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中国  公司  服务  企业  未来  政策  设备  行业  基金 

刘永谋:AI伴侣流行,意味着什么?现代婚姻、家庭和爱情的兴起,及其在AI时代的衰微

   日期:2025-03-17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lanlanwork.gawce.com/mobile/news/12762.html
核心提示:*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留一切知识产权,侵犯必究。2024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元年”,最近AI伴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留一切知识产权,侵犯必究。

图片

2024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元年”,最近AI伴侣受到广泛关注,相关股票更是成为引领风骚的“龙头股”。可以预计,人与AI伴侣的亲密关系,很快将成为未来智能社会的常态,人机恋、人机婚将被大家全面接受。

从社会关系进化的角度,如何理解人与AI伴侣之间的亲密情感关系呢?《关系5.0》给出一种回答,即AI伴侣开始作为情感主体而非技术中介进入社会关系中,这使得社会关系模式正在进入关系5.0时代。

在奇斯列夫看来,人类社会关系受到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从历史上看,以不同的技术为基础,人类社会业已经历4个时期即社会1.02.03.04.0,分别对应着关系1.02.03.04.0。第一个时期是狩猎采集社会,以狩猎、采集和捕鱼等技术为基础,社会结构核心是部落,社会关系很随意,流动性很强。第二个时期是农业社会,以农业技术为基础,社会结构核心是多代同堂的大家庭或家族。第三个时期是工业社会,以蒸汽机、电力和标准化等工业技术为基础,小规模的核心家庭变得越来越重要。第四个时期是信息社会,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技术为基础,网络化个人主义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按照《关系5.0》的描述,从关系1.0推进到关系4.0,总的趋势是社会单位结构越来越小,人与人的关系日益原子化、孤立化。

关系1.0时代从250万年前持续到约1.5万年前。彼时,部落是人类生存的根基,目标是实现生存、生育安全以及满足社交需求、群体联结需要。人们无法脱离部落独立生活,部落而非家庭是社会关系的中心,人与人之间基本平等,不存在个人隐私,集体养育后代,两性亲密关系是多元的、多边的。

关系2.0时代从1.5万年前——很多人认为农业文明始于8千年前,奇斯列夫把它追溯到更久远的时期——持续到工业革命发生。彼时,多代同样的大家庭或家族是社会关系的基石,社会关系围绕财产所有权展开,人与人之间关系因财富差异而不再平等。在家族内部,成员相互照顾,共同支配家族财产,照顾家族后代,夫妻关系服从整个家族利益。

关系3.0时代受到工业技术的巨大影响,父母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成为社会关系的中心,集体抚育后代完全被家庭亲代抚育后代所代替。由于城市生活的碎片化,人们变得更加个人主义。同时,夫妻结合更多由感情驱动,而非之前的经济考虑,于是父亲关系更为亲密,核心家庭开始被视为远离社会喧嚣的避风港。

20世纪下半叶,信息社会催生关系4.0时代。人类的社交网络结构进一步原子化,核心家庭很快受到单身主义的冲击。整个社会快速进化为单身神话,在其中每个人都是社会力量的中心和节点。“仅仅过了几十年时间,婚姻神话就破灭了,核心家庭短暂的黄金时代很快就被新一代人所崇尚的独身主义取代。”在极端个人主义的支配下,人们纷纷抛弃传统的家庭生活和对亲密关系的长期承诺,结果是结婚率大幅下降和离婚盛行。奇斯列夫认为,核心家庭兴起于制造业繁荣,衰落与制造业衰退。

随着智能革命方兴未艾,AI机器人、生物技术、纳米技术、量子计算等会聚技术崛起,《关系5.0》人类社会正在朝着社会5.0即超级智能社会进化,“技术融入了人类生活并成为独立的个体”,即智能代理(agent)成为社会关系的新主体,进而人与AI机器人的社会关系大量发生,使得社会关系模式开始进入关系5.0时代。

《关系5.0》认为,相比较以往的社会关系,新科技革命正在推动该领域的三大革命,即认知革命、感官革命和实体机器人革命。认知革命主要与AI技术的应用相关,指的是AI技术正在重塑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比如AI4S(人工智能科研)。感官革命主要与元宇宙相关技术相关,如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XR(混合现实)和技术等,指的是元宇宙技术正在重塑人类感官经验,如可以远程“感知”事物。而实体机器人革命——称之为“革命”可能更合适——主要与人形机器人相关,指的是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的身体和情感经验,如与人形机器人共同生活。

