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云南茶
云南省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常年稳居全国第一,有产茶县100多个,茶企9万余家。唐代《蛮书》(樊绰)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此次捐建完工的工厂位于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这里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自然保护区,茶叶资源优渥,当地95%为彝族。一直以来本地茶产业面临亩产产量和产值双低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整个产业面临供过于求、茶叶价格持续走低、产业参与者收入下滑的结构性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横向比较,我国的茶叶出口价格也整体偏低。优化茶产业结构,提升茶叶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刻不容缓。
在对云南茶考察过后,钟睒睒有了自己的看法:“云南茶是两个极端:一个是贵的茶,像普洱茶,有些树一棵就卖到几百万;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农民的茶,(鲜茶)只有几块钱一公斤,这些钱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光采摘的工钱都不够。”
尽管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条件,但云南的小众茶、作坊茶很普遍,每家每户的茶都没有标准化。对此钟睒睒表示,农夫山泉到云南来走的第一步,是重新来做标准化。钟睒睒希望茶产业首先能在标准化的第一步上,给农民带来新的知识体系。
钟睒睒表示,浙江如果没有陆羽,就不会有龙井。云南也需要“陆羽”,希望大家在助力三农过程中,成为各种不同的“陆羽”,一起来介绍云南茶。据了解,近年来农夫山泉在毛茶生产、茶叶收购、瓶装茶饮料生产等各个环节,以多种方式,支持云南茶产业发展。在茶叶精深加工制造端,公司也在昆明市东川区投建瓶装水和饮料生产基地,预估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年营收10亿元,年税收8000万元,预计2026年完成投产。
谈标准化
2024年12月开始,农夫山泉公司在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普洱市思茅区、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临沧市临翔区、临沧市云县陆续捐建了5座现代化厂房,厂房内安装有目前国内最高标准的茶叶初制加工生产线,单厂日处理鲜叶能力达到了2万公斤,是其他一般初制厂的5倍以上。5座茶厂总投入预估超过1亿元。
在当地建设高规格的茶厂,是否会对原有的茶厂形成冲击?钟睒睒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他讲了一个例子,“去年农夫山泉收了6个亿的茶,就在收茶以后,当地就新建了20多座工厂,但去看了这些新建的工厂以后,发现很多都是不够标准的,我们没法明确告诉他们什么是标准。因此就动了这样的念头:我们要建立一个示范工厂,因为我们不建一个示范工厂,我们就不能告诉人家什么叫标准。当时我对选址提出两个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
农夫山泉捐建的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的茶叶初制工厂。企业供图
农夫山泉捐建的这一整套烘清毛茶生产设备,包含了摊青、杀青、摊凉、揉捻、干燥、匀堆等多个加工环节,每个步骤之间不需再用人工搬运原料,真正实现了鲜叶全流程“0落地”,大大提高茶叶质量安全,同时数字化控制温度、时间、压力等关键工艺参数,减少人为参与,提高了毛茶品质的稳定性,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钟睒睒表示,在云南捐建工厂,农夫山泉要做的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在当地留下先进的标准化生产理念和做法,“授人以渔。”
除了捐赠硬件设施和设备外,农夫山泉还提前安排专家到现场调试设备、并对运营主体从生产团队搭建、生产技术要点、生产流程梳理和风险管控等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和生产培训,让产线真正发挥潜力、让毛茶初制厂具备工业茶的运营思路和生产能力。
厂房内的茶叶初制加工生产线。企业供图
对于合作的自采茶园,农夫山泉的管理模式细致到户。据农夫山泉云南茶叶基地品质管理员李泽斌介绍,农夫山泉与合作茶厂约定了前端种植的118项茶叶有机标准,这些管理标准超越国标。
钟睒睒介绍,前年他看到一位荷兰作家曾写过一部《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你看他的标题就讲得很清楚了,它是传奇和历史。所以我们做一个产品,首先是产品的文化,其二才是科学,其三质量要跟上。所以我认为这些工作都必须要有人去做,虽然我是老了一点,也晚了一点,但我还是愿意去做,做不做得成不知道。”
农夫山泉的到来,改变了当地茶叶只收一季的传统。钟睒睒称,以前到了夏天和秋天,当地人就算费时费力把茶叶采下来,也没人收购。经过农夫山泉的考察,云南当地的茶叶品质较高,完全可以采夏茶、秋茶进行制茶,当地茶农的收入也实现了增长。“我们也计划采购并捐赠一批单人机采设备给当地茶农,帮助当地农户降低劳动量,提高生产能力。”钟睒睒认为,茶行业需要向上竞争,向下扶持,向外发展。
采茶人手捧刚采摘下来的云南春茶乐开怀。企业供图
谈品牌
新京报记者/王子扬
编辑/唐峥 王思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