普遍上涨,再加上美元目前一直处于高息周期,并没有多少通过加息抑制通货膨胀的空间。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美国消费者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物价上涨。
那你说,特朗普和他的团队难道不知道吗?
当然知道。
面对通胀问题,特朗普有他的一套逻辑:

图片

图片

豪赌:特朗普的“如意算盘”

一位金融专家告诉我,特朗普的脑中,有着这样一套“如意算盘”。
别眨眼,我带你一起推导一遍:
关税壁垒,确实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但对内减税、制造业回流,同样会导致美国新增就业岗位、工人收入上升。
新增的就业、提高的收入,会拉动美国的整体经济水平。
最后,用更高的收入和经济水平,对冲通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句话总结:物价虽然涨了,但兜里的钱多了。
这就像一个天平:一端是关税壁垒带来的通胀压力,另一端是制造业带来的收入增长。特朗普赌的是后者的分量更重。
图片
这真是一场豪赌。
但我必须得说,这是一场“危险的豪赌”。
在美国期间,我和各行各业的专家进行了交流。很多人都告诉我,极度不看好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计划。
这套逻辑里,至少存在着三个问题:
规模差、时间差、反应差。

图片

图片三个问题:规模差、时间差、反应差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1、规模差
2024财年,美国关税收入大约770亿美元。而企业所得税呢?5300亿。有着近7倍的差距。
想用关税增加的收入,补贴企业的减税,但如此大的规模差距,不是说补贴就能补贴得了的。
2、时间差
关税一加,海外商品立刻受阻,物价和通货膨胀率,马上就会起来。
但天平另一端呢?等企业充分感受到两边的税率差,制造业回流,建设工厂、给工人涨工资,这个过程久了去了。
当物价上涨的痛苦,远远先于就业增加的喜悦,民意就可能转向。
3、反应差
这一切都是单纯的纸面推演,仿佛关税一加,企业们只能乖乖回到美国。
但只要是竞争,你就永远不能假设对手毫无反应。
如果中国反制怎么办?如果其它国家也对你加关税怎么办?如果企业不配合,依旧不把工厂搬回美国怎么办?
规模差、时间差、反应差。这三个问题,让很多专家都并不看好这项计划。
这简直像一场赌博,赌物价上涨不会太快,赌工资增长会更多,赌民众能够承受,赌对手不会反击。
而且,除了这三个问题,或许还有更大的麻烦。
比如,就算制造业真的如特朗普所想,回流美国了。美国如今的产业结构,真的接得住吗?

图片

图片
美国制造业:“养尊处优”已久
想想看,过去几十年间,制造业为什么持续流出美国?当然是因为美国的一系列产业结构,早已不适合进行中低端制造业。
搬家容易安家难,这种结构层面的变化,不是一纸行政命令就能扭转的。就像一个躺了20年的人,想健身举铁,肌肉可不是说长就能长的。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
几年前,美国政府就曾斥资390亿美元,资助台积电、三星、镁光、英特尔这些世界各国的半导体制造大厂,希望他们将早已流往海外几十年的半导体制造业,重新迁回归美国本土。
然而真的会有效果吗?我想推荐你去看一篇文章,是我的好朋友、著名科普作家卓克老师在他的得到专栏里写的。
这篇文章的题目,直接表明了卓克老师的态度:《美国半导体制造回归,没戏》。
卓克老师是一位科学素养达人,没有充足的证据,他极少下这种斩钉截铁的结论。
为什么会下如此判断呢?卓克老师给出了很多证据,咱们只说一个方面:美国如今的产业工人,早已无法承担需要军事化管理的半导体制造业工作了。
就拿中国台湾的台积电来说,台积电的工程师,只要进入工作区,就相当于与世隔绝了,不能使用手机,没有特殊情况也不能上外网,一日三餐在公司食堂解决,食堂里的人就像蚂蚁一样拥挤。如果下到产线,军事化管理的风格更浓重,和富士康产线工人的工作状况类似。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产线不是你家的电灯开关,想开就开想关就关。而是必须24小时连轴转,一次事故导致的停机,损失就是天文数字。
因此,员工必须高度服从管理,纪律性极严格,三班倒,上班时还要穿全封闭的无尘服,连上厕所的时间点都是有严格要求的。
这些对台积电人来说再寻常不过的要求,但是对美国如今的产业环境来说,得搞一场集体诉讼了。
工人流失了,技术断层了,供应链转移了,美国的制造业生态早已物是人非。
其实不仅是美国,整个欧美如今都面临类似的环境。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从一片荒地上动工第一铲子土,到第一辆整车下线,你猜猜多长时间?
11个月。
这个速度当时震惊了全世界。很多人说这是特斯拉速度。
其实,哪是什么特斯拉速度,明明是上海速度。特斯拉在德国柏林的超级工厂,每天被各种各样的环保组织起诉,断断续续拖了两年多才完全建成。产量还只有上海工厂的1/3。
这就像在沙漠里种一片森林,不是埋下种子就够了,你还得改造整个生态环境。产业转移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重建工程。
一句话总结:已经制造业外流几十年的美国,无论是质量、成本、还是人才储备上,都早已经失去竞争力。即便制造业回流,也未必接得住。
而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削弱甚至终结美元一直以来的强势地位:
信用。