的确,关系5.0与关系4.0有一些区别,但我认为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实际上,新科技支持个性和单身的发展,在信息社会中业已发生。比如,互联网上各种资源和游戏,已经给单身者和独居者提供核心家庭情感、陪伴功能的替代品。AI伴侣只是加剧单身社会的趋势。

并且,迄今为止AI并未具有自主意识,并非真正的主体,仍然是人类的工具。所谓“AI作为情感主体”,实际上是人赋予AI更高的情感地位,并非意味着AI拥有全部的类人情感活动。机器人能够通过计算识别主人的情绪,也能通过计算以某种方式如面部表情对主人表达情绪。但是,因为AI没有心,说AI“有感情”,实质上说的是它“看起来像是有情感”。

显然,关系5.0时代刚刚启幕,人们对人机亲密关系接受度还有待提高。对此,奇斯列夫态度激进,呼吁大家停止“人工智能产品只是一个机器”的质疑,将之视为“朋友”“伙伴”“伴侣”,以更积极的心态拥抱人机亲密关系。因此,他建议:“我们需要为关系5.0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在这个时代,我们将与人造生物互动,甚至关心它们,就像关心我们的宠物、环境、朋友和同事一样。”

在现有的社会价值观之下,《关系5.0》无法回避AI伴侣可能导致诸多社会问题和伦理风险。首先是各种歧视导致的问题,如性别、种族、年龄、阶级、国籍和性取向等方面的歧视。比如,“AI老婆”外形年轻漂亮、金发碧眼的美女,其中就包含着歧视因素。其次是隐私和安全问题。比如,联网的AI伴侣泄露家庭隐私信息。最后是物化他人问题。也就是说,长期使用AI伴侣,容易在真实人际交往中将他人当作工具。不过,奇斯列夫将这些问题产生归根于人性而非技术的缺陷,并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道德和教育层面的。我们应该害怕的不是机器人,而是我们自己。”

应该说,奇斯列夫的观点颇有道理。不过,《关系5.0》忽视AI伴侣可能导致最致命的风险,即我所谓的“人的机器化”。过多地与机器打交道,可能导致人类身心的改变。比如,更多借助机器从事体力工作,人类身体的强壮度不断降低。再比如,更多依赖计算机进行脑力工作,人类思维的活跃度不断降低。AI伴侣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侵入的不是工作场所,而是人类情感、性爱和家庭等最为隐秘的领域。长期与AI伴侣亲密接触,人类肯定会越来越AI化:说话越来越有AI味,行为越来越像机器人。当灵性、趣味、品格和意义逐渐消退,人将被拉低到智能机器的水平。因此,21世纪最大的问题不是机器人越来越像人,而是人越来越像机器人。

当然,从关系的视角审视从信息社会向智能社会的跃迁,这本身便是非常重要的创新。随着AI向深层急速推进,人机关系、人机关系的变化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关系5.0》对此提出非常有价值的一种回答,值得认真研读。

就最近关心的“AI时代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而言,《关系5.0》引发我对现代婚恋家庭在AI时代消亡的思考。

今日我们所称的(现代)家庭,实际上指的是核心家庭,而不是农业时代的大家庭。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情感性,即家庭成员尤其配偶间的情感依恋。也就是说,核心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称之为爱情家庭,以一对一的异性爱情为纽带结合。在漫长历史中,情况并非如此。

史前社会以部落为中心,生存而非情感为中心,不仅家庭没有出现,而且一夫一妻制与亲代抚育都不存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史前时代采取群婚制,集体养育后代。一个生物学的证据是:一夫一妻制的动物雌雄个体体型相差不大,而人类至今男女体型仍有明显差距。实际上,整个农业时代一夫多妻制仍然非常盛行。

因此,很多人认为,一夫一妻制不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是由社会建构而成。目前,对人类转向一夫一妻制的解释主要有一类。一类是生物-文化解释。比如,性伴侣不固定导致女性经常独身,而男性没有足够能力争夺与多名女性生育后代的权利。比如,一夫一妻制可以减少杀婴风险,母亲们可以保护好后代。另一类是社会-文化解释。比如,基督教在西方社会兴起,主张一夫一妻制。

但是,一夫一妻制的推广并不等于现代爱情的兴起,它只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在农业社会中,一夫一妻婚姻的基础并非情感,而是经济交易。在经济婚姻中,婚姻核心任务是某种经济财产安排。因此,彩礼是经济婚姻制度的残留物,是新石器以来的落后习俗。在经济婚姻向爱情婚姻过渡之时,恋爱自由被提倡,彩礼被人们所批评。

