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 Web3,让我们先了解一下 Web1 和 Web2 的特性。
Web1:只读
自 80 年代以来,互联网正式存在。内容创作者在互联网上占有一席之地,但 90 年代使用互联网的大多数用户都是静态网页上的消费者,很少制作内容。也许是从印刷媒体转向互联网的结果,主导内容创作的是专业作家、记者和记者。这里的内容模型是少-多,人们上网是为了消费或只读。
与印刷相比,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审查较少(尽管仍然占主导地位)。因此,人们开始质疑快速增长的信息数据库的可信度。Web1 上有松散的社交网络,只有少数“互联网公司”控制互联网上的内容。Web1 风格的网站今天仍然存在,但不是很典型。Craigslist是您可能熟悉的一个例子。
Web2:读写
提示 Web2 或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网络。它在 2000 年代初接手。
由Tim O'Reilly创造的 Web2受到服务器升级、开发人员技能和更快的互联网速度的推动 - 引领交互式 Web 应用程序的方式。一些人将其开始归因于互联网繁荣的后遗症。
尽管有很多公司主导着 Web2,但也有一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巨头。Web2 的核心是让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成为内容创建者和消费者——尽管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从他们创造的东西中赚钱。用户在社交网络(即Facebook)上制作媒体,然后他们能够出售个人数据以产生可观的收入。这是完全允许的,因为中心化公司对用户数据和所有用户生成的内容拥有所有权。Web2 中的审查制度有所提升,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台。尽管用户在这个网络上既是供应者又是消费者,但他们受制于他们在哪里创造和消费,将权利移交给任何拥有者。
平台在 Web2 中是孤立的,用户需要在每个平台上创建一个身份才能进行交互,因为平台不会相互“交谈”。此外,资本在顶部积累。隐私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中介机构有责任保护我们的隐私。
Web3:读写自有
所有权是 Web3 的最大特征之一——参与者对其内容、数据和资产拥有完全所有权。
比特币网络于 2009 年推出,它提供了 Web3 先锋的精神。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还没有达到我们认为的 Web3,但正在构建的产品和服务被认为是“Web3”。这仅仅意味着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遵守以下原则:开放、去中心化、抗审查、不可变、无信任和无许可。
我们正在慢慢看到 Web2 平台开始考虑开始构建适合 Web3 的产品和服务意味着什么,例如Twitter 的 Bluesky 项目,该项目着手为社交媒体制定去中心化标准。与从 Web1 到 Web2 的转变一样,从 Web2 到 Web3 的转变主要是由于基础设施的进步,但随着治理将更加以用户为中心,构建者和开发者的思维方式也会发生转变。随着中间人和数据生活在不可变基础设施上的移除,对数据没有控制,因此没有审查制度,数据丢失的风险也更低。
互操作性是区块链的一个主要主题,因为它将用于构建在 Web3 上的平台。几乎就像描述元宇宙一样,不同的平台可以拼凑在一起,形成一个流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一个人的身份可以保持不变,即不需要在不同的平台上创建一个帐户。
许多人声称加入 Web3 就像设置你的加密钱包一样简单(即metaMask)。拥有一个钱包可以将一个人连接到去中心化的应用程序,以便进行交互和进行交易。
Web3 工具的示例可能有助于塑造思维。这是 Web3 协议及其 Web2 等价物的出色映射:
以Medium为例,这是一种集中式工具,供作者发表文章并赚取一些收入,但对其治理没有发言权。相比之下,Mirror允许作家获得他们作品的完全所有权,在其治理中有发言权(被认为是共同所有者),并直接从他们的观众那里赚钱。这正是我们在开始转向 Web3 时将继续关注的主题。与 Web1 一样,Web2 将始终存在于互联网的某些部分,但不会在未来占据我们大部分时间上网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