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该和百度贴吧说再见了
在座的80、90后GGMM,你们还记得大明湖畔的百度贴吧吗?
2003年,百度贴吧诞生。
2003年起,它渐渐成为广大土著网民主要的精神聚会广场,以及许多90后的成长日记本。
如今是2019年了。16个年头后,我们有了微博,有了微信,贴吧本身也出现了许多管理和运营上的问题。种种因素作用下,贴吧不复从前辉煌,开始在人们的记忆和生活中沉淀下来。
直到一周前。2019年5月13日起,百度贴吧2017年1月1日以前的所有帖子全部无法查看,只留下一句“这一页的贴子被限制访问了,我们已加快审核速度,会尽快解除限制,看看其他贴子吧~”。据百度官方回应,限制访问的原因是“数据系统升级”。同时,官方并没有说明何时完成升级或升级后是否重新开放这些帖子。
大到李毅吧等贴吧传奇,小到每个贴吧用户,2017年以前的贴吧记忆就此被终结。好比你一路向前,在某一瞬间突然想要回望过去时,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曾经的片段像无数发着光的微粒一样随风消逝了。
直到这时候,很多人才猛然回忆起百度贴吧,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可能你还在为自己的黑历史被隐藏而暗暗自喜,又或者为珍贵的贴吧资源而感到惋惜。但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审视这场“网络版亚历山大图书馆”背后的传播学考点。
01 怀念:几代网民的网络集体记忆
百度删掉的不止是帖子,其实更是我们几代网民的集体记忆,这才是我们所怀念的。
处在十字路口的集体记忆一直是各学科争夺解释权的焦点。心理学路径中,记忆是个体唤起的对象(think about),他们更为关注记忆的机制,即一般的、普遍的心理原则,集体记忆是个体记忆中共享的公约数(Hirst & Manier,2008)。
我们在贴吧里讨论小说、游戏、电影、音乐,在贴吧里青涩告白、自恋臭美、使用火星语言……这些记忆都是作为个体的我们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在贴吧的连结下成为一代人共享的记忆。(不信你去问同龄朋友,保证能围绕贴吧趣事聊个三天三夜)
在社会学路径中,记忆则更多是用以思考的工具(think with),如何看待过去,关乎当下的定位和未来的行动,因而集体记忆与认同、身份、政治休戚相关,其功能意义尤其被看重。
曾经的百度贴吧作为思想交流的殿堂,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你可以潜水或连发数贴,可以当吧主,也可以做小透明——不论如何,你是那里的一份子。这是你的身份,你的归属,也是促使你产生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曾经浪迹因特网的你有(或许很大)一部分属于贴吧,这段贴吧记忆帮助着你探索自己,也融入人群,或多或少塑造了现在和未来的你。
02 追求:隐藏帖背后的“被遗忘权”
集体性的记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想保留这段记忆,隐藏帖背后也不乏有庆幸的声音。
“被遗忘权”也称“删除的权利”,最早由欧盟委员会在2012年提出,其内涵是信息主体有权要求信息控制者删除与其有关的信息。它是一种人格权利,通过要求采取删除、屏蔽等措施以阻止个人信息在网络进一步扩散,从而达到使大众在客观上遗忘该个人信息的目的。
关于“被遗忘权”一直存在自由与成本的争议。支持方认为在大数据语境下,“被遗忘”是个人信息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护自己免受潜在的网络暴力。而反对方认为,以信息自由之名删除信息可能会侵害他人的言论自由;而且雁过哪有不留痕,如果人人都行使被遗忘权,不仅会提高互联网运营的成本,正常的数据运营也会受到影响。
贴吧此举,和“被遗忘权”的行使隐隐有些轨迹的重叠。2017年前的帖子被删除后,确实有不少用户跳出来说“庆幸自己的黑历史被删除”。林更新、蔡徐坤、屈楚萧、杨超越之流恐怕更是要长舒一口气: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被扒黑料啦~
由此可见,确实存在很多删帖的潜在需求,但是目前我国对这一方面的法律制定还比较模糊,无法申请个人信息的删除。百度贴吧灭霸式隐帖,或多或少让我们又重新关注起这一重要权利。
03 愤怒:不得不警惕的技术控制
其实,这次事件中最让用户不满的原因还在于,百度隐藏帖子前没有任何声明,完全是一次“突然袭击”。继众多负面事件后,此举让我们更加看清百度作为互联网巨头的傲慢姿态。仗着其庞大的用户体量、信息资源,百度并没有展示出互联网巨头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尊重用户的姿态。
今天百度可以隐藏2017年以前的帖子,明天会不会轮到其他平台做出其他什么事?让我们大胆地设想一下,某平台顶尖技术男王五曾经秘密犯下一桩不为人知的高级谋杀案,案件线索散落网端,在被人们发现前,王五动用自己的资源和高级技术删除了这些线索,依然逍遥法外。那么结果将是怎样?又或者一个重要人物的全部信息被删除,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在网络上被完全抹除,仿佛他没有存在过。细思极恐。
哈贝马斯曾对技术控制提出担忧:“传播除了政治控制、意识形态控制外,还有一种无形的控制,就是科技力量的控制。合理的‘技术社会’就是合理的;极权社会‘’”。梅洛维茨也预言道,真正控制国家的是技术专家。当然,目前形势还没有这么严峻,但我们必须警惕,在技术驱动发展的今天,技术本身意味着什么,技术背后又有什么。
顺嘴一提,对于时下大热的区块链,我们也应当思考这一点。
04 遗憾:一个网络田野观察场的消逝
除了精华贴流失对个体用户带来的损失,百度帖子被隐对学术研究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在线上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传统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有了升级版——网络民族志,也就是针对线上社区的民族志研究,对被研究者网络生活中意味深长的行为、符号、仪式、神话、交往等进行长时间的、细致全面的观察。百度贴吧作为曾经的老网民集合点,是一个天然的观察田野。而从2017年被拦腰截断的贴吧,不再是了。
说到这,不得不提到学术圈中一经典文献:刘海龙老师的《想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这篇文章文以“帝吧出征”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传播技术对民族主义的影响,发现新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民族主义运动的表达方式、组织动员方式、实施方式,而且还消融了政治运动、追星、游戏、个人身份建构等行为的边界,使得民族主义以 “粉丝民族主义”的新面貌出现。反过来,新一代网络民族主义者也在时间、空间和语言三个方面成功地驯化了新媒体,使之成为民族主义的一部分。
作为新媒体技术的重要成果,百度贴吧曾经是类似研究的重要支撑,但网贴一隐,过去的这些著名“战役”只能成为神话,后人无法再对它们进行理性的回顾了。悲乎哀哉
2017年前的帖子是否还有重见天日的那天?尚未可知。
如果没有,那么过去我们“盖”的楼、搞的笑、呕心沥血总结的攻略、情真意切写下的文字,就注定成为80、90后无法被佐证的记忆,成为我们的后人无法理解的青春,成为民间传说,或许只能靠口口相传,终至消失。
贴吧过后,还有微博,还有微信,还会有其他社交平台。2017年以前的贴吧历史被堙没,但人们总是在创造历史,无论何时、何地、何平台。有此次隐帖事件为先例,我们在发布内容时,恐怕得想上一想:如果想在我有限的一生中永远保存这些内容,这一平台是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