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大受追捧的当下,前方产销持续飙升,但汽车后市场显然没有跟上趟,导致充电矛盾日益突出。
入冬以来,随着北方地区寒潮来临,即便是在充电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的北京地区,也甚至有新能源车主凌晨四点起床,抢公共充电桩给新能源汽车充电。低温下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缩水”、电池充不满电、用户不敢开暖风等“里程焦虑”问题再次被放大。
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或许不止一条,但就目前而言,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充换电协同模式,同时充分调动全社会相关资源,加大对技术的开发投入,来缓解当前矛盾。
充换电协同发展成主流
今年是新能源汽车腾飞的一年,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299万辆,即将突破300万辆大关。与此同时,充电需求也呈现爆发式增长,迫使充电基础设施加快发展脚步。就2021年11月来看,我国充电总电量约10.81亿kWh,较上月增加0.66亿kWh,同比增长40.2%。
即便是这样,但仍无法满足高峰需求。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今年11月公共充电桩较上月增加3.0万台,同比增长57.1%。截至今年11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109.2万台,月均新增公共类充电桩约3.3万台。1-11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70.4万台,桩车增量比为1:4.2,基本能满足充电需求,但并不足以应对长假、寒潮等高峰期或特殊情况,部分地区充电桩仍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单从数据来看,较前几年确有极大改善,但实际上,充电难问题仍旧萦绕在部分新能源车主心头。充电桩公司与社区物业矛盾突出,车桩比例短时间无法达到1:1,而换电站高昂的运维成本投入又进一步拖慢了发展步伐,行业发展稍显吃力。
我国为缓解充电桩分配不均的情况,主要解决办法还是鼓励加大换电站建设投入,以期分流充电桩压力。此前国家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也影响了国内以蔚来为主的一批造车新势力企业,不断加大换电站布局力度。
据充电联盟统计,截至2021年11月,各省份换电站总量为1192座,其中北京245座,广东164座,浙江省112座,上海市87座、江苏省84座。蔚来、奥动、杭州伯坦为主要换电运营商,分别建设701座、384座、107座。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充换电协同发展”模式,大大缓解了公共充电桩的压力。
充电设施建设加速推进
与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相比,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显然是不匹配的。但仅仅只依靠扩容充电桩和换电站,短时间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不说,即便建成,国家电网能否负荷?又会不会存在资源浪费问题呢?因此,“一车一桩”并不是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的终极目标,只有资源的最大化、最高效利用,才是市场的最终目的。
在此前提下,我国果断调整指导政策,充分调动全社会相关资源,加大对技术的开发投入,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技术上,当前业内的共识是推进大功率高压快充技术。它能在减少充电等待的时长的同时统一接口,提高适配性。不仅如此,该技术也是商业模式的突破,能够改善运营商早期布局的充电站由于使用率偏低,难以盈利的状况,带给运营商更高收益,或将成为2022年充电技术的主攻方向。
同时,加快智慧交通建设也将成为2022年的“重头戏”。为了优化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便捷充电场所,在如高速公路、社会公共充电场站等场所推进高效充电设备建设,将有望从规划上解决快速补能问题。
相关上市公司:
结语:
总的来说,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趋势下,充电设备必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短期内确有不少急需协调的问题,但整体上并不足以制约行业发展。国家和相关优质企业正在积极寻求多方突破,新能源汽车充电相关产业链也必将成为2022年的一大发展重心。
资料来源及致谢
人民资讯
北方网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