到了文艺复兴晚期,爱情婚姻萌芽,一些人开始出于情感和陪伴的追求而结婚。但是,这种演进过程非常艰难:

经过了几个世纪,浪漫的婚姻模式才成为常态,核心家庭随之出现。到了18世纪晚期,基于感情而不是经济状况选择伴侣才被人们接受,并流行起来。这种改变主要是从下层阶级开始的,他们选择配偶时受到的干扰逐渐减少,浪漫成为他们考虑得更多的因素。在上层阶级中,父母为子女选择配偶时仍然更看重对方家庭的经济实力,至少在19世纪仍是如此。

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便是经济婚姻与爱情婚姻的冲突。可以说,直到20世纪爱情婚姻才大规模流行,一对一的爱情观才真正被社会广泛接受。我说过,在中国,现代爱情观在毛主席反对买卖婚姻之后,才被中国人普遍认同。

面对爱情在一夫一妻制婚姻中的兴起,基督教不得不进行婚恋观的调整。

基督教主张一夫一妻制,但是18世纪之前,教会并不鼓励夫妻享受性亲密,更多将之视为“必要之罪恶”,即为生育不得不承担的义务。这种情况在中国传统大家庭很类似,家长们也不希望小两口感情太好,最好相敬如宾以免沉迷男欢女爱影响男人的前途。18世纪,西方社会宗教社会规则制定的霸权开始衰落,新的观念开始出现,性爱的约束减少,性道德不再如前那般紧张。为了适应新的情况,基督教宗教改革,将婚姻从一种交易性质的必要之恶变成重要的社会制度,强调婚姻有助于社会团结,天主教教义鼓励婚姻,支持核心家庭的形成。

在我看来,除了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婚恋观的调整,现代爱情观之所出现,还受到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其中最典型的是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爱情心理学》中,布雷姆等人认为,现代爱情观到了20世纪才真正在美国确立主流位置,与个人主义、经济繁荣、自由恋爱、社会更平等有关。可以说,在这之前,没有什么爱情。即使将古代一些文学作品或传说故事追溯为爱情文学、爱情故事,并非今人所理解的现代爱情。

在现代爱情观的支撑下,核心家庭在20世纪进入鼎盛时期,支撑起工业社会巨大压力下的避风港。此时,“随着经济因素对婚姻的重要性下降,配偶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恋人、伴侣和伙伴。”显然,现代爱情观认为,谈论金钱的时候,不存在什么爱情。

我认为,核心家庭与爱情的诞生,是同一事件的两面。不幸的是,它们的诞生是个人主义崛起和社会关系进一步原子化的结果。比如,恋爱自由,这意味着不管父母家庭的意见,挣脱社会歧视。之所以说这是不幸,是因为个人主义进一步发展,自然会走向单身主义。

尤其是信息社会到来之后,核心家庭的核心功能——1)经济功能,2)抚育后代功能,3)情感陪伴功能——出现越来越多替代方式。从经济上说,男女经济地位的平等,女方因为经济原因依附婚姻的情况减少。从抚育后代上说,整个社会日益富足,社会观念日益宽容,各种对儿童的保护措施,丁克不育的流行……这些都在削弱核心家庭的必要性。从情感陪伴上说,现代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各种新科技产品尤其是赛博空间兴起,给独居者提供高质量的情感补偿。

从个人价值实现的角度看,核心家庭无疑需要牺牲,与个人主义追求的冲突非常明显。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爱不婚不育,核心家庭正在崩溃,智能社会正在走入彻底原子化的状态。

在我看来,在AI时代,爱情与婚姻在20世纪的结合之后,如今开始不断分离。爱情至上论,并不意味着爱情必须以婚姻、家庭、生育为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功能弱化,爱与性、生育的剥离,反而可能突出爱情在AI时代的更高地位。

不过,问题是这种爱情可能不再是核心家庭时代一男对一女的激情关系,而是由于AI伴侣的介入变得非常复杂。我们为什么爱别人别物?如果是为了情感满足甚至是所谓情绪价值,也许AI伴侣是更好的选择。如果是为了自身的完满,谁也不能保证“另一半”是某个异性,并且为什么我们不能独自完满自己呢?

本文地址:http://lanlanwork.gawce.com/news/12762.html    阁恬下 http://lanlanwork.gawce.com/ , 查看更多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新闻列表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