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关于新时代面向东盟开展国际传播的调研报告
《党建》杂志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调研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党的二十大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广西立足实际、深耕东盟,切实以“广西之窗”展示“中国之治”,以“广西之进”呈现“中国之强”,为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力量。近期,《党建》杂志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调研组赴广西南宁,重点围绕“新时代面向东盟开展国际传播的成效、问题和对策”主题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日报社、广西广播电视台及南宁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
越南语版《大山的女儿》海报、《山海情》相会版海报(马来语)、《山海情》丰收麦田版海报(泰语)
一、深耕东盟、多措并举,新时代面向东盟开展传播工作成效显著
广西是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在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广西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服务和融入国家总体外交和周边外交全局,着力构建重点面向东盟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宣传格局,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聚焦核心、服务大局,重大主题对外宣传影响广泛。广西切实发挥“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地缘、人缘、文缘、商缘、友缘优势,争当新时代面向东盟开展国际传播的主力军。切实把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作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核心任务,高效统筹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境内媒体和..,集中精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第17届东博会和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等重大主题宣传。组织拍摄电视专题片《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网上总阅读量超2.16亿次。开展“八桂大地 习声回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相关短视频全..总曝光量超1亿次。对接东盟媒体,在海外推出系列广西外宣专版,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西大地的生动实践。向东盟国家政要、驻华使节赠送外文版《..谈治国理政》,帮助国际社会及时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
以文载道、融通中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广西着眼于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组团出海”和“借船出海”相结合等方式,向东盟等“一带一路”国家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有效提升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聚焦精品创作生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批文化文艺精品成功“突围”“破圈”,走出国门。以影视作品为“舟”,每年在东盟国家译制播出中国影视剧、动漫、纪录片1100多集,《红楼梦》(1987年版)、《山海情》等电视剧在东盟国家热播。以书为“媒”,《中华文化可以向世界贡献什么?》《中国制度“优”在哪里?》等优秀出版物实现多语种版权输出,2020年以来共实现版权输出1700多种,图书成品出口2200多种。完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成功举办中国—东盟视听周、“春天的旋律”跨国春节晚会、“壮美广西境外行”等品牌活动,开展中国—越南国际边关“春龙节”等民间节庆文化交流,为促进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发挥了积极作用。
植根东盟、拓展渠道,国际传播能力稳步提升。广西主流外宣媒体在对外传播方式、方法、..及路径等方面积极创新,有效提升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服务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加有力的舆论支持。加快构建重点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建中国—东盟传媒港,打造区域性国际传播新高地。广西日报社与3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60多家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广西广播电视台建成中国—东盟译制中心、中国—东盟国际化通用融合传播..,与越南合办中越双语期刊《荷花》杂志,与东盟国家合办《中国剧场》《中国动漫》等境外落地栏目,合拍专题片、纪录片,纪录片《光阴的故事——中越情谊》等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适应国际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发展趋势,建设广西海外社交..账号矩阵,累计在海外社交..推送融媒外宣产品超11万条次。发挥边境地区传播优势,在边境地区建成一批边境文化长廊、国门书屋、国门文化大院,打造对越宣传和文化展示的重要阵地。加强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建立自治区—设区市、区直部门—县(市、区)三级新闻发布体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整合资源、加强保障,凝心聚力构建“一盘棋”大外宣格局。广西切实加强国际传播工作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健全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深入挖掘各方外宣资源,优化配置外宣力量,多维度、立体化塑造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及广西形象。认真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官民并举、整体推进的大外宣工作格局,统筹推动全区重点国际传播项目109个,引领带动全区各地各部门各行业主动开展多渠道、全方位、多形式对外宣传。组织开展广西对外传播奖评选工作,评出柳州螺蛳粉国际传播系列活动、图书《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等获奖项目作品83件,有效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外宣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区城市外宣、高校外宣、智库外宣、企业外宣亮点纷呈,南宁市建成“云上丝路”中、英、泰语网站和手机版页面,桂林市与新华社合作建设桂林国际融媒体中心,把编辑部端口移至海外,柳州市创新打造“名企外宣”品牌,面向海外打响柳州制造“国潮IP”,“广西柳州以螺蛳粉为载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探索与启示”获评2021年度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全区各高校积极举办面向东盟的国际学术交流线上线下会议论坛,凝聚学术共识、助推民众认知。广西柳工集团、广西建工集团、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等企业积极开展海外公益活动,树立广西企业良好国际形象。
2023年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元宵节足球友谊赛开幕式现场
二、直面问题、强化担当,准确把握新时代面向东盟开展传播工作的短板弱项
近年来,广西在加强重点面向东盟国家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工作扎实、成效突出,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存在的若干短板弱项,亟待梳理细化并切实加以解决。
