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侯隽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这是新研发的旋盖式现泡茶,我们将冻干茶粉封存在瓶盖,饮用前轻轻一拧,茶粉落下3秒即溶,实现现泡现喝。”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对记者表示,“中国有14亿多人,哪怕1%的需求,对应的也是1400万人,哪怕是一个小瓶盖也能‘拧’出大市场。”
2024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工作任务之首,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提振消费的广泛讨论。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更是让促消费成为代表委员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究竟如何激发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中蕴含的消费潜能,让大家能消费、愿消费、爱消费?多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的代表委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夯实基础:稳就业增收入,让大家“能消费”
“烟火气就是人气儿,今年我们在探讨大力发展夜经济时,将从提高夜间就业培训服务品质入手,稳定企业岗位。”3月7日,在江苏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斌说。
同一天,在山东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在谈及“促消费”时也表示:“老百姓兜里钱越多,消费意愿就越强。提高居民劳动收入水平对提振消费具有积极作用。可以适时调整优化当前的居民收入体系,推动建立劳动收入的长效增长机制。”
这些观点其实都呼应了政府工作报告在提振消费方面的关键部署: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显然,花钱消费的前提是老百姓的“钱袋子”要鼓。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就业是收入的前提。要消费,就必须有收入,而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就业。”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这样分析。
马建堂对本刊记者表示,扩大消费归根结底要稳就业、扩就业,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发展,在发展中增加就业。“特别是鼓励就业面宽量大的中小微企业发展,通过稳就业来稳收入,进而扩大消费。同时,近年来出台的稳就业举措要继续实施,包括将失业保险基金的一部分用于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稳岗等。”
根据马建堂的调研,部分群体不敢消费背后存在现实顾虑:比如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的养老问题,尤其一个三口或者四口小家庭每个月都要租房,或者还房贷车贷等固定支出导致不敢花钱。
如何将应对这些顾虑的预防储蓄转化为有效消费?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麦当劳中国董事会主席张懿宸建议多管齐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再分配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数量;在政策补贴上,向低收入群体给予更多倾斜;解决居民在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促进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建立更均衡的养老三支柱,完善居民养老保障。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强化保障:政策给出真金白银,让大家“愿消费”
“‘以旧换新’成为家喻户晓的‘高频词’,不仅是一项经济政策,更是一项惠民举措。”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回顾2024年消费热点时说,“以旧换新换出了发展新动能,带动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家电、家装等消费超1.3万亿元,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发展了新质生产力;以旧换新提高了生活品质,换出了‘好生活’,更智能、更环保、更安全的消费品走进千家万户。”
“国补”成为社交、电商平台热词,电脑厂商在发布新品时直接公布“国补后价格”,可见以旧换新政策在促消费领域的深入人心。
在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财政支持消费措施时,首先介绍的也是以旧换新。加大对消费者的直接补贴力度,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今年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000亿元,比去年翻了一番,并将手机、平板等产品纳入补贴范围,直接降低消费者购物成本。今年春节前,中央财政已经预拨810亿元的资金,补贴资金提前到位,让广大消费者及时享受政策红利。
措施已见实效,据商务部数据,截至3月5日,全国共收到2025年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超31万份,汽车置换更新补贴申请超70万份,合计超过100万,超940万名消费者购买12大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1200万台、已有超3400万名消费者申请了超4200万件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
“以旧换新政策惠民生、利产业,但落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梗阻,需要把毛细血管打通,让每一个细胞都能感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养分滋养。” 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表示,将密切关注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3000亿元的具体安排,期待撬动更多消费。
贾少谦认为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对于商家准入范围有限制,部分乡镇消费者“进城才能领补贴买家电”,这给偏远地区消费者及老年群体带来不便。因此建议由国家相关部委统一各地以旧换新参与条件,扩大县乡中小商家参与范围,允许乡镇家电个体工商户参与,保障偏远地区用户尤其是老年群体权益,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享受到补贴活动,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多消费者,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除了以旧换新,促消费还需要更多宏观政策配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对记者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就是要求综合施策、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把各方面的内需潜力都激发出来。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为实现促消费目标,预计财政政策将加大力度,为惠民生、促消费领域提供充足资金。同时,将会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准降息、增加货币供应量、改善政策利率传导、提升对消费领域的金融支持等手段,降低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有效扩大消费需求。
在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透露,将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融资,促进消费和稳定外贸。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参事魏革军表示,在提振消费方面,可探索设立与消费相关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发放消费信贷,促进扩大消费,引导投资和消费的动态平衡,形成“政府培育消费,消费激活市场,市场引领企业,企业扩大投资”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我国经济体系的韧性。
创新供给:品质场景双升级,让大家“爱消费”
在展示了本文开头提到的旋盖式现泡茶之后,王彩云对记者分析说,在消费需求愈发个性化、多元化趋势下,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做“大路货”,要通过供给侧产品创新,不断满足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产品没有质的提升,没人愿意为它买单。”全国政协委员、尚品宅配董事长李连柱表示,如果没有供给侧的改善升级,消费侧的改善升级就容易成为无本之木。比如从供给侧观察,目前已推出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尚未覆盖老年群体核心需求。
“我建议将适老化家具(如护理床、升降橱柜、防滑扶手)、康复辅具(如轮椅、助行器)以及智能健康设备(如跌倒监测仪、血压计)纳入以旧换新目录,实行分级补贴标准。对于低保、失能老人提供全额补贴。” 李连柱同时建议,鼓励子女为父母置换,可以发放5%的孝心补贴,按2023年老年家庭户均消费支出6万元测算,不仅可以撬动超万亿市场,同时形成产业联动,带动家居、建材、智能科技等多行业协同发展,让老年人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真正将银发浪潮转化为长寿红利。
在企业界致力于产品创新的同时,各地也都出台政策,提升消费场景,拓展消费潜能。
今年春节期间,河南省开封市、洛阳市文旅消费市场人气满满,清明上河园、龙门石窟、洛邑古城等景点人潮如织。
全国人大代表、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爽激动不已:“2025年,我们将创新文化表达方式,为游客带来更多沉浸式体验产品。一方面,加速推进室内演艺剧场建设,进一步丰富文化的创新表达;另一方面,创新融合路径,打造‘清明上河图3.0’沉浸式体验项目,提升景区吸引力。”
“县域是扩内需促消费的关键领域。”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海伦市向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向秋表示,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新模式,不仅激活了消费增量,更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带动就业增收,建议强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把城市中丰富多样的消费平台、充满创意的消费场景、多元的消费业态以及优质的消费体验引入县以下地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铜陵市市长孔涛注意到了一度被热议的“反向旅游”现象——现在很多老百姓都喜欢去小城市旅游,建议小城市通过场景链接、特色引流,加速汇聚人流、物流,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培育绿色低碳消费市场,持续打造消费新场景,未来可增加高品质消费场景供给,努力让城乡居民“能消费”“愿消费”“消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