图片

图片
信用:美元霸权的基础
问你一个问题,美国最重要的商品是什么?是互联网公司、AI芯片、还是光刻机?
或许都不是。
我看到过一派经济学家的观点,自从二战后金本位解体以来,美国最重要的商品只有一个:美元。
此前美联储宣布降息时,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说明这整套的逻辑,链接放在文末的“参考资料”里,欢迎你去看看。
这里,我简要说明其中的逻辑:
现代货币背后,早已没有贵金属作为价值支撑。货币和废纸的区别,只有一样:国家的信用。
而如今的国际社会,普遍将美元作为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原因只有一样:大家普遍认为美元信用最强,在面临危机时最能抵抗风险。
美元这种国际货币的地位,给美国带来了诸多便利。
比如,任何一个国家想获得外国的商品,都必须拿等价的服务或者商品去换。但美国却不一样,他可以开动印钞机,印出大捆大捆印着富兰克林头像的“纸”,去买到国外货真价实的商品。
就这样,超发货币带来的利益由美国人享受,通货膨胀的后果却由全世界承担。
这种现象,被称为“美元霸权”。
只要美元的霸权地位保持住,美国人就可以靠凭空印出的美元,在全世界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这就是为什么说,美国最重要的商品,就是美元。
但这种霸权地位,有没有一些先决条件?
当然有。
首先,就是世界上在美国之外的地区,要有充足的美元流通。
换句话说,美国人必须不断购买国外的商品,以保证世界上有充足的美元流通,才能维持美元霸权地位。
相信你一定看出来了,这和特朗普“买美国货、雇美国人”的目标,是大大矛盾的。
假如各国手里都没有美元,美元都被你赚回美国国内了,还当什么世界货币?还玩什么美元霸权?
这种矛盾,在金融学术语里,被称为“特里芬悖论”。
其次,就是美国政府必须维持自己在全世界心中的信任,以维持大家对美元的信心。还记得吗?现代货币的本质,就是信用。
而特朗普上任以来,各种退群,推翻前任的政策,让大家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最离谱的,是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签订的《美墨加协议》,约定美国从加墨两国购买的商品,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就可以完全免税。
原本这项协定会在2026年进行一次重新审议,但特朗普却在2025年初就签署行政命令,违反《美墨加协议》,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增加关税。
短期来看,或许会增加现实的收益。但长期来看,却是在损害美国的信用。而损害信用,就是在动摇美元的基础。
当一个国家失去了国际信用,即使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量和军事实力,也会变得举步维艰。这就像一个人,即使再有钱,一旦失去信用,连买瓶水都得先付款。
我觉得未来4年,在特朗普的这一任期内,有这样3件事,极大概率会陆续看到:
1、可能加速去美元化过程
美元即便没有失去世界货币的地位,权威性也会在一些场合被部分削弱。取代它的,或许会是一种全新的货币、或许会是黄金这样的贵金属、甚至是一些虚拟货币。都不知道。
2、会推动区域贸易的发展
既然美国的行为不可预测,那小范围之间的贸易同盟。比如东南亚国家之间、阿拉伯国家之间、拉美国家之间,类似的贸易同盟,将获得发展良机。
3、会推动全球供应链的多元化
把供应链放在一个国家,谁也不放心了,一定要有备份。
其实,美元信用受损的趋势,已经开始看见显现了。
比如,金价的屡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