立足实际、主动创新意识有待提高。国际传播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需要宣传部门、媒体以及各条战线协同推进、发挥合力。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一方面对自身工作与国际传播工作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认识不到位,存在国际传播是宣传和外事部门职责的片面认识;另一方面缺乏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在结合实际、主动作为、创新方式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思路不开阔、方式较为单一、效果不明显。
本土化、精准化传播有待提升。在外宣工作中,虽然能够根据东盟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一国一策方针,实现各类传播产品供给有的放矢,但在针对东盟国家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时,量体裁衣和深层次的交流互动还有待加强,传播载体和形式还有待创新。
传统传播阵地投入有待巩固。相较于当前多样化的新媒体宣传,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节目固化、时效性相对滞后,对年轻人吸引力较弱,但在东盟大部分国家,广播电视仍然拥有最广泛的受众群体,而原有落地品牌节目因政策原因,精品广播电视节目特别是中国优秀影视剧译制受到较大影响,对进一步巩固传统传播阵地建设有一定影响。
对外文化贸易有待扩大。在推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文化产品“送出去”不如“卖出去”,而外向型龙头企业偏少,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不多,视听等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活跃,文化服务出口规模不大,没有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难以将无形的文化转化为东盟国家有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或产业“卖出去”。
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人才队伍是关键因素。当前,国际复合型高端传播人才、东盟小语种高级翻译人才等普遍缺乏,培养一批、留下一批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多语种、跨文化、外向型、国际化的复合型传播人才,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春暖花开 拥抱世界”2023中国—东盟网络春节联欢会在国内外媒体..上线,图为融合了中国广西及东盟10国标志性建筑的3D虚拟舞台。
三、守正创新、凝聚合力,扎实做好新时代面向东盟的传播工作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东盟国家与我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做好面向东盟的传播工作,有利于我国树立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使命担当。....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帮助推动实际工作、解决具体困难。”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清醒的头脑认识大势、把握大势,自觉承担起面向东盟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时代责任,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做好科学规划,在布局上做到合理安排、在力量上集中资源、在机制上打通各个环节、在效果上形成整体合力,带动全社会将“要我传播”转变为“我要传播”的自觉意识,把我国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等转化为传播优势,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叙事创新,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要依托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生动展现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形象。要进一步加强东盟各个区域、国家和年龄段受众需求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研究,通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努力让东盟国家受众愿意听、听得清、听得懂。要适应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运用短视频、微电影、动漫游戏等多种手段和方式传播,拉近与东盟国家年轻受众的距离,不断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善于借筒传声讲述中国故事,变“自说”为“他说”,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
拓展传播渠道,构建多元立体的传播格局。....强调,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要巩固提升现有..质量和效果,加大传统媒体间的内容版面互换、栏目合办力度,提高节目制作水平,译制更多优秀的中国影视剧、中国动漫,合拍更多反映双方世代友好交流、合作共赢的纪录片在东盟国家媒体落地播出。要打造自主传播..,鼓励媒体、出版社、高校、国有企业以及其他企业、民间组织在东盟国家建立分支机构和传播..,深耕当地,形成影响。要通过开设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广泛建设自主可控、为我所用的国际传播新媒体账号矩阵,积极拓展海外传播渠道。要加强与东盟新闻传播机构的合作交流,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联合采访、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开展多领域合作,不断拓宽新闻传播合作渠道。
深化文明互鉴,全方位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强调,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促进民心相通中的积极作用,对外传播好我国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生机的当代文化。要坚持“走出去”,精心打造文化“走出去”品牌,开展舞台艺术、非遗展示等文化交流,积极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共建,不断加强国际出版合作。要加强“请进来”,办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等系列论坛、展会和活动,全方位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要广泛“走亲戚”,充分发挥各地与东盟国家友好省区、友好城市的人文纽带作用,加强在媒体、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往。要注重“结对子”,鼓励各地各部门特别是边境地区探索运用“结对子”方式,打造加强交流、传递友谊、增信释疑的边境友谊长廊。要用好“云..”,开展好“云上”交流推介活动,有效打破时空界限。
强化队伍建设,培育一批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要把新闻发言人、国际新闻评论员、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等骨干力量纳入国际传播队伍,充分激发其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多种方式培养锻炼,切实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本领。要加大专门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坚持中国立场、服务国家根本利益、了解我国国情,同时又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和精通国际谈判的“中国通”“世界通”。要加快涉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打通国际沟通“关节”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和队伍支撑。
来源:2023年第8期《党建》杂志,执笔:冯静、李燕、董长廷
监制:苗遂奇
审核:古丽娟 王群星
责编:王孟秋
校对:朱琳瑄
制作:白梦洁
本文地址:http://lanlanwork.gawce.com/quote/3356.html
阁恬下 http://lanlanwork.gawce.com/ , 查